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機制的力量是國企創新成功的最后決定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1日 13:34 上海國資 | |||||||||
重構國企創新能力 市場機制的力量或許才是國企創新能否成功的最后決定力量 《上海國資》記者 林永廷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對國企而言,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而重構國企的創新機制,則是創新之源。 2005年12月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自主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頂著“世界工廠”的帽子卻越來越感嘆“錢不好賺”的中國企業界,開始歡呼“重新找到了靈魂”。 一個宏觀的政策需要落實為可以具體執行的行動指導,才能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在2月下旬的國資委海南會議上,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強調:“各級國資委要按照國家提出的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要求,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建立和完善研究開發機構,增強戰略產業原始創新和重點領域集成創新能力,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和關鍵技術,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 如果說國家層面致力于政策、規范的細化,那么具體到地方國資委,上海國資委主任凌寶亨一言蔽之:“自主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 專家認為,國有企業將成為中國企業創新的主力軍。然而,創新是一個無法由政府設計和完成的過程。重構國企的創新能力,僅有政策引導是不夠的,市場機制的力量或許才是國企創新能否成功的最后決定力量。 結構調整成創新土壤 重構國企創新體系的關鍵,就是讓國有企業置身于必須進行創新的競爭環境中。上廣電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如果仍然停留在傳統電視領域,上廣電的競爭焦點肯定不會是對準自主創新,而且極低的利潤率,也使得企業沒有能力進行自主創新。 低端競爭限制了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低又把企業固定在低端的格局里進行競爭。這就構成了我國企業再創新行為上的死循環。專家指出,國資委對國資布局的調整,其實構成了打破這種死循環的原動力。 自國資委成立以來,國有資產經歷數次戰略調整。目前國有資產基本分布在一些基礎性和戰略性行業。在這種格局下,大中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而民營企業則多分布在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因此,國企的創新行為明顯會帶來更高的收益。 從上海情況看也是如此,上海幾個重要的企業自主創新項目也都發生在IT、汽車、醫藥等領域。為了落實“科教興市”戰略,國資委通過結構調整,把國資往更為高端的領域集結,上海市則通過加大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來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能力。 在對上廣電的采訪過程中,顧培柱給我們介紹了一件往事。上廣電液晶顯示項目方案上報市里以后,爭論非常激烈,因風險巨大反對意見很多,上海市主要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親自聽取上廣電領導層匯報,最終決定啟動這一項目。可以說,沒有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就不會有上廣電今天向液晶面板業的全面轉型。 “引逼”機制 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需要解決動力問題,正如上廣電項目中一些人為顧培柱所盤算的那樣,在國企當中出于對自身考慮而傾向于采取保守行為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情況往往導致國企規范有余、活力不足的局面。然而,企業的創新既需要規范、充分論證,更需要勇于迎接挑戰、敢冒風險。2月9日,親赴上汽集團調研的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就指出:“企業進行自主創新需要敢冒風險,力求突破、力求超越;必須抓住機遇、爭取主動。”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認為,要解決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問題,目前需要落實“引逼”機制。 “引逼”機制是上海市政府2006年一號文件《上海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所重點闡述的自主創新機制。《規劃綱要》對上海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提出了以“引領(HEAD)工程”為重點的技術創新任務,加快戰略產品研發和重大示范工程的建設,為健康、生態、精品和數字上海的建設提供科技保障,同時加強科學研究和創新體系建設。在企業層面,要讓企業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引逼”機制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國有企業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矛盾的問題。凌寶亨2005年就提出,開展自主創新的考核,要把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計入當期利潤,市國資委還要將出高額獎金獎勵科技創新人員。 加強資本運作支持創新 在國外,企業創新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現有企業自主進行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通過企業R&D(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與支撐來實現;二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硅谷模式,即由風險投資來支撐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后一種方式涉及市場的培育,主要由國家和資本市場合力造就。 