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100萬來自不熟悉行業 從來就沒想過失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7日 11:55 中國青年報 | ||||||||
“創業是興奮的,就好像在做一件無比偉大的事情,所以從來就沒有想到過失敗!”4月29日,在聚光燈籠罩的舞臺上,黑龍江省第七屆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凡奇集團董事長劉成剛發自肺腑地說。 僅僅8年時間,劉成剛從零成步,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資產過億元的知名企業,在地產、教育、培訓等方面獨領風騷。
一些年輕人向他請教“成功的秘訣”,劉成剛給出的答案是:精神+勤奮+“拿來主義”,“前兩者是一個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后者指的是方法論,即如何選擇創業項目,這一點恰恰是決定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劉成剛認為,選擇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而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辦法就是“拿來主義”———把發達地區先進和成熟的東西“拷貝”和“嫁接”過來,為我所用。“別人沒有的,你做;別人有的,你就做得更好。生意經就是這么幾條,關鍵是你自己悟出來了,就一定會賺到錢”。 聽劉成剛講經商之道,會讓你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創業原來如此簡單。而其實,從決定創業到做出一番事業,劉成剛的歷程豈止是不簡單。 落差:從成功的廣告人到“盲流” 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劉成剛1996年“下海”時,辭去的職務是“黑龍江省電視臺廣告部副主任”、“廣告公司副總經理”。在人們的眼中,這可是一個夢寐以求的“肥差”。而對于這個當時年僅29歲的“廣告人”來說,也正是前途無量的時刻,怎么會輕易放棄美好前程而“自尋短路”呢? 當時,沒有人能理解他這無異于“自殺”的舉動。一位對他抱有極大期望的領導曾經指著劉成剛的鼻子說:“你要是‘下海’,咱們從此以后就誰也別認識誰!” 8年后,坐在記者面前的劉成剛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緩緩地說:“如果僅僅是為了錢,我不會‘下海’經商。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經商卻是我這一生中最想做的一件事。” 就任廣告部副主任之前,他在黑龍江省電視臺做了6年的財經記者。劉成剛說:“這段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也培養了我善于研究問題的習慣。” 劉成剛的勤奮在臺里是出了名的。每天,他都是7點鐘來到辦公室,先拖完地板,再把20多人的辦公桌擦一遍,然后拎著3個大暖瓶從13樓奔到一樓提水,辦公室6個大暖瓶需要往返兩次。白天采訪,晚上他把聯播的稿子拿回家研究如何寫稿。一年后,他就成了“每天都在寫稿的記者”。即使現在當上了“大老板”,他還是保持著當年勤奮的勁頭,在他的工作時間表中,從來就沒有過休息日。 作為財經記者,劉成剛處處留心經濟領域發生的事情。比如化妝品的利潤是多少,家電為什么漲價,這個月房地產的廣告為什么增長等等,還經常去市場進行調查和分析,與各種各樣的商販、形形色色的老板“神侃”。 人們常說,機遇往往垂青于有準備的人;但也有人慨嘆,現在的創業機會越來越少。劉成剛卻不這么想。他認為現在的創業機會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只不過現實對創業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在他看來,資金并不是創業者最重要的資本,創業的沖動、對市場的認識以及管理、文化等方面積淀才是最重要的。“有錢誰都會做,關鍵是能夠不給錢去做,花最少的錢去做,用一塊錢能撬動10塊錢,這是本事。” 的確,劉成剛“下海”時,沒什么積蓄。母親拿出了給弟弟準備出國留學的8萬元錢,他又向親戚和朋友借了一部分,湊足了20萬元,在哈爾濱市的革新街租了一間14平方米的小屋,雇了3個幫手,就開始了創業之旅。一次,一個同事路過這里時,正看到他與工人一起往屋里扛貨,便隨口說了一句:“你怎么也成了‘盲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