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機器人將興起,我們還能承受多少崗位被“破壞”?

白領機器人將興起,我們還能承受多少崗位被“破壞”?
2021年11月23日 16:26 市場資訊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載于《新京報書評周刊》

  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客服嗎?白領也會面臨失業沖擊嗎?致力于研究技術與全球化的學者理查德·鮑德溫認為,伴隨著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通信壁壘、語言壁壘的打破,“白領機器人”與“遠程移民”發起就業沖擊,新的職業階層將會誕生。

  在《失序:機器人時代與全球大變革》一書中,鮑德溫通過歷史全球化兩個視角分析了機器人時代全球將會產生哪些新的變化、動亂,又會產生哪些新的反抗,政府又該如何解決,并勾勒了一幅未來的基本藍圖。縱觀全球,從英國脫歐到美國大選,全球失序的范圍及影響正在擴大。鮑德溫指出,未來不接受預約,舊規則只適合舊問題,我們需要為新工作做好準備,為新經濟制定新規則,從而應對技術進步帶來的沖擊,避免全球性失序與混亂。

  正如《科學》雜志的評論所言,鮑德溫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對于未來的工作和嚴峻的挑戰,我們仍然有時間來做好準備。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必須保護工人,但不一定要保護那些已經過時的特定工作崗位。我們必須做更多的工作,幫助那些被技術取代的人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并在此過程中為這些人提供強大的安全網。”

  以下內容經出版方授權節選自《失序:機器人時代與全球大變革》,較原文有刪節修改。

  懸掛式滑翔是一項絕頂刺激的運動,但遠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危險,這得歸功于設在科羅拉多州的美國懸掛式滑翔和滑翔傘運動協會(該協會的座右銘是“滑翔安全就是杜絕事故”)。當年,為建一個滑翔事故上報網站,該協會找到加州的哈瑟西奇科技公司(Hathersage Technologies),與之簽訂了網站開發合同。麻煩的是,該公司沒有員工能完成這項任務。

  公司總裁弗朗西斯·波特卻并不擔心,他計劃幾天內招齊所需人才,而且薪水遠低于當地的行業平均水平。他可不是盲目樂觀,而是胸有成竹。通過一個專門自由交易職業技能的網絡平臺——Upwork,他聘請到巴基斯坦拉合爾市的工程師幫他完成了這個任務。波特一直熱衷于雇用外國自由職業者。“很多有技能的人一直在找機會做有意思的項目。Upwork 網站讓普通公司能在全球挖掘待開發利用的人才,這些人才可能居住在西伯利亞的地下室、柬埔寨的一戶人家,或者巴基斯坦的一間辦公室里。”他寫道。正視這個問題,你就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兒。

  美國工人正面臨全球薪酬競爭——具備高級技能且成本低廉的外國勞動力通過虛擬方式在美國辦公室上班!雇用外國自由職業者可能沒有雇用本地人才那么令人滿意,但肯定要便宜得多,這一點波特可以做證。你可以將這種雇用方式想象成全球遠程辦公,這些被雇用者就像全球遠程移民。

  這些遠程移民正在開啟全球化新篇章。在接下來的歲月里,他們會讓歐洲和美國的專業人士、白領和服務人員感受到國際競爭帶來的喜悅與痛苦,而后者并未做好準備。

  以前,服務還是以面對面服務為主,歐美國家的服務人員和專業人士還可以免受全球化的沖擊,畢竟讓外國雇員和國內雇主共處一個屋檐下非常困難,成本也十分高昂。過去,全球化對生產廠家而言是個問題,因為它們的產品必須和通過集裝箱運過來的中國產品競爭。然而,服務無法裝進集裝箱,因此鮮有白領受到全球化競爭的影響。現在,數字技術正在快速地改變這一切。

  2015年之前,語言和遠程通信技術壁壘使得遠程移民現象只發生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幾個特定行業。當時,外國自由職業者必須能講“足夠好的英語”,只能從事模塊化的工作,比如網頁開發、后臺辦公,此外幾乎沒有其他選項。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白領機器人,辦公室工作的有力競爭者

