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梁 濤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險業提出更高要求,為保險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經營主體是保險市場的基本要素,是保險產品的供給者、保險活動的主導者、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是保險行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把握形勢、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積極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推進現代保險市場體系建設,對于深化行業供給側改革,提升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保險市場主體創新成效顯著
近年來,保監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服務經濟社會為立足點,以推進行業供給側改革為著眼點,大力培育專業型、創新型市場主體,著力豐富市場組織形式,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完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基本建成主體多元、功能完備、運行規范、充滿活力的現代保險市場體系,為保險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原動力。截至2016年8月,我國共有207家保險法人機構,包括集團(控股)公司11家,產險公司79家,壽險公司77家,再保險公司9家,資產管理公司21家,農村保險互助社10家,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14.3萬億元,我國保險業在國內外金融保險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
堅持專業化方向,優化區域布局,提高保險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促進綜合性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專業型主體做精做細,持續優化保險市場業務結構和區域布局,有效提高保險供給質量和效率。一是大型保險集團綜合競爭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其中8家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6家保險公司進入《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入選亞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二是中小型公司和專業性公司多元化經營特色和差異化競爭優勢不斷彰顯。目前,全國共有專業性保險公司19家,其中農業保險公司5家,健康保險公司5家,養老保險公司6家,汽車保險公司2家,責任保險公司1家。近年來,又結合經濟新常態衍生出的新保險需求,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家航運保險公司、首家專業科技保險公司和首家民營信用保證保險公司,進一步支持專業型機構在行業發展薄弱環節深耕細作。三是市場主體區域布局進一步均衡。深入落實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提升自由貿易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保險發展水平。2015年以來,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先后在西藏、寧夏、貴州等保險空白省份,以及上海自貿區、福建自貿區、廣東自貿區新設法人機構,有力推動當地經濟轉型發展。四是積極發展再保險市場。在原有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批準3家再保險公司設立申請,中資再保險市場主體將擴容至4家,進一步提升保險主體風險轉移能力,有力促進直保及再保市場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市場組織形式創新,促進新型保險主體快速發展,提高保險供給的多元化和差異化
積極適應新技術、新業態發展趨勢,借鑒國際保險市場經驗,探索和發展新型保險組織形式,力求豐富保險供給主體結構,補齊保險供給短板,完善保險生態圈,打造行業增長新引擎。一是在金融領域率先開展專業互聯網公司試點。順應“互聯網+”的社會發展趨勢,促進互聯網和保險業深度融合發展。先后批準成立四家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在業務規模、商業模式、產品創新等方面已經站在了全球互聯網保險發展的前沿。以首家批復的眾安保險為例,截至2015年底累計服務互聯網客戶3.7億人次,保單件數超過36億份,充分契合小額、高頻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特點。二是引入和發展相互保險組織。積極借鑒國際市場成熟發展經驗,從當前國家亟需的小微企業、建筑企業金融服務以及特定群體養老健康保障等行業薄弱環節入手,發揮相互保險成本較低、道德風險較小的經營優勢,推動設立我國首批相互保險社,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面、滲透度和普惠性,提高保險業服務經濟新常態能力。三是擴大自保公司試點范圍。適應大型企業集團加強風險管理、提高經營效率的切身需要,在中石油自保公司的基礎上,批準成立了中國鐵路自保公司,進一步積累自保行業經營管理能力及監管經驗。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持
完善的基礎設施既是保險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現代保險業的重要標志。近年來,保監會推動了一系列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為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堅實保障。一是成立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建設、運營和管理保險業信息共享平臺,為保險業改革發展提供數據服務和技術支撐。現已建成全國車險、農險、健康險、保單登記管理等信息平臺以及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系統、行業“營改增”共享系統。目前已經匯集了4千多萬兆的行業數據,登記保單信息約16億份,為提高行業風險管理水平、優化保險作業和服務模式、增強產業輻射和延展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二是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基金整體規模3000億元,旨在利用保險資金支持打造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新引擎,發揮保險業經濟“助推器”作用。首期400億基金已投向“一帶一路”建設。三是成立上海保險交易所,填補保險要素交易市場空白。保險交易所的正式運營,將助力保險行業盤活總量、用好增量,探索保險產品及衍生品交易創新,有效提升我國保險業對復雜風險以及分散化、個性化保險需求的承接能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風險保障。
推進準入退出制度改革,基本形成市場化的準入退出機制
建立健全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是構建良好保險市場生態的前提。近年來,保監會持續深化市場準入退出改革,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創造前提條件。準入方面,建立健全法人機構審核委員會制度,推進準入標準的明確化、具體化和數量化,進一步優化市場準入的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建立保險公司經營范圍分級分類管理制度,逐步構建分級、分類、分區域的有限牌照體系,確保保險機構“有多大本事做多大業務”;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適當放寬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出臺針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新型資本的監管辦法,進一步引進優質的新型投資主體,拓寬保險資本來源。退出方面,積極建立健全市場退出的監管規定,明確市場退出的標準和程序,力爭建立針對股東、業務、人員、分支機構和法人機構的多層次、多渠道退出機制。近期正式出臺了《廣西轄區保險公司分支機構市場退出管理指引》,從制度層面對分支機構退出的路徑、條件和程序進行明確,引導不良機構有序退出,形成督促公司加強管理,增強發展持續性和服務水平的倒逼機制。同時,制定保險公司并購管理辦法,規范市場化并購重組,有效引導保險市場的存量調整。
保險市場體系建設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行業的轉型升級,國內外金融監管改革的深入推進,保險市場體系的改革創新也面臨著許多新形勢和新要求。
經濟社會發展為保險市場體系創新提供了新空間
