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侯東民:勞動力剩余下的民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 02:11 第一財經日報

  侯東民

  對這種一方面農業勞動力仍有大量冗余,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卻不對稱地出現萎縮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剩余勞動力問題呈現出了重要的新形式。農業勞動力“離土不離鄉”轉移方式是造成這種背離的重要的始作俑者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有篇報告談到“民工荒”現象,其觀點認為,我國即將告別勞動力短缺時代,勞動力不足時代即將來臨。這種預言是有“民工荒”現象等作基礎的,因此,討論一下“民工荒”現象與剩余勞動力問題的關系是必要的。

  剩余勞動力還在1億以上

  我國目前5.4億多農村勞動力中,第一產業(下稱“一產”)勞動力仍約3億,超過了改革開放以前農村實有勞動力的水平,而同期耕地減少、農村機械化水平及化肥、農藥施用大幅度增加,因此,目前農業勞動力剩余應該高于改革開放以前的水平,遠談不上已經接近較徹底的解決。

  如果保守地假定2005年我國農村勞力中的一產勞力充分就業,勞均耕地應為10畝,而不是現實中的低于6畝(在不充分就業下,1978年勞均已7.5畝),2005年,我國一產勞力只需要約2億,實際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5.4億,其中一產勞力為3億多,而統計中已經轉移到二、三產業的2億多人,也還不能說真正脫離了農業。

  由此可見,可以估計,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必然還在1億以上。

  為什么有“

民工荒

  如果農業剩余勞動力還有1億以上的龐大容量,可以講,農村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形勢就沒有根本性轉變,但為什么就業市場勞動力供應會出現“民工荒”?

  無論農村實地調查,還是有關部門調研報告,都顯示我國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逐漸普遍化。一些地區“民工荒”壓迫工薪上漲也確實提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無限供應形勢在發生某種變化。

  如果進一步解讀這種變化與上述我們分析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遠未解決之間的關系,除了農村勞動力已經轉移2億因素等影響外,還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剩余勞動力問題已經出現的新形式的重要影響。

  回答這一問題,不能不涉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勞動力轉移出現“離土不離鄉”形式的問題。這種“離土不離鄉”形式,在限制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的市場表現,可能導致出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與二、三產業可利用的(或正確地講,是愿意利用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數量之間發生某種程度的背離。

  從人口普查得到的農業人口年齡結構數據中,可以大致推斷目前我國9億農民中,0~14歲及65歲以上被撫養人口約占1/3,勞動年齡人口中15~39歲人口與40~64歲人口基本對半,各約3億。考慮到15~39歲年輕人口中部分仍滯留農村,外出打工人口也并非完全脫離了農業勞作,而在城市就業市場中農村40歲以上人口已經難以找到工作,可以推斷我國農業勞動力中,一產勞動力約3億的統計數據基本是可用的。這意味著,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中確實有大量勞動力冗余。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同樣不難發現,這些冗余勞動力由于年齡關系,卻相當部分不再可能為二、三產業就業市場所吸納,可能長期沉淀在農業之中。

  對這種一方面農業勞動力仍有大量冗余,另一方面勞動力供給卻不對稱地出現萎縮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剩余勞動力問題呈現出了重要的新形式。

  所以,即便我國二、三產業可吸納剩余勞動力出現萎縮,也并不證明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已基本解決。相反,這里看到的是,我國農業勞動力“離土不離鄉”轉移方式是造成這種背離的重要的始作俑者。

  “離土不離鄉”的困境

  離土不離鄉轉移方式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企業越來越傾向只利用勞動力之勞動生命最年輕的時段,這一時段一旦結束,對二、三產業來講,勞動力就失去價值,多數不復利用。這種轉移特征的結果,使城鄉兩方面都出現了新形式的剩余勞動力問題。

  一方面由于年輕農業人口進城,我國城市常住人口不斷膨脹,但在城市勞動力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城市“4050”人口下崗現象同時不正常地愈演愈烈,致使城市人口實際退休年齡已經遠低于法定退休年齡;另一方面,占農業勞動力近1/2的農村40歲以上龐大的勞動力人口,則似乎注定只能留在農村,年輕農民工在城市呆一段時間后就要回到農村。這是造成滯留農業的勞動力剩余數量依然巨大,但對二、三產業勞動力市場的供應似乎卻有萎縮跡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顯然,談勞動力過剩或短缺,任何國家都指的是勞動年齡人口,而不是指40歲或35歲以下勞動年齡人口。因此,只要農村一產勞動力數量仍在3億水平,就沒有任何理由講,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問題已經接近解決、勞動力短缺時代已經來臨。

  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艱巨

  從長遠看,對我國剩余勞動力問題及其復雜性,完全不能低估。我國人口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會達到高峰,人口眾多、產業升級以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都決定了中國人口問題及剩余勞力問題的解決將是長期而艱苦的過程。

  而且,由于各種因素,

中國經濟發展已不可能再延續以往的道路,產業升級不可避免。但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方向發展,生產效率提高,對勞動力需求卻將減少。所以,即便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人口規模問題,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仍可能長期困擾中國。

  至于所謂以往中國在享受“人口紅利”,而“人口紅利”將很快枯竭等說法,實在是中國學者不恰當地演繹出的流傳最廣的神話。勞動年齡人口充分就業才有收獲的“人口紅利”可言,以大量剩余勞動力所致勞動力成本低為背景的經濟增長,是典型的人口問題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發展特點,這是所謂處于“人口紅利區”的中國與處于(由于高生育)“人口負債期”的印度,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中國今后一段時期內同樣也沒有所謂享受的“人口紅利”的枯竭,繼續有的仍將是剩余勞動力問題長期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特點。

  中國人口問題另一基本的矛盾還在于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上世紀90年代國土資源方面的預測已經指出,2020年左右中國不在少數的主要礦產將依靠進口。2007年我國僅進口

鐵礦石已預計為3.6億噸。下一階段,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逐漸尖銳,也可能使人口與經濟關系問題更為復雜而不確定。

  在這種情況下,應清醒地認識到,人口規模問題在中國依然長期有深遠影響。僅根據目前一些情況,就斷言中國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的性質即將逆轉,還為時過早。(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資源環境室主任)插圖/蘇益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