  機器翻譯引發了一場人才海嘯。自2017年機器翻譯成為主流以來,任何人,只要有一臺筆記本電腦,能上網,有一技之長,就能遠程聯系到美國或歐洲的辦公室。高速網絡的發展和普及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進程。這意味著,只要每小時10美元的報酬就能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外國人,很快就會成為你的同事或者直接取代你的工作。

  請思考一下。請再思考一下。

  這波國際人才浪潮直奔美國、歐洲各國或其他高工資國家最穩定優質的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機會是中產階級的財富基礎。當然,網絡工作機會也是雙向的,富裕國家最有競爭力的專業人士也能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但對那些競爭力不濟的人而言,只是加大了薪酬競爭的激烈程度。

  其次,通信技術的突破,比如遠程呈現、增強現實,正在使遠隔萬里的同事不再那么遙遠。工作方式轉換(靈活組隊)和創新合作軟件平臺的使用,如 Slack(聊天群組)、Asana(一款團隊任務管理軟件)、Microsoft 365(微軟打造的一款在線云辦公軟件),正在讓“遠程移民”規模化,并且還有更多的變化正在發生。這波來自“遠程智能”(RI)的競爭,讓正在面臨人工智能挑戰的服務業的從業人員腹背受敵。簡言之,同樣基于數字技術的遠程智能和人工智能,同時對同一類工作發起了競爭。

  金發碧眼的阿梅莉亞,是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的網絡在線和電話客服。就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她”看起來自信、得體又略顯羞澀。令人驚訝的是,阿梅莉亞還是倫敦恩菲爾德區及位于瑞士蘇黎世的瑞銀員工。哦,我還沒有和你說過,阿梅莉亞可以在30秒內學習一本300頁的手冊,可以說20種語言,并且可以同時處理數千個電話。

  阿梅莉亞是一個“白領機器人”。她的制造者契坦·杜布原先是紐約大學的教授,他認為雇用印度遠程移民來取代歐洲和美國工人遠不如使用人工智能高效。于是,他創造出了阿梅莉亞,并對其表現十分滿意,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指日可待。

  如果你直面這一現象,就能看清其本質:會思考的計算機發起了零工資競爭。阿梅莉亞與更快的計算機、更好的數據系統不同,科學家設計這類機器人的初衷不是提高生產效率,而是代替工人。這就是其背后的商業模式!這類機器人目前還不如真人那么好用,但其使用成本要低得多,這一點北歐斯安銀行可以做證。

  這些會思考的機器人正在開啟一個自動化的新階段,向一個新的職業階層——不是農民和勞動工人,而是辦公室白領——展示了自動化的利與弊,而后者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

  直到最近,大多數白領、服務人員和專業人士的工作,因為需要人類的認知能力而免遭自動化競爭的威脅。過去,計算機無法思考,因此任何需要思考的工作——無論是教核物理、插花,還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任何腦力勞動——都需要人類來完成。自動化只是對體力勞動者形成了威脅。然而,數字技術改變了這一切。

  一種被稱為“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賦予了計算機前所未有的技能,如閱讀、寫作、談話和微妙模式識別。其中一些新技能在辦公室很有用,于是像阿梅莉亞這樣的白領機器人就成了辦公室工作的有力競爭者。

  這種全球化與新型機器人的結合被稱為“全球機器人化”,它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對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就業造成沖擊,而不是對制造業工人和農民。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當今大多數人從事的都是服務業。全球機器人化的其他特點雖然不像這一點那么明顯,但同樣影響巨大。

  正在興起的全球機器人化,將導致難以置信的競爭不公

  與有上百年歷史的自動化和全球化不同,正在興起的全球機器人化有兩大特征:一是其發展快得驚人;二是其發展將導致難以置信的競爭不公。

  我們處理、傳輸、存儲的數據正在呈爆發式增長,全球機器人化也在爆發式地發展。“爆發式”的含義是什么?科學家將其定義為:注入系統的能量超過系統能承受的最大值。這將會導致局部壓力增加。如果系統不是封閉的,或封閉的系統被打破,會形成對外擴散的沖擊波,可能會擴散“很長一段距離才能消散”。

