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圖者之迷途
而患有嚴重資金饑渴的媒體,對資本的回應則是在資本進入前就埋下地雷。
對于這次投資傳媒,“汽車狂人”李書福自稱是一次草率的決定,他傷心地對媒體表示:“以后不會再投資傳媒了。”
“媒體引入的必須是真正的資本,投資者必須把與媒體的合作看作是一項投資而不是一項實業,如果僅僅是想撈一點社會知名度,或謀求短期利益,合作肯定會失敗。”離開時代主流的一位執行主編在發出“討薪檄文”的同時,也向民間資本和媒體發出這樣的忠告。
“資本需要尋找盈利的機會,傳媒業成了資本的選擇;傳媒業需要資本市場,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傳媒業難以真正做大做強。”
但為什么很多資本與媒體的合作卻以“露水姻緣”告終呢?
按照政策規定,民間資本只能對廣告、發行、印刷等經營領域投資,介入編輯出版業務純粹是打擦邊球,更別提擁有媒體合法的所有權了。但是,當投資者無法擁有對所投資的產品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權的時候,有幾個投資者愿意投下巨額資金呢?又有幾個投資者愿意從長期戰略的角度考慮投資問題?
“媒體與這些文化公司的合作,合同期限一般是三年,最長也就五年。”一位曾與時代主流合作過的一家雜志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合作時間短,資本第一年進來第二年就急于收回投資第三年就想獲利,當第二年收回投資無望時,就會竭澤而漁,不惜以各種方式甚至違規去盈利,給媒體帶來很大風險,政策的風險、品牌的損毀甚至會給媒體帶來滅頂之災。”
如此看來,傳媒資本的短期行為難以避免,合作雙方博弈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而患有嚴重資金饑渴的媒體,對資本的回應則是在資本進入前就埋下地雷:利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操作方法,將資本玩弄于股掌之上。經營艱難時,與資本稱兄道弟,一旦經營走上正軌,便玩起政策模糊要分家的把戲。
可以說,吉利試水傳媒失敗,除了時代主流自身的原因:用人不善、貪大求全、盲目冒進擴張等都是主要因素外,而最根本的則是其無法扭轉的體制因素。是傳媒業特殊的行業性質、特殊的體制環境釀就了一樁樁所謂的“露水姻緣”。
資本理性歸途
也許改變傳統的“嚴防死守”為“疏通暢導”,讓資本與媒體捆綁為長期的戰略性伙伴,而不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露水夫妻是一種較優的選擇。
民間資本正像洶涌的洪水撞擊著守壩人——政策制定者,是疏導讓其順勢而行還是筑壩讓堤壩更堅固?
民間資本從來沒有停止過它焦灼的逐利過程。1998年前后,民間資本涌入圖書業,做書的、賣書的火起來了,北京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一個營業執照炒到30萬元;2000年資本涌向網絡,爭相注冊域名,建網站,網絡概念股被炒上了天;2001年,資本涌入雜志和報紙,雜志擴張報紙擴版,是年被稱為“雜志擴張元年”;2003年之后,影視業成為最后一個“金礦”,歷史劇、偵探片讓人找不著北。
遭受非理性資本沖擊后的市場常常讓人心寒:我們看到出版業偽書、“注水書”泛濫卻暢銷,想讀書的買不到書,公眾閱讀圖書比例在降低;在網絡上注冊過的域名相當多的是閑置不用;傳媒同質化競爭激烈,在時尚、女性、生活等領域扎堆,其他空缺市場卻無人理會;電視涉案劇“泛濫成災”,以致于廣電總局不得不出臺禁令……
“很多資金是不理智的,如果規范的話,不可能存在這么多的外來資金,也不會在熒屏上出現那么多的涉案劇,最后導致廣電總局出臺政策禁止。”金英馬影視總裁滕站認為,資本的無序進入給市場帶來了災難。
也許改變傳統的“嚴防死守”為“疏通暢導”,讓資本與媒體捆綁為長期的戰略性伙伴,而不再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露水夫妻是一種較優的選擇。
事實上,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一切束縛文化生產力蓬勃發展的體制性桎梏將一一打破,媒體的市場主體地位必將得到進一步強化,極大地激發傳媒業的潛力和活力,這對于業外資本入主傳媒業無疑是一大利好。
引導傳媒資本市場走向理性、規范并對之進行嚴格管理之后,業外資本天然的急功近利自然會冷靜下來,更多地從長遠戰略考慮,而類似吉利失利的個案也
[上一頁]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