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財力不足和意識不夠的糧食市場緊平衡國家,政策調整的代價,往往由農民和市民承擔。要么是谷賤傷農,要么是米貴傷民。
已經維持了糧食多年緊平衡的中國,大體上處在這樣一種狀態。進入21世紀以來的全球糧食供求狀況,大體也處在這樣的狀態。
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糧食屬性的認知,出現了單一化的趨勢。這與農業基本功能的單一化趨勢,是相伴而生的。在農業產業化的主流趨勢下,只有生產功能被強調。同樣,在糧食市場化的主流驅使下,只有私人物品屬性被強調。由此帶來巨大的認知偏差,潛伏了巨大的隱患。因此,糧食屬性亟待認知。
糧食至少具備三種社會屬性:
首先,糧食是生存必需品,而不僅僅是生活必需品。在人類參與生產的產品之中,唯獨糧食具有這一屬性。因此,生存必需品,是糧食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屬性,其他屬性都建立在這一屬性的基礎之上。
糧食的第二個社會屬性,是戰略品。人類分邦列國之后,糧食就由于其生存必需品的第一屬性,衍生出其作為戰略品的第二屬性。需要注意的是,糧食的第二屬性不能超越第一屬性,如若不然,就會使得國家喪失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國家糧食主權。
糧食的第三個社會屬性,是國家公共物品。一個國家如果缺上一天甚至一頓的糧食,就會引發恐慌。一旦面臨搶購風潮,中國的糧食體系就會遭到暫時性的坍塌,國家安定和社會秩序,馬上受到嚴重威脅。因為中國的糧食體系處于緊平衡狀態。所以中國農民在提供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上扮演的角色,是“不帶槍的士兵,不領餉的警察”。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但是這一點并沒有被充分認識到。
抽文:農民提供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國家安全功能,并沒有被認識到。
以上是糧食的三個社會屬性。除此之外,糧食還有三個經濟屬性。
第一,準自然品。糧食雖然不像空氣、陽光、水那樣,可以自由取用,但給它支付的費用很低。糧食的生產過程,是人與自然相交換,自然因素居于主導地位的過程。在消費過程中,糧食也是唯一一個具有生存必需品屬性的人類參與制造過程的產品。所以,糧食是一種準自然品。
第二,準私人物品。從微觀角度看,一個人的糧食消費,會對其他人產生影響。糧食具有明顯的私人物品屬性。
糧食的第三種經濟屬性,即糧食消費具有明顯的準公共物品屬性。事實上,除了糧食以外,還沒有哪種產品具有數量安全(糧食安全)、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國家和人民主權(糧食主權)這三項國家安全職能的。
糧食的多功能性不僅于此。若再詳細論述,糧食消費還具有信任品等屬性。信任品指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之后,對食品給自己帶來的健康等長期影響部分,仍然無法了解。就信任品屬性而言,市場徹底失靈,政府干預也難以做到真正有效。必需借助誠實生產、誠實加工與健康消費,才能保證。這需要社會、制度、文化、信仰等底層結構的健全,才能提供支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