  目前,全球機器人化向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系統注入壓力(員工失業)的速度比系統吸收壓力(失業員工再就業)的速度快。這可能會打破保證社會有序發展的封閉結構。

  之所以存在爆發式增長的可能,深層原因是人們失業的速度快于新工作機會產生的速度。人們失業是由數字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造成的,也可以說是因人類智能發展相對遲緩造成的。

  失業速度與新就業機會產生的速度不匹配是一個現實問題,但發展方向并沒有錯。換言之,服務業的自動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從長期來說,也是有益的。

  為什么相較于農業時代升級到工業時代,以及從工業時代升級到服務業時代,此次技術升級的速度要快很多?看似不可思議,實則答案埋藏在一個學科里:物理學。

  過去,全球化和自動化主要是圍繞貨物的生產和運輸進行。因此,這“兩化”都受制于與貨物(物質)相關的物理學法則。

  而服務行業的全球化和自動化涉及的是信息(電子和光子)的處理和傳輸。因此,全球機器人化的終極物理法則是電子和光子的運行規律,而非物質。這就改變了世界發展的可能性。

  在物質層面,世界貿易量在18 個月內翻一番是不可能的。因為現有基礎設施無法實現這個吞吐量,而建設新的基礎設施需要數年而不是數月。然而,過去幾十年,世界上的信息量每隔幾年就會翻一番;在未來,還會繼續這樣增長下去。

  這種時間尺度上的差異是兩者涉及的物理學原理不同。電子可以違反讓工農業全球化和自動化速度放緩的物理原則,這是引領當今發展的數字技術與引領過去全球化和自動化的技術在本質上的差別。基于此,我們必須十分小心,不要輕易用過去的發展經驗來審視今日全球機器人化發展趨勢。正是用老眼光看新問題,導致很多人感覺服務行業的失業速度比他們想象的要快。

  速度只是其中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大問題是歐美中產階級認為,來自遠程移民和白領機器人的競爭是不公平的。

  不公平競爭是最令人憤怒的行為,極易引發暴力反抗。社會學家告訴我們,將人置于一個有規章制度的社會中,他們會最大限度地約束自己的憤怒。人人遵紀守法,我們就能合作共事;一旦某些規則被打破,憤怒的人就會發起攻擊,從而破壞更多規則。

  讓我們先看看全球機器人化的變革過程中,遠程移民帶來的問題。過去,全球化競爭主要體現為外國產品沖擊國內市場,而本次全球化則讓遠程移民出現在我們的辦公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長什么樣子,了解他們的生平。這比過去雖然更加人性化,但并不能改變一個根本事實:他們會讓我們損失工資和外快。

  這些新競爭對手樂于接受低一些的工資,因為他們不必支付相同的稅費,住房、醫療、子女就學、交通的成本也不相同。他們不用遵守相同的勞動法或職場規章制度,當然也不會要求離職賠償、帶薪休假、養老金,更不會請產假和陪產假。他們無須支付社會安保費、社會醫療保險費或其他社會政策規定的費用。

  因此,在這些福利方面,歐美雇員與雇主討價還價的能力被削弱了。同理,機器人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公平競爭。

  白領機器人不需要付工資,也無法領取外快。你不能強迫“思考中”的機器人休假、午休或請病假。它們也不受職場規則的約束,更重要的是,它們絕不會加入任何工會組織。如果需要,它們可以一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時,而且可以無限制地被克隆。在機器人行業中,它們被稱為“數字勞動力”,但本質上它們只是計算機軟件。

