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金磚五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金磚銀行總部設在中國上海,初始核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為500億美元并由各創始成員國均攤。金磚銀行也將成為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微博]、由美歐共同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和由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之外,全球第四家跨洲際、跨區域的投資發展銀行。有分析認為,這是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大變化,標志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將成為未來世界金融秩序治理的重要力量。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過去幾個世紀以來,金融漸成國際政治經濟競爭之關鍵,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誰擁有這種控制力,誰就擁有了國際市場上資源和商品的定價權。荷蘭、英國、美國等當時大國的崛起,也無不依賴金融對經濟的引領和加速作用。
誠然,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尤其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代表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歷史長期演變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政治經濟實力的格局。但隨著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政治經濟地位的顯著上升,尤其是金磚五國經濟發展異軍突起,五國經濟總量已占到全球經濟的約2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更是超過了50%,原有的秩序安排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
盡管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充分暴露出當前世界金融體系的弊端,但在歐美日等國的阻撓下,新興經濟體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中的話語權并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究其原因,美歐日等國(尤其是美國)主導的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都是以不影響其既有利益格局為前提的。而且,在其主導下推出的新改革規則反而很可能成為新興經濟體未來快速趕超的羈絆。
金磚銀行的誕生,意味著金磚五國決心另辟蹊徑,繞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從而打破發達經濟體的話語權壟斷。一方面可以直接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和援助,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金磚五國在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有利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而對于中國來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金磚五國中體量最大的國家,積極參與籌建金磚銀行并成功使金磚銀行總部落戶上海,不僅將為中國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更將帶來一種長遠的戰略利益。
數年前,央視一部名為《大國崛起》的紀錄片在掀起收視狂潮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崛起”雄心。而“金融崛起”,正是中國崛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只有金融的競爭力與經濟大國的地位相匹配,中國才能崛起為真正的經濟強國。
盡管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世界最大的能源、資源需求國,而且無論從經濟規模,還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而言,中國已然是毋庸置疑的經濟大國,但大并非意味著一定就強,中國依然沒有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權。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金融競爭力還遠遠不能與經濟大國的地位相匹配。
正是在此背景下,過去十余年間,中國開始在國際金融體系的多個領域都積極參與、發揮作用。一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不斷完善人民幣的流通、支付等功能,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范圍,推動人民幣最終成為儲備貨幣;二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之路正在不斷加速,將成為除香港以外中國的第二個國際金融中心;三是中國已經培育了以工、農、中、建為代表的一批金融企業航母,無論是資本、盈利還是市值,都堪與國際一流先進銀行比肩,而且正在加速在海外業務上發力;四是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金磚國家等多邊金融合作機制,通過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等機制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不斷發聲。這些都表明,中國為提高金融實力而不斷努力。
但不無遺憾的是,受制于歐美日等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一直牢牢把持著國際金融合作的頂層設計、議題設定、標準制定等各方面的話語權,中國金融崛起仍缺失一個至關重要的要素:在國際金融組織中擁有與自己經濟金融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規則制定權。
盡管不易,但惟有積極參與,而非置身事外,方能維護自身的權益。從醞釀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到籌建金磚銀行,再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想,以及今年6月宣布與俄羅斯共建信用評級機構,無不都是中國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打破發達經濟體話語權壟斷的重要嘗試。
從這個層面看,金磚銀行的“出爐”對于中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堪稱中國“金融崛起”之路中邁出的關鍵性步伐。
芮曉恒(財經撰稿人,常駐首爾金融業人士)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