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承包
[作者]王治平
改革開放30年,有一條主線一直沒變,這就是國有企業改革。
如何能在市場經濟深入的同時,國有企業生命力又不斷增加,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各大經濟學派爭論的焦點之一。
30年來,在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河里,中國摸過兩塊石頭,一塊是股份制,一塊是承包制。事實證明,這兩塊石頭是兩塊真金。前一塊成就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厲以寧,人稱“厲股份”,后一塊則成就了著名的經濟學家楊培新,人稱“楊承包”。
在市場經濟與股份制真正立足之前,中國改革的重大命題是,如何既保持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又能讓企業有競爭力。而當時的現實卻是,看起來規模龐大、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很多國有企業,卻在剛剛萌芽的民營經濟體面前顯得競爭乏力,令政府一籌莫展,改革遭遇的阻力空前。
就在整個改革遭遇巨大爭議與困惑之時,原本一直研究金融的楊培新提出了一個看似中庸,卻相當大膽的思路: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仍由國家掌握生產資料所有權,但把經營權轉移到企業,普遍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簡單說就是所有權不動,經營權下放。
楊培新在提出改革方向與具體方案的同時,還將改革要訣簡化成 “包死基數,確保上繳,超包全留,歉收自負”十六個字,深得政府賞識。
楊培新的改革思路使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由傳統的行政隸屬關系轉變為以盈利為核心內容的經濟契約關系,這一改革首先在不少地方試行,效果上佳,1982年,國務院批準在首鋼、二汽等8家大中型國企進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試點。但1983年以后,政府又決定同時試行“利改稅”,兩項改革比武。“利改稅”一度占據上風,但從1985年起,利改稅使財政收入出現連續22個月滑坡,而同期一些繼續實行承包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卻顯示出強大活力。
獲得市場認證后,1987年,政府將承包制改革正式推向全國。
到1987年底,全國實行各種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國營大中型工業企業已達到82%,國有大中型商業企業達到60%以上,當年財政收入就開始轉為回升。
楊培新的承包成為中國上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劑靈丹妙藥,但進入90年代,隨著市場徹底取代計劃,國有企業的改革也被新思路替代,那就是股份制,但即便是1994年股份制徹底占據主流地位之后,楊培新仍對他的承包制充滿留戀。
[BOX]
楊培新: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和嘉應大學校長。1922年生于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1938年在武昌中華大學讀書時, 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就職上海《文匯報》經濟版編輯、香港《文匯報》發行人。1949年起,研究金融政策, 創建金融研究所。
曹破產
[作者]樸華
在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艱難蛻變歷程中,《破產法》的橫空出世就是一個重要的蛻變節點。讓當時作為國民經濟主體的國有企業有生有死,優勝劣汰,這是一個重大轉變。
完成這一轉變的經濟學推手正是曹思源。這位當時年紀最輕、級別最低的經濟學者,因為對《破產法》的推動,獲得了“曹破產”的美譽。
1980年12月20日,曹思源首次在《財貿經濟叢刊》倡導破產淘汰理論,提出部分國有企業長期虧損,由于“社會主義企業永不破產”,他們靠財政補貼茍延殘喘,導致貸款和補貼規模越滾越大,形成惡性循環。
曹思源認為,如果不對虧損企業關、停、并、轉,只會弄垮國家財政,使更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得不到銀行支持,破產問題其實是經濟改革的一大關卡。
隨后的5年時間里,曹思源陸續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如果想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商品經濟,企業必須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必須獨立自負盈虧,這是打破舊的計劃經濟模式的重要標志。
不僅如此,如果不實行破產淘汰,落后的企業長期生存不僅浪費社會資源,還會扭曲整個物價體系,價格改革也將陷入被動的局面。
曹思源的觀點引起國務院的關注,1985年,39歲的曹思源被調到國務院擔任《破產法》起草小組組長。在曹思源等一批經濟學家與政府的雙重努力下,1986年12月2日,新中國第一部破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于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上獲得通過,曹思源也由此得名“曹破產”。
也正是在1986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例破產案,震動了計劃經濟在國人心中的根基。是年8月3日,沈陽防爆器械廠宣告破產,一時成為整個社會的關注熱點。
不過這部破產法的先天不足,使其在立法后并沒有立即發生更大作用。遲至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出臺,其才正式生效。其間,曹思源不得不與緩行派一再交鋒。
直到20世紀90年代,破產才正式成為企業退出市場的途徑。至2000年前后,人民法院每年受理的企業破產案件數平均達6000件左右,有的年份甚至突破1萬件。
“破產法的制定與實施是一國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基本確立的重要標志之一。” 全國人大財經委企業破產法起草工作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說,“破產”這個概念,從被視為“猛獸”到能被社會接受,并最終成為法律,這是觀念的革命性突破。
雖然反對者,如北京大學徐滇慶教授等認為,僅以一部《破產法》,很難促進國有企業之間展開有效競爭,但不可否認,破產是企業優勝劣汰的重要一環,而且這一環堪稱“計劃經濟企業”與“市場經濟企業”之間的楚河漢界。
曹思源,漢族,1946年1月出生于江西,先后在中央黨校、國務院研究中心、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體改委工作,1988年下海創建民辦研究機構,擔任北京思源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總裁。1985年出任國務院破產法起草工作小組組長。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