  用大白話講,來自計算機軟件和遠程移民的競爭會造成極大的不公平。這就是為什么民粹主義者將全球機器人化視為大型企業弱化歐美服務行業工人競爭力的無恥之舉。

  按照職場競爭的邏輯,遠程移民和智能機器人的存在會弱化職業保護措施、福利和工資待遇。也許,這些待遇當前已經被弱化了。

  全球化和自動化,正威脅著發達國家的服務業

  2017年6月,在一次紐約的宣傳活動上,機器人阿梅莉亞與其人類原型勞倫·海斯來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或者說,這是一次人機會面,因為阿梅莉亞實際上只是一個計算機軟件。

  阿梅莉亞的創造者契坦·杜布讓海斯與阿梅莉亞進行了一場智力競賽,這場競賽激動人心,最后是海斯獲得了勝利。因為海斯能用更加自然的語言更快地回答一些一般性的問題。當然,如果是用瑞典語提問,而且主題只限于開立銀行賬戶,競賽結果將會大不相同。

  這場競賽就好比全球機器人化大變革的一個隱喻。未來,公司將會讓人類與全球機器人展開競賽,有時候人類獲勝,有時候又是機器人獲勝。海斯的勝利就體現了人類的最大優勢之一——通用智力和處理新情況的能力。

  每次經濟轉型都為那些抓住機遇的人帶來了勝利,而給那些沒有抓住機遇的人帶去了悲劇。因此,做好準備至關重要。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分析人工智能與遠程移民技術的優勢,同時還要記住人們面對面的優勢。總之,做好準備就是要在人工智能和遠程移民技術的弱項上強化人類的能力,同時避免在這兩項技術的強項方面投資過多。

  因此,在全球機器人變革時期,我們要學會的第一條基本規則是:舊規則行不通。

  舊規則中最核心的一條是“努力獲取更多的技能、教育、培訓以及經驗”。這可以說是諸多國家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是許多為孩子未來擔憂的家庭奉若圭臬的信條。

  在數字技術出現之前,這條規則確實行得通,但其存在的基礎是:自動化和全球化只對制造業、農業和采礦業帶來了沖擊。和這些行業不同,服務業那時還不會受到全球化和自動化的影響,因為那時的計算機還不夠智能,因此服務很難跨國完成。

  基于上述原因,舊規則的確有效,因為更高的技能和更好的教育才能讓你在不受自動化和全球化影響的服務行業找到工作。 

  這條規則可有效幫助人們躲避來自全球化和自動化的影響,同時,還幫助人們抓住信息技術帶來的有利發展機會。

  過去,信息技術對腦力勞動者是一大幫助而非阻礙,所以,多掌握一些技能能增加你的職場競爭力。

  在人工智能興起之前,尤其是機器學習興起之前,工業機器人無法聽、說、讀、寫或是在辦公室里提供任何形式的服務,因此服務行業中的大部分工作都不受自動化的影響。同樣,由于通信技術的限制和遠程團隊難以協調,離岸外包服務工作并不多見。總之,在過去,高等教育就是離開制造業前往服務業的門票,但這一規則很快就會行不通了。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掀翻了舊規則所依賴的基石,過去免受自動化和全球化影響的工作,現在已成為其攻擊的首要目標。這意味著,獲取更多的技能很難保證你在職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大大提升了白領機器人的辦公技能,能夠接手現在許多白領正在從事的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讓遠程辦公也越來越容易。盡管現在主要是本國人在從事遠程辦公,但隨著技術的進步,遠程移民會越來越常見。很多富有才華的外國員工,完成同樣的工作所要求的薪水更低,發達國家的員工難免會遭遇發展中國家員工帶來的薪酬競爭。

  因此,舊規則行不通了。全球化和自動化正威脅著發達國家3/4的公民賴以為生的服務業。因此,要應對全球機器人變革,我們需要新的思維。

  全球機器人時代的生存法則

  大變革為有些人創造了機遇,為另一些人則帶來了挑戰,自古如此,唯一的區別是是否做好準備。這里有三條規則,可以幫助我們為全球機器人化大變革做好準備。這其實只是幾條常識罷了:第一,找出受自動化和全球化影響的工作;第二,嘗試培養這二者無法競爭的技能;第三,要認識到人性是優勢而不是劣勢。

