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時報廣場:淪為單純逐利機器 航意險為何不降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2:14 中華工商時報
乘飛機出行前,乘客大多會選擇買一份全國統一售價20元的航空意外保險,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從20元的航意險中真正賺到大錢的不是保險公司,反而是那些機票代售點等中間商,20元錢的保險,真正的成本只需要幾塊錢,剩下的都被代理商賺走了。 根據相關規定,保險代理費不得超過保費的8%,也就是說20元的航意險代理費不該超過1.6元。再來看民航總局的統計數字,近三年,民航乘客接近4億人次,如果10%的乘客購買,航意險的收入高達8億元,而其中近7億元進了大小機票代理商、保險代理人的口袋。 20元錢的航意險,買單是消費者,賺錢的是代理商。對此,保險專家評論,保險公司應當定期公布保險賠償準備金的積累情況,這個準備金就是用來賠償的,如果準備得不夠,那么你打折銷售保險就是不合理的,準備得很充分,自然就該降價。 目前飛機已經成為最安全的出行工具,航空意外概率很小,即使發生一起空難,按照150名乘客、40萬元保額計算,保險公司只需賠付6000萬元。因此,不少消費者表示,應當降低航空意外保險的額度。 雖然購買航意險是完全遵從乘客自愿,但消費者行使選擇權的前提是擁有知情權。消費者有權利知道,20元的航意險價格是如何確定的,而不是等實行了那么多年,現在才有了“意外發現”。相關部門應該有個明確的交代,消費者權利和利益不明不白地被巨大“黑洞”吞噬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既然這樣一份保險的成本只有區區三元錢,為何不能切實讓利于民?把巨大的利潤空間交給零售商,是變相地把經濟壓力轉嫁給消費者。而且,盡管航空災難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意外,拿“大頭”的零售商卻毫發無損,由保險公司承擔了巨額賠償,于情于理說不過去。人們花錢購買保險,其初衷就是盡可能降低潛在的風險,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穩固有序的市場體系中。保額和保金的多寡應該是基于各種因素理性思考得出的科學數字,如果保險失去了這份理性,淪為單純逐利的機器,那它能保住的風險就極其有限,甚至本身已成為旅客最大的風險。(4B8) 記者: ■呂壯 |
相關專題:20元航意險暴利質疑 |
|
中華工商時報其他文章 | |
斜滾筒洗衣機市場看好 (2007-06-04) 電熱水器如何滿足新安全標準 (2007-06-04) 全球首臺無氟超高能效窗式空調問世 (2007-06-04) 平板電視“掉價”換普及 (2007-06-04) 火熱購房冷靜反思 長春市二手房市場調查 (2007-06-04) 煙草經濟背后的呻吟 (2007-06-04) 分紅需從強硬預算開始 (2007-06-04) 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 (2007-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