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銀行理財產品的4個不等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2日 18:48 《錢經》雜志
文/金盛 隨著老百姓理財意識的加強和銀行理財產品品種的增加,越來越多人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銀行理財產品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地方,其中4個“不等式”最值得引起投資者關注。 預期收益率≠實際收益率 銀行宣傳自己的理財產品時,采用的收益有預期收益率、固定收益率和最低收益率(保本收益率)三種。預期收益率一般比較高,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就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的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 趨向保守理財、但又想追求高于儲蓄存款收益的張強,于去年投資50萬元購買了一款新股申購型理財產品。當時,該款理財產品宣傳的預期年收益率為15%。但一年下來,張強并沒有得到15%的回報,該款理財產品的年收益僅在10%,僅是理財產品宣傳的年收益的三分之二。不解的張強詢問銀行,為什么銀行的承諾會大幅縮水。他得到的答復是:預期收益率不等于實際收益率,并不是“保證年收益”。 無獨有偶,投資銀行信托理財產品的葛女士,也對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有異議。她2005年初購買的一款2年期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營銷人員說是收益率絕對在10%以上。但今年該款理財產品到期時,葛女士只拿到5.5%的年收益率。覺得受騙的葛女士質問銀行,但銀行負責人給予的答復是:當時宣傳中所說的是預期累計收益率,并不是預期的年預期收益率。 類似于“提高”年收益率宣傳的還有基金產品,例如某一只基金在拆分后以1元價格申購時,宣傳說是該只基金成立以來實現收益率達167%。但細心的投資者一計算,就會發現基金公司所說的累計年收益率,并不是客戶實際得到的收益;因為基金公司并沒有扣除投資者支付的2%的認購和贖回基金費用。 既然銀行不能實現那么高的收益,為什么要將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人為地拔高?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想以高預期收益率誘惑客戶,以期在激烈競爭的理財產品市場中爭取更多的份額。某銀行負責理財產品的一位人士表示,他們原本設計的某款理財產品的最高收益率是5%,可是看到了有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最高收益率已經到了20%以上,他們也只能把自己產品的最高收益率上調到10%。甚至個別銀行為了爭奪市場,將預期收益率提高到實際收益率的數倍。這種做法和以前保險公司營銷保險產品一樣,噱頭很大,宣傳和實際不符,夸大收益率,一心只想讓客戶購買理財產品,而根本顧不上客戶的實際利益。 因此,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樹立一種觀念:銀行理財也有風險,收益風險由投資者自負。同時對銀行宣傳的收益率的分類及其含義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要注意銀行宣傳中采用的是哪一種收益率。 目前,銀行宣傳時采用的收益有預期收益率、固定收益率、最低收益率(保本收益率)三種。預期收益率一般比較高,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就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的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而固定收益率的風險幾乎為零,基本上一定可以實現,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太高。最低收益率則一般會很低,它在保障投資者的最低收益的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獲利潛力。 《錢經》支招: 投資者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可以參考產品以前年度的業績,結合市場走向,來分析該理財產品的收益有無實現的可能性。例如,根據以往的經驗,銀行信托型理財產品的年收益一般不會超過10%,如果有銀行宣傳的收益率超過此水平,那就應該考慮其是否有夸大的嫌疑。 另外,還要注意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計算方法,應該采用相同的基準進行比較。比如有的理財產品宣傳其預期收益率為10%,而另一種產品的預期年收益率為7%;事實上前一種產品采用的是18個月的到期收益率,如果把它換算成年收益率,僅為10%×12/18=6.67%,并不比后一種產品高。另外如果存在投資費用,也應該在計算時予以扣除。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