  在未來,要獲得經濟成功,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十分重要,就像20世紀擁有一顆聰明的頭腦和19世紀擁有一雙強有力的手一樣重要。第一條規則告訴我們,不要只依賴基于經驗的模式識別技能,因為人工智能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類似收集某一特定任務的大數據集這樣的工作,將很快被人工智能訓練的軟件機器人接管。因此,盡量遠離那些已經、正在或即將出現單一任務大數據集的工作。

  我們應該培養需要面對面相處才能完成的工作技能,因為這是遠程工作者無法做到的。要盡量避免現在就可以遠程辦公的工作,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外國人很快就會參與競爭。只要每小時10美元,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就能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應該加強軟技能的培養,比如創造性、社會意識、同情心和道德感。這些將是職場必備技能,因為這些是機器人不擅長的技能。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培養軟技能,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術技能。不過,現在大多數 30 歲以下的人都能較好地掌握數字技術的一些基本技能。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未來能在全球機器人化大變革中獲勝的一定是全球機器人的使用者,而非全球機器人的設計者。直白地說,如果你不想被機器人取代,那你可能需要學習使用機器人。

  在瞬息萬變的未來職場,靈活性和適應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因為機器翻譯技術日漸成熟,語言技能的優勢已經不像過去那么明顯了。

  舉個例子,不久之前,只要你擁有一個法律學位,積極肯干, 你就能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現在,初級律師正在與白領機器人競爭;只有那些會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律師才會獲得成功,而那些不會使用這一技術的律師將不得不另謀職業。

  現代企業正在發生一些深層變化,許多人稱之為數字顛覆。隨著技術和競爭的加速,各類服務公司的組織模式越來越靈活。它們正在將人類員工和全球機器人融合起來,使員工的工作性質更加靈活。它們正在利用這一優勢來顛覆那些繼續沿用人類員工現場辦公方式的傳統企業。

  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成熟之后,辦公大樓里需要的將是一群聰明、專注、靈活的通才坐鎮,他們的任務是指揮規模比現在大得多的遠程移民和白領機器人團隊。這種組織形式包括了面對面、遠程以及綜合的工作方式。這種方式讓公司能迅速捕捉新機遇,或在遭遇失敗后迅速撤退。如果用一個流行詞來形容這種組織模式,那就是“敏捷”。

  管理學專家達雷爾·里格比、杰夫·薩瑟蘭和竹內弘高認為,敏捷型公司的組織方式是以新的價值觀、新的管理原則、新的行為模式和新的利益訴求為基礎的,是對傳統“命令和控制”管理模式的迭代,這一組織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行業采用。當新的挑戰出現時,敏捷型公司會組建一個由 3~9 人組成的團隊,這些人具備了抓住機遇的必要技能。敏捷型團隊是公司的管理者,也是公司責任人。未來,最大贏家將是這些聰明、專注、駐守現場的團隊成員, 對他們來說,機器人將成為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競爭對手。

  讓全球機器人,以人類可以接受的速度發展

  從1973年左右開始,一股截然不同的科技浪潮開啟了服務業變革。計算機的小型化打開了一系列創新的大門,這些創新大大降低了處理和傳輸信息的時間和成本。

  這場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對職場產生了兩大影響。首先,機器人的“手”代替了人類的“手”,于是“人類”退出了制造業。其次,這項技術為腦力勞動者提供了強大的工具,從而極大地增加了人們大腦的“肌肉”。它使辦公室里的員工能夠控制處理以前難以想象的大量信息。20 年后,信息與通信技術開啟了“新全球化”,公司將其技術帶到國外,并把這些技術與低成本勞動力相結合,這進一步損害了發達國家工廠工人的利益。

