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杰
調控不懈怠、房價不折騰,把寶貴的精力集中到構建幸福的人居環境上,向上負責的“政績”與向下負責的“民生”才會真正同頻共振
中心城市房地產行業“限購令”實施已近兩年,“二手房市場再次火爆”的消息近日又有耳聞,畸高房價是否挺過寒冬又見暖陽?
2月4日凌晨5點,本報評論員來到北京市朝陽區房屋登記發證大廳,實地觀察房屋登記量狀況。現場了解到,盡管房管部門每天向社會發號400個,但仍供不應求。冬夜里,二手房過戶再現通宵排隊,折射京城樓市的“量價齊升”。
面對民眾預期的波動,調控手段還能否祭出新招?跳出房價看房市,新型城鎮化的征程上,“住有所居”的幸福夢想如何承載?
政策穩定是民眾“定心丸”
歲末年初本為傳統淡季,熱點區域房地產市場成交卻日漸活躍。以北京為例,新房與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分別暴漲5.9倍和5.7倍,登記過戶一號難求正因為此。價格方面,有機構數據顯示,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價達16417元/平方米,同比上漲2.84%。
與此同時,北上廣深房價的“風向標”作用也在顯現。2012年12月,在70個大中城市中,新房價格環比上漲54個、同比上漲40個,二手房價格環比上漲46個、同比上漲25個。
“再不買還會漲嗎?”——這是我們聽到最多的疑問。實際上,本輪限購調控可謂卡住“七寸”,投資投機性需求已被基本擠出。但仍處在關鍵時期的調控,也需正視民眾預期的波動。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民眾預期主要受擔憂“土地財政”回流的影響。去年以來,繼香河園地塊、萬柳地塊后,北京玉淵潭地塊再現樓面價近4萬元/平方米的“地王”。而一度受“限購令”沖擊,去年同比大幅下跌45%的北京土地收入,僅今年1月便超過去年全年的1/3。受此帶動,北上廣深等十大典型城市1月土地出讓面積同比增長77%,出讓金收入同比增長更高達263%。
平復民眾“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預期,關鍵應切斷“土地財政”對高房價的再度沖擊。此背景下,為政者咬緊牙關保持調控政策的持續性,不重回“土地財政”的老路,方是穩定房價與預期的“定心丸”。
“土地財政”是城鎮化之禍
大都市的房價波動,連著小城鎮的未來走向。它們的背后,都藏著一只蠢蠢欲動的手——“土地財政”。
住房市場化改革以來,一些地方的城鎮化經常感染“土地財政”的痼疾,每每陷入房地產投資過熱的怪圈。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推進城鎮化”,如何在破除沉疴中前行?
最近舉行的地方兩會上,可以感受到各地推進城鎮化的旺盛熱情。19個省區市將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最高達53%。新一輪地方基建投資潮的涌起令人擔憂,一些地方會不會放松或變相放松限購?
“土地財政”一時之間也許能解城鎮化資金之需,但單純依靠它推進城鎮化,只是飲鴆止渴地加速房價上漲,阻礙內需的擴大、抬高城鎮化的門檻。
居民收入中,房價占比越高,消費占比就越低,擴大內需的后勁就越不足。而房價收入比遠離合理區間,并非大都市所特有,一些二、三線城市房價也動輒過萬,嚴重影響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擴大。
當務工收入難以承受城鎮房價時,城鎮化或呈現“潮涌”般的農民回流現象,或步入“城中村”、“貧民窟”的歧途,必然妨礙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
無節制地依賴土地財政,必將導致房價畸高,讓百姓難以安居,也銷蝕著城鎮競爭力。同時也是一種吃子孫飯,透支未來資源的做法,使地方同時面臨繼續發展和民生還債的雙重壓力。
城鎮化不是磚頭瓦塊的堆砌,“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它需要地方政府擺脫靠地價房價拉動GDP和財政收入的誘惑,更多關注城鎮化的質量,關注居民生活的改善。調控不懈怠、房價不折騰,把寶貴的精力集中到構建幸福的人居環境上,向上負責的“政績”與向下負責的“民生”才會真正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