其實僅就我們討論的企業自主創新而言,也有資本運作的空間。理特管理咨詢公司總裁李廣德指出:“企業應避免把自主創新單純理解為‘自我研發’。事實上國家的政策用意是希望企業培養起核心競爭力,除了‘自我研發’外,還可以通過收購競爭對手、收購國外研究院的方式進行,重要的是維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用收購的方式來加快自主創新,必須建立在自身有相當的技術理解和消化能力之上,還需要良好的整合,否則得來的創新能力也會流失掉。 為了促進以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為目的的企業資本運作,技術交易市場的建設也必不可少。但是,有一點我們值得注意。郭勵弘指出:“技術交易市場的目標雖然是交易技術,其本質卻是資本交易市場而不是技術交易市場,應該按照資本市場的規律運作。”自1998年年底以來,各地設立的從事技術產權交易的機構已達數十家,但經營狀況大多不佳。在同類機構中,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最為突出,自成立以來,一直呈蓬勃發展勢頭。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成效突出的原因之一,就是將交易所準確定位于資本市場,并以此為中心,將技術、政策等資源整合起來。 有了技術交易市場,國有企業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創新戰略,合理地利用資本市場。 上海市國資委推出特別行動計劃 貫徹落實“科教興市”主戰略是今年上海市國資委的一號工程。上海市國資委主任凌寶亨提出,必須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活力和魄力,形成“引、逼”機制,推動科教興市主戰略的落實。要抓好“六個特別”:一是特別產權,要研究專利技術等特別產權的入股問題;二是特別程序,要由專門機構按照特別程序對特別產權予以認定;三是特別獎勵,要對科技創新突出成果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四是特別分配,要在領導人員分配上按照“兩個視同于”原則鼓勵科研投入;五是特別平臺,要搭建專門平臺為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運作服務;六是特別團隊,要組建由專家領銜的團隊開展項目攻堅。 技術創新路徑 技術創新是多層次的、多樣化的,比較典型的方式有: 跟隨創新即將已有先進技術應用于本企業的生產經營之中。跟隨創新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反向工程學習、開發已有先進技術,實現該技術的再現與應用;一是通過技術、知識產權的許可、轉讓等獲得已有先進技術實現應用。跟隨創新依然是我國企業目前取得技術的主要方式。 局部創新即在現有先進技術的水平、框架下,對局部的技術進行革新、創造,并獲取知識產權。這樣既可在某些方面取得領先地位受到法律保護,進而實現產業化,又可在整體上與國外公司談判知識產權的交叉許可,降低技術引進的成本。目前我國部分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式和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處于由跟隨創新向局部創新的轉變之中。 領先創新即突破現有先進技術水平,或以全新的技術路線進行發明創造,在整體上創新并取得知識產權。領先創新技術經濟效益非常顯著,但時間漫長、投資驚人、風險巨大,一般發展中國家力所不及。我國目前只有極少數企業和很少量的計劃項目屬于此類創新。 美國國家創新體系 美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可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三線螺旋體”。即公共、私人、學術這三個行業相互交織作用,在創新進程的各個階段建立了相互聯系,形成了“三線螺旋體”。 這一體系的發展涉及到四個方面:第一,每條螺旋線內部的改革,如企業通過戰略聯盟發展相互關系,或各大學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使命方面達成共識。第二,螺旋線之間的相互影響,如美國聯邦政府在1980年貝赫一多爾法案中制訂間接產業政策時的作用,或州政府在制訂政策和計劃鼓勵大學與產業界建立聯系中的作用。第三,根據這三條螺旋線的相互作用,建立新型的三線交錯重疊體,為高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形式。這種做法通常產生于出現經濟大蕭條或國際競爭加劇等危機的情況下。第四,官產學這些構成產生它們的螺旋本身和社會都具有循環影響。 目前,美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創新環境,其國家創新體系已經地區化和國際化,并進一步在探討創新源泉和傳播機制的問題。 新會計準則激勵企業創新 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39項會計準則和48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在新的《無形資產》準則中,將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支出區別對待,允許將開發支出予以資本化。準則將無形資產的開發劃分為兩個階段: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即費用化;而開發階段的支出,如果能夠滿足相關條款規定時,進行資本化處理,計入無形資產。 開發費用的資本化,無疑會提升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業績,減輕經營者在開發階段的利潤指標壓力,從而提高他們在研發投入上的熱情。如果用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此項會計變更,將其與國家最新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聯系起來,這一變更的意義不僅在于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更是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政策扶持。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