  信息與通信技術推動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由此產生的去工業化和服務業轉型對一些人來說是毀滅性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好事。體力勞動者發現,信息技術降低了他們的附加值,而腦力勞動者發現,信息技術增加了他們的附加值。財富不均的現象開始凸顯。

  技術和貿易這對組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方式,與 1973 年之前的影響方式完全不同,這使很多人感到危機重重。這些變化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更加微妙,受到沖擊的不是整個行業和某個特定人群,而是生產過程中某個環節或某些具體的個人。

  由數字技術推動的全球機器人變革,跟信息與通信技術有著細微的差別。粗略地說,信息與通信技術讓體力勞動者失去了競爭優勢,卻讓腦力勞動者獲得了競爭優勢,而人工智能技術會讓普通腦力勞動者失去競爭優勢,但那些用“心”工作的人會獲得競爭優勢。

  常規信息處理的任務將由機器人來接管,但目前人類還占有優勢的任務,或必須同處一室才能完成的任務,機器人還不能接手。在未來,這些工作將不會受到自動化和全球化的影響。

  不受自動化和全球化影響的服務和專業性工作需要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不能完成的技能。最終,在模式識別這個層面上,人工智能會令所有人都變得更聰明。對普通人而言,這一變革是革命性的,但對少數很聰明的人而言,這一變革的影響就沒那么大了。

  人工智能會賦予仁者更多“智能”,但不能給予“智者”更多“仁心”。我認為,21世紀將出現的技能轉向,會對未來的收入分配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假設人群中“仁者”的人口分布情況和“智者”的分布情況無關,那么新的技能轉向不會導致貧富差距現狀的惡化,而且,從長遠來看,這種技能轉變甚至可能減小貧富差距。

  然而,要實現這一美好目標并非易事。原先不受沖擊的服務業工作正在面臨沖擊,而且發生的速度實在太快,這非常危險。若諸多社會群體不能承受這種變化,就可能出現破壞性反撥,特別是失業的藍領工人和即將失業的白領工人因共同的憤怒而走到一起,就可能會爆發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猛烈反撥。

  但這并非不可避免。我們可以做出選擇計算機、航空和二戰后全球貿易的興起,幾十年來一直在改造著這個人類社會。每次變化都為一些人創造了新的財富機會, 而為另一些人帶來了競爭。新的機會讓一國中最有競爭力的員工和企業財富大漲,而新的競爭則讓一國中最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和員工的收入受損,這就形成了強烈的社會和經濟對抗壓力。

  近幾十年來,很多國家都在進行不斷的調整,因此,盡管我們看到了許多混亂和痛苦,但沒有看到特別激進的反撥。我們的確看到了一些反撥行為,比如英國人投票支持英國脫歐,美國人投票選出了唐納德·特朗普,但還沒有看到類似于墨索里尼、希特勒所代表的黑暗勢力的崛起,也沒有看到類似于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艾德禮所代表的希望勢力的出現。

  人類社會也曾經歷暴風驟雨。工業革命帶來的根本性變革,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變,摧毀了持續了數千年的古老的等級制度。正如匈牙利哲學家卡爾·波蘭尼在他1942年發表的著作《巨變》(The Great Transformation)中所寫的那樣,勞動力的商品化以及向城市和工業區的大規模移民破壞了傳統價值觀。

  而這次變革發生的速度要快很多。我認為,從長遠來看,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光明的,但前提是必須讓全球機器人變革以人類可以接受的速度發展,變革造成的破壞要能讓大多數人可以承受。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技術進步的速度并非受制于抽象的自然法則,人類可以控制技術進步帶來的沖擊。我們可以做出選擇。

  以上內容選自《失序:機器人時代與全球大變革》,原文作者:[美]理查德·鮑德溫;《新京報書評周刊》授權發布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鄧健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26 粵萬年青 301111 10.48
  • 11-26 達嘉維康 301126 12.37
  • 11-26 邁赫股份 301199 29.28
  • 11-25 建研設計 301167 26.33
  • 11-25 華強科技 688151 35.0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