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立
引言:將農業功能單一化,將糧食屬性單一化,潛伏著巨大的糧食危機隱患。
據報道,200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0570億斤,是40年來第一次實現糧食總產連續5年增加。連續5年增產,似乎使國人有理由對應對全球糧食危機,有個樂觀而明朗的態度。但是,應該看到,危機的引發因素都還存在,對這些因素的關注,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本文從農業功能的單一化、糧食屬性的單一化角度,來審視糧食危機的引發因素。
農業功能的單一化
農業是提供食物的部門,但又不僅僅是提供食物的部門。除了提供食物這一生產功能之外,農業至少還有生態、生活、就業、文化教育、穩定國家和社會運行等多種功能。如果僅僅把農業理解為一個產業部門,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強調其產業功能,從而損壞了其他功能的發揮。
當前,作為多功能的農業,被單一化為產業部門,就不得不走上與二、三產業同臺打擂的道路,從而導致了農民成為弱者,農村成為弱勢,農業成為弱質。
農民是弱者,因為他們擁有的生產規模通常非常小。農民的一畝三分田,在資本面前,根本沒有發言權,甚至沒有發言的機會。農村也是弱勢的。相比城市和工業,農村同樣沒有發言權。而農業又是弱質的產業。在缺乏保護、組織的情況下,農民們面臨著比制造業和服務業更大的市場風險,而且他們還承擔著二、三產業部門極少具有的自然風險。因此,在雙重風險襲擊下的農業,就變成了一個弱質部門。
從市場的供求關系來看,農業同樣處于天然的劣勢。
首先,從需求來看。人們對工業品的消費能力,本質上來講可以無限的擴張。但每個人在農業需求方面的擴張能力十分有限。農業相對于工業品和服務業,在消費需求這個微觀基礎上存在巨大差異。而且,食物是供人類食用的,人類的再生產周期很長,且具有黏性,在短時間內難以出現人口爆炸性的增長,這決定了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在短期內難有大幅度的增加。
其次,從供給上講,農業是唯一一個人與自然相交換的部門。自然力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人們在農作上投入的資本、技術和勞動,對農產品產出的影響,居于次要地位,而且短期內也難有大的突破。農業的自然依賴性,更表現為農產品的生產周期,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周期,幾乎不可能壓縮,其流動性遠遠無法和工業品、服務品、投資品等相比。所以,從現象看,農業的投資回報率基本上不可能高過二、三產業。這自然滿足不了資本流動性獲利的追求,由此,資本不會自動向農業集中。
由于農業的擴張能力有限,不符合資本本性。因此,即使是農產品處于短缺經濟的狀況下,資本也不太愿意進入。當多數國家農產品已經進入過剩經濟狀態的時候,不僅是資本更加不愿意進入農業,連勞動力也不愿意過多地進入農業了。勞動力的閑置,不僅是生產能力的閑置,同樣也是消費能力的閑置。這使得所有處于生產過剩狀態下的勞動者,都面臨著勞動中斷和消費中斷的威脅,無法和資本所有者形成對等的談判。于是,二者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