美國人給我們上了貿易課(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9日 11:07 中國經濟周刊 | |||||||||
美方代表團在研討會召開日之前提前到達北京,并主動約見了在京的幾大主流媒體。他們準備了詳細的有關美國大豆的生產、質量及貿易的資料,表示“美國大豆農戶承諾通過提供高品質和有價格競爭力的美國大豆來保證中國用戶獲得成功。”最初的媒體見面會似乎更像是美國推銷其大豆的“推介會”。
但對于中國媒體而言,顯然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對方“推介”。更何況,對于探尋中美大豆貿易摩擦背后的真實原因、解開中國為何高價購買美國大豆、美國農業部到底有無人為“操縱嫌疑”等“迷霧”,這是一個難得的、不容錯過的機會。 “近兩年來,大豆已成了很多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大豆加工企業解不開的‘情結’。面對‘南美種大豆、美國賣大豆、中國買大豆’的現實,擁有國際定價權的美國,成了最大、甚至是唯一的贏家。美方了解中國人因此而產生的情緒嗎?”媒體見面會上,《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提出了這一看似不禮貌、但又不能回避的話題。 對方并未感覺意外。CBOT總裁伯尼.丹回答說:“幾個月前在我對中國的某次訪問中,曾就此話題與中國土畜進出口商會進行過交流。當時我詳細向對方介紹了大豆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風險管理對沖方式,并談到如何讓用戶了解市場,教會用戶如何使用市場。無論是什么樣的情緒或什么樣的感覺,主要原因還是宣傳、教育的問題。” 他所說的宣傳和教育,就是中國人經常講的投資者教育。包括告訴用戶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如何使用市場,如何把市場運作和使用市場的方法結合到每一個交易者的具體操作行為中等等。 “任何環節出現差錯的話,都會帶來市場參與者的懷疑和關注。但這歸根到底是教育問題,而不是市場模式或者是監控市場模式的問題,因為市場模式和市場監控模式已經在過去的157年當中得到了驗證,證明了其可信度。” 那么,2004年上半年先創下近30年價格新高、后又迅即狂跌50%的CBOT大豆期貨價格,是否是國際投機基金操縱的結果? 伯尼.丹回應說,去年的高價格是一個典型的市場供求案例,上漲是因為中國需求增加,后來下跌是因為供給方面發生了驟變:與原來預測不同的是,美國大豆迎來了一個難得的大豐收。 “國際投機基金沒有操縱CBOT大豆價格,”他肯定地說。目前在CBOT的農產品交易中,60%屬于套期保值,投機型交易約占30%。正是這兩種交易的組合,成為價格形成的公開平臺。為避免投機型交易者的操縱行為,交易所采取了控制其交易倉位的措施,并每天通過自律機制進行監控。除此之外,CFTC(美國聯邦商品期貨交易委員)也對交易進行監控,如交易所定期把大宗交易匯報給政府部門。 對此解釋,《中國經濟周刊》又咨詢了國內期貨界人士,他們基本同意伯尼.丹的說法。如國內某期貨公司負責人解釋說,期貨市場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對現貨市場的價格變動因素發揮放大效應,可以幾倍、甚至數十倍的放大。所以,中國近年來迅速增長的大豆加工能力和大豆需求量,使“中國買家”成了左右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因素,并為國際炒家利用和發揮到了極致。 對于2004年大豆為何創出歷史價格新高,美國大豆協會的Paul Burke還介紹了一個他自認為“不知能否回答這一問題的情況”。那就是2003年底,中國大豆進口商代表團到芝加哥去訪問,其中就有很多美國大豆的大買主。“看到有這么多的買主來到芝加哥市場,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同時,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這么多重要的買主都出現在市場,給市場帶來了一些短期看好的情緒,并造成短期價格的上漲。” 其實,他所說的就是中國大豆采購團聲勢浩大的“集體采購”。鑒于采購團當時將采購時間、地點、數量等“商業機密”公布與眾,被國內媒體指責為“無知”、“愚昧”。 但除了中國需求因素外,CBOT總裁伯尼.丹也承認,后來美國產量“出乎預料”的大豐收,直接導致了國際大豆價格的狂跌,正是這一跌最終“成就”了中國大豆危機的爆發。 那么,美國農業部最初公布的2004年的美國大豆產量預測,為何與后來的實際產量相差如此懸殊?即一個后來事實上的增產年,事先卻預測為減產年? 美國農業部數據為何失真 其實,關于美國農業部公布數據不準的說法和懷疑,早在國內期貨界盛傳。基本觀點是,根據美國大豆銷售季節“調整”產量預測。 如美國大豆上市之前的2003年9月份,美國農業部大幅調低美國的大豆產量,國際大豆價格隨之出現了反季節性的大幅上漲,于是美國大豆“買了個好價錢”;而到了2004年的5月份,美國大豆基本售罄進入銷售淡季,南美大豆進入銷售旺季,但此時美國農業部又發布報告說,2004/05年度世界大豆大幅增加,結果引發了國際大豆價格大跳水。不僅南美大豆銷售遭受影響,中國企業也遭受重創。 由于中國企業是這次國際大豆市場中風云突變中的受害者,所以來自中國方面的分析和判斷,難免片面、甚至是偏激。因此,美國方面的解釋顯得十分必要。 此次美國大豆訪華團的代表中,美國大豆協會首席執行官史蒂夫.沈士奇先生,正好以前有過美國農業部工作的經歷。 對于“美國農業部有沒有提供虛假信息”的提問,他首先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農業部定期對外公布的信息,一直是美國國內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主要進口商重要的參考依據,其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而數據的權威性,首先取決于其準確性。其次,他詳細介紹了美國農業部相關數據的預測和公布流程。 他介紹說,其實這些數據并非美國農業部自己預測的,而是邀請外來人士完成的,這些人都屬于專家,而非官員。而且這些人自身和預測的結果之間,不能有任何經濟利益或者是商業利益上的聯系。預測所用手段很多,也很科學,如利用衛星遙測手段和人工統計等,對大豆的產區、分區、產量和收獲量等進行統計。在預測報告正式確定之前,他們處于封閉環境中,不能和外部的任何人進行交流。 “如此多規定,目的就是保證預測過程的公正、客觀和透明,”史蒂夫.沈士奇先生說。 但他同時承認,“當然,預測往往是不正確的,預測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不是過高就是過低。”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