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續的結構性CPI高漲、實際收入水平增長的乏力以及消費變動內在的規律決定了我國難以在短期再次出現消費結構升級與總量加速,在中期存在回落的風險。1-5月中國消費名義增長速度達到21.1%,實際增速達到13%,較2007年出現加速的趨勢。但是這種趨勢是難以持續的,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消費啟動的政策。這是因為:1)通貨膨脹及其預期對消費者行為的沖擊決定了2008年上半年消費上升只是一個短期現象,進一步的通貨膨脹沖擊將使消費者行為發生逆轉。例如、石油價格的上漲將打擊汽車消費的增長,房地產的疲軟和居住類價格的上漲將壓低居住類消費支出。2) 2008年居民實際收入增長幅度的下滑以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進一步惡化都不足以支撐中國消費的加速和升級。3)在1998-2002年中國消費加速和消費升級剛完成的前提下,中國消費難以期待在短期內發生下一個消費革命;4)經濟下行區間將進一步引領消費回落。經濟史還沒有出現過經濟下滑時期實際消費出現加速的先例。
從上述3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國民經濟系統中已經生成了向下的沖力,即便不采取更多的緊縮的調控政策,這些沖力本身就會使今年的經濟增長回落2個百分點左右,如果依然延續“雙防”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國實體經濟必然在外需和投資實際增長速度下滑的引領下出現過度調整的危險,很有可能使明年的經濟增長低于9%。必須看到,由于中國所處經濟增長的歷史方位,GDP年增長率低于9%,就會使整個社會整合處于緊張狀態,城鎮化速度就會有所降低,就業問題就會更加突出。經驗數字表明,如果GDP年增長率低于8%,我國就會進入類似發達國家不景氣的狀態。假如我們不能見事早,預防有力,不排除在今后兩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較大的起落。因此,保持我國國民經濟當前的增長勢頭應成為當前宏觀調控的中心任務。
第二,正確處理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控制通貨膨脹的關系,將物價上漲保持在合理的、社會可承受的區間。中國價格上漲的結構性、補償性、成本推動性以及國際性等特點決定了中國價格上漲不僅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央提出的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是正確的。但有些人簡單地把消除價格上漲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這是片面的。這樣不僅無法完成宏觀調控的任務,而且會損壞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妨礙改革的深化。將價格上漲幅度保持在目前可承受的范圍應當成為目前宏觀經濟政策的另一個可行的落腳點。
本次物價上漲在本質上是初級產品與制成品相對價格的調整,這種不僅是要素價格改革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核心前提。因此,結構性價格上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我國將在相當一段時期要面對這種結構性價格上升。因此,將完全消除價格上漲做為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短期目標一方面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還會妨礙中國結構調整以及要素價格改革的戰略進程。
中國結構性價格上漲所具有的國際輸入型特征超越傳統的“供給推動”和“需求拉動”分析框架,我們需要從世界經濟循環和周期變化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結構性物價上漲的本質。中國價格上漲的結構性特征不僅決定于中國的全球化、工業化以及結構調整等因素,也決定于全球分工體系的調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貶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簡單通過國內宏觀經濟政策來控制價格的上漲不僅難以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反而會使中國過多承受國際通貨膨脹的治理成本,導致中國實體經濟出現過度的波動和下滑。中國價格治理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在加大國際協調、進行必要的國家商品價格形成機制干預的基礎上,展開國內結構性價格上漲的治理。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