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科研院所創新求存路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1日 13:34 上海國資 | |||||||||
國有科研院所創新求存路徑 上海樹脂研究所比較注重個體的研究力量,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通常把大項目分解為小項目,其實研究的根基也在于個人,而中央研究院有著完整的研究體系和流程 《上海國資》記者 林永廷
毫無疑問,在培育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當中,國有科研院所特別是國有企業旗下從事技術研發的科研院所無疑應該擔當起主力的角色,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日前,上海市國資委為了了解掌握企業自主創新的情況,派出調研組分赴上海幾個國有研究院進行調研,《上海國資》跟隨進行采訪并考察了三類目前生存狀況還算不錯的科研院所,以此來探究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力量發展的方向。 三個國企研究所,三種不同的生存狀態,雖然,每一種都是對自身環境的一種適應,但三者聯合起來卻揭示了我們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力量的分布圖譜。 企業化 《上海國資》曾經對隸屬于華誼集團的上海樹脂研究所做過報道,他們孵化的固創公司發展勢頭迅猛。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樹脂所黨委書記盧建生認為,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出前沿技術是公司的生命線。 盧建生告訴《上海國資》,由于中國在國際上沒有戰略伙伴,我們的技術創新體系其實是孤立的,在我們沒有相關技術的時候,國外對我們進行封鎖,而一旦我們研究出某項技術并產業化了,就很快會面臨著相關產品的大規模降價。樹脂研究所從事的高分子領域研究,對此感受尤深。他說,雖然固創公司研發出了激光定影膜技術,但是可以預料公司享受高額利潤的時間將會非常短暫,因為很快對手將大幅降價,“因此必須不斷延伸我們的產品線,其實,目前固創公司已經超越了激光定影膜的階段。” 樹脂研究所的特點是,雖然是一家國有企業的研究所,但是他們已完全把自己作為一個高新技術企業來看待。盧建生也毫不掩飾這一點,他指出:“樹脂研究所首先必須解決生存問題,才能避免研究力量的流失。”作為華誼集團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單位,上海樹脂研究所所有人員費用、研發投入都必須自己解決,同時每年還必須上交利潤的50%,在這種情況下,研究所有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和發展意識。 據了解,上海樹脂研究所原來屬于上海化工局下的一個事業單位,在90年代的企業化浪潮中,化工局的資產組成了華誼集團,上海樹脂研究所也被打包到其中,這樣就必然面臨著原有的研究力量不能馬上和集團戰略配套的問題。在當時,很多工藝性的研究所也面臨著相似的命運,而且在“民企潮”和“外企潮”的拉動下,原有的研究力量不斷喪失,許多這些研究所或者解體、或者空殼化了,樹脂研究所選擇作為一個企業生存了下來。 技術咨詢 同樣是企業化生存,相較于樹脂研究所,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顯然輕松許多。由于自身雄厚的實力,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一開始就避免了被“打包”的命運,直接轉型為一家獨立公司。由于企業化道路一開始就設定了,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的主要探索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技術力量,也就是如何選擇技術之路與產品之路的問題。 公司副總經理江燕介紹,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主要支撐來自兩大板塊,一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體系,主要對高性能混凝土的專用摻合料和高效聚羧酸類減水劑進行研究。目前兩者都形成了一定產業化規模,運用于上海磁懸浮軌道梁工程、東海大橋、上海深水港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重點工程中;二是上海住宅節能技術的研究,在這方面研究院形成了相應的設計、咨詢、測評、驗收體系,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很明顯,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核心創新能力體現在兩塊,一塊是產品化的創新,一塊是體現在技術咨詢服務方面。江燕告訴《上海國資》:“目前公司這兩塊收入的貢獻是五五開。但在將來,技術咨詢服務應該是重點發展方向,當然,公司在產品研究方面長期積累的力量也很雄厚,不會簡單放棄。” 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選擇技術咨詢服務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原因很多。首先,產品與技術的收入雖是五五開,但在投入方面差別很大,技術咨詢服務所需的投入很小,主要是人員的工資和一些設備,雖然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的工資水平在上海名列前茅,但是相對于產業化所需的投入仍然是九牛一毛,可見這兩塊收入的含金量大大不同;其次,公司的收入還有一塊來自于研究院從政府申請得來的項目研究經費的剩余,作為一家技術咨詢服務公司,顯然更有利于研究院把政府作為一個大客戶進行服務;最后,做出這種選擇也是研究院對自身長短判斷的結果。據江燕介紹,公司的高性能混凝土類產品雖然在大工程項目中碩果累累,但在普通市場的拓展上乏善可陳。顯然,在市場上的廝殺并不是研究院的專長,選擇技術作為發展方向,不僅維持了國家的創新能力,也有效的保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股潮流 當我們國家原有的技術研究力量紛紛尋求市場化生存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企業卻在建設屬于自己的研究院,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的中央研究院就是一個例子。上藥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助理苗紅介紹,中央研究院是上藥集團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合辦的企業研究院。研究院的人員工資、研發經費都來自于上藥集團的投入,實質上是上藥集團的一個職能部門。為了加強產學研合作,更好地利用中科院的研究資源,所以選擇了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合辦。 中央研究院沒有自負盈虧一說,事實上是上藥集團的一個吃錢大戶,單單用于購買供中央研究院研究的前期技術,其投入資金今年就達到4000多萬元。而中央研究院的目標也很明確,只做和企業應用有關的研究,其他部分則借助于外力,或購買或合作。和前兩個研究所相比,上藥中央研究院有著完整的研究體系和流程。他們通過企劃部篩選項目,然后評估、制定研究計劃、開展研究,并會在研究的每一個節點回頭評估,做出繼續研究還是暫時擱置的判斷,企業的意志和戰略意圖時時刻刻貫穿于研究的始終。 在禽流感爆發后,上藥集團中央研究院在達菲授權事件中展示了其存在的價值。作為治療禽流感的專用藥,達菲的生產難度很高,羅氏宣稱,想仿制達菲沒有一年不可能成功,然而上藥集團只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產業化的工藝研究。后來,羅氏不得不承認:上藥集團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和工藝生產達菲。 達菲授權事件所顯示的信息,不過是上藥集團中央研究院作用的冰山一角。中央研究院所真正承載的使命,是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從仿制向創新升級,推動上海醫藥集團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