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入中產階級”
記者:有錢買房,首先遇上的就是選擇什么樣的房產的問題。國內的人講起來,就是地段、房型、交通、商區,周圍環境,等等。在國外,人們一般是怎樣考慮這個問題的?
王曉雨:新來的移民總是要問,在悉尼哪個區買房好?在墨爾本哪個地區買房好?凡
是移民海外時間久的人,都會被新來的人提問。
在海外買房是人生中的一樁重大事情,我建議要多看看,至少要看20次。如果看了多次還是拿不定主意,我的建議:買中產階級住的地區。
在中國大陸或臺灣,買房的范圍小,選一個朝向好一點就算盡力了。但海外,不同的地點、房型、范圍等可供選擇的機會大得多。在這種時候,我認為重要的是選擇鄰居。鄰居是張三李四,還是彼得、喬治或戴安娜,買主事先是不知道的,文化背景更不容易知道,省力而且保險的方法就是買中產階級居住的地區。我特別主張錢不充裕的人,買小一點的房,甚至少一間房,但堅持“擠入中產階級”。
記者:在國內,已經有了“中產階層”這樣的表述。在國外,對于中產階級的“說法”是怎樣的,又怎樣來理解“擠入中產階級”?
王曉雨:西方人買房先看地區。許多人雇傭私家偵探打探左鄰右舍,宗教信仰、業余愛好、生活方式、汽車情況、職業種類等等。從區域范圍講要選擇準確,適合你自己的定位,太富貴的地區,房屋裝修、花園更新甚至車型等等會讓你跟不上四周形勢,會遭鄰居歧視冷眼;太貧窮的地方則反過來,你不習慣四周鄰居,半夜的警車呼嘯和失竊風險也是困擾。順便說一下,澳大利亞許多地方是不準砌圍墻的,中國人砌圍墻的申請報告基本都被拒絕了。
我以為,國外的中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個重要階層群體。他們主要由律師、醫生、會計師、教師或經理和中小自雇業主等專業人士組成。相對于十分富有的一小部分豪門人士和一些僅能果腹的貧困人士,中產階級無論從經濟地位、政治傾向、生活品位及文化定位來說,是最為穩定的一大部分人。西方的人們說,中產階級的取舍決定了國家的取舍,這話是有道理的。中產階級人士居住地區的形成要相當長的時間,至少也要三五代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的地位、接近的生活觀念,使這批人漸漸形成自己的文化定位并落實在一些居民區。
進一步觀察,同時會發現這些中產階級地區有許多共同的特征:一,這些地區案發率低,道路規范清爽,商店整潔條理,市容美觀,車輛干凈,車牌也不雜亂。二,這些地區中小學規模小型但十分密集,私校多于公校,著名的中學隔三五個街區就有一個。中產階級人士普遍認為中學6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階段,只要經濟上略有可能,他們均將孩子送入私校,并堅信自己孩子也會和中產階級子女往來。澳洲大城市的私立中學比例占全部中學比例的20%,但中產階級居住區,要多出1倍以上。墨爾本是澳大利亞教育之都,一些著名的中產階級地區,私校的數量遠遠超過公校。
一個地區居民在相當長年代(至少幾代人)中形成了穩固的文化定位,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在這樣的區域,四鄰很容易成為朋友,接近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穩固和睦的關系。不僅要考慮同一輩,也要給自己的子女選擇一批朋友。選擇阿拉伯文化區,你并不僅僅只是為買中國日用品而要開車去很遠的地方,你的孩子的中國朋友可能會少一些,他所在的小學也有可能第二外語課不開中文課。選擇越南人區、朝鮮人區亦一樣。
第三,這些地區綠化優良,公園較多,里面樹木高大,草地蔥郁而游客稀少。家家重視庭院種植,前后庭院花團錦簇。遷入中產階級地區居住是一種榮耀,這種榮耀十分頑固,不到破產和進養老院一般是不見他們搬出的。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