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傳媒夢想”看似一片光明。
有組織無能力
“主流那個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紅火,待遇也好,但實際上十分浮躁。吹牛的人多,做實事的人少,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雖然有規章制度,但是沒有人執行。”
傳媒專家潘燕輝曾經在《媒體與金錢》中說:“現在雖說媒體很熱,可惜整體環境太不成熟,媒體人中真正懂得媒體運作的已經不多,投資人當中就更少了。偏偏媒體入門很容易,有些人聽個三五句就敢說精通媒體,胡亂吹噓……而投資人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往往容易相信信誓旦旦的人,于是很多不懂媒體的人反而容易找到錢,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怪事。”
“吉利不懂怎樣做媒體,認為黃善春是做媒體的人,所以就叫他來做主流傳媒的總裁了。”吉利集團北京辦事處主任顧勇說。
對于黃善春,時代主流網站這樣介紹:曾任《中國企業報》記者、《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長助理、《新財經》雜志社副社長、億利資源集團(上市公司)總裁助理、吉利集團(大型民營企業)副總裁,對傳媒經營和企業管理均有深厚的功力。
“黃善春這個人,口才十分了得,很能說,有些水平,我想可能是他打造中國傳媒帝國的計劃打動了李書福,所以吉利開始在傳媒業發展。”黃善春的一位朋友這樣評價他。
領導的風格往往決定一個團隊的作風,而時代主流的氛圍總體上是浮躁的。“主流那個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紅火,待遇也好,但實際上十分浮躁。吹牛的人多,做實事的人少,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雖然有規章制度,但是沒有人執行。”時代主流一部分務實的中層干部對這樣的氛圍其實早有微詞。
饕餮者之欲望
“見一個吃一個,每次考察論證之后認為每一個都能賺錢,根本不考慮資源和能力所限,自己的優勢何在,結果就難以維持了。”
時代主流成立之后,胃口大開,四處出擊,開始了鯨吞媒體的“饕餮大餐”。公司租用了近千平方米的辦公場所,雇用了百余名員工,先后經營了8本雜志,內容涉及健康、醫藥、商界、文藝、科技、化工等。之后又成立了影視中心、圖書策劃部、讀書俱樂部等,但內部資源始終無法整合。“見一個吃一個,每次考察論證之后認為每一個都能賺錢,根本不考慮資源和能力所限,自己的優勢何在,結果就難以維持了。”原《中國文藝家》編輯部主任伊周認為。
與此同時,時代主流也在實施跨地域戰略,先后在上海、浙江、湖北、安徽、山東、河北等20余個省市建立了辦事處。每個辦事處都交納了2萬~10萬元不等的保證金。
2003年9月28日,時代主流公司召開中層干部會議。公司總裁黃善春傳達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對時代主流傳媒工作的肯定,并提出公司發展戰略:啟動《北京周報》中英文版,三年內建造主流大廈,2003年底公司建立管理隊伍,2004年上半年公司要走上軌道,2004年下半年準備上市。
2004年春節后,時代主流雄心勃勃,成立了報紙籌備小組,準備進軍報業。此間,黃善春多次飛往香港,傳言欲與香港英皇集團合作,打造中國傳媒旗艦。
然而,也有內部人認為,黃善春根本就不打算做好雜志,只想“玩概念”,期望能從股票市場上圈錢。
對此,傳媒專家康建中分析說:“這樣做期刊帶有玩票的性質,根本就沒有真心做雜志,懷揣著一只雞蛋,就做起了‘雞生蛋、蛋生雞’無限循環的美夢;抑或從根本上就是另有所圖,炒熱媒體概念是為了去資本市場上圈錢。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把旗下雜志都能做成功的可能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