國民財富快速積累、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和人民群眾保險意識不斷上升,將激發出旺盛的保險新需求;隨著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的深入、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的推廣以及保險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保險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發展程度來看,2015年我國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分別為235美元/人和3%,與世界平均水平662美元/人和6.2%相比還有明顯差距。從行業規劃來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明確,到2020年,我國的保險深度要達到5%,全國保費收入預計要達到4.5萬億元以上,還有向上翻一番的空間。從主體數量來看,主要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數量均遠高于中國。因此,中國以更優結構和更高質量推進保險市場體系建設還存在空間,亟需根據經濟發展的水平適度有序增加市場主體,提高保險供給能力。
深化保險業供給側改革需要通過市場主體創新提供新動能
以產品服務創新為手段,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引領,優化保險供給結構,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保險業“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一是產品服務創新將持續深入。針對社會結構轉型、中產階層崛起和消費者習慣變化帶來的新需求,大力開發保險新產品、提供新服務。二是保險業務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針對一險獨大、同質化競爭嚴重的情況,大力優化供給結構,發展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巨災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業務。三是保險商業模式將持續再造升級。通過保險服務模式、管理機制和銷售渠道創新,以更低廉的成本、更高效率、更精準地掌握保險消費者的需求,提升保險對消費者的直接服務水平和用戶體驗。推進保險業供給側改革,提升供給水平,需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時入手,除了引導現有市場主體轉變發展方式,還要積極發揮市場準入的源頭把關功能,為保險市場引入一批基因優良、基礎扎實,專業特色突出、規劃切實可行,一起步就堅定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的新設保險公司,為行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新動能。
“互聯網+”等新業態的發展將催生新的專業化市場主體
中國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市場。以互聯網引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科技創新,是未來各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必將在發展模式、產品定價、客戶服務等方面給保險業帶來深遠影響。順應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趨勢,要求保險市場主體不僅要以互聯網為銷售渠道,更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圍繞互聯網開展經營理念、銷售渠道、產品設計等領域的深度創新。從國際經驗來看,專業的互聯網保險機構有利于更好地發揮集成和載體作用,更好地推進經營模式和技術的創新。引導具有技術優勢、金融機構管理能力和服務落地能力的社會資本及互聯網企業有序進入市場,設立專業化的市場主體,仍然是推進互聯網保險的重要途徑。
在面臨全新發展形勢的同時,必須看到,當前我國保險市場體系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持續完善。一是差異化、專業性發展水平有待提升。市場主體經營范圍和區域大而全、發展模式同質化程度高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面向市場多元化保險需求的專業化、特色化的保險機構相對缺乏。二是組織形式單一。國際成熟保險市場上股份制保險、相互保險、勞合社等多種保險組織形式共存,互相競爭合作,共同推進保險市場發展。比如相互保險是國際上主流的保險組織形式之一,在全球保險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2014年,全球相互保險保費收入1.3萬億美元,占全球保險市場份額的27.1%,在高風險領域和中低收入人群風險保障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而相互保險在我國尚處于起始階段。組織形式單一,影響了保險市場的特色化、多樣化發展,制約了保險對經濟社會覆蓋面的提升。三是保險機構的規模和地域結構有待改善。規模居前的產險公司和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仍然較大,市場集中度較高。從地域分布看,法人機構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且有向一線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區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沒有徹底改觀。四是個別市場主體存在治理風險隱患。隨著保險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保險公司股權變更頻繁。少數社會資本通過股權代持等隱蔽手段投資入股保險公司,加上公司內部制衡機制、風控體系尚不健全,一旦股東行為不規范,極易造成實際控制人非法轉移保險資產或為其控制的其他產業輸血的情形,值得高度警惕。
深化保險市場體系改革
“十三五”期間保險業將仍然處于黃金發展期,行業發展長期向好。國家的新期待、社會的新需求、技術的新發展以及監管體制的新變革為保險市場體系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保險業必須把市場體系創新作為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動力,進一步完善市場主體結構,切實推進保險業供給側改革。
繼續堅持區域化、專業化導向,持續優化市場主體結構。繼續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兼顧區域平衡、支持專業創新”的原則,推動設立區域性和專業性保險公司。首先,將以支持國家戰略重點發展地區、邊疆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為重點,逐步填補中西部地區保險法人空白,強化保險機構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其次,倡導樹立“專業化經營”理念,按照“新國十條”所明確的現代保險服務業的主要發展領域,重點推動設立農險、健康險等專業性保險公司。特別是要通過發揮專業保險機構創新主體作用來加快推動產品創新,增加保險市場有效供給。推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服務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加快推動科技和保險結合的創新試點,助力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快推廣“政府+銀行+保險”模式的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創新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為初創期、種子期的高成長性小微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增信服務;積極推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推動保險公司深入參與環境風險管理,助力“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建設。
支持新型主體發展,促進行業轉型升級。一是繼續鼓勵“互聯網+保險”的創新實踐,適度增加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主體,探索發展新的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二是進一步豐富保險組織形式。著力推動自保、相互等新型組織形式發展,進一步擴大自保公司、相互保險組織試點范圍,充分積累行業經營管理能力及監管經驗,加快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發展模式,與現有股份制保險公司共同構建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保險市場體系。三是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全面協調推進行業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行業風險數據庫、保單登記管理信息平臺、資產托管中心、行業資產登記交易平臺、產品注冊平臺和數據庫建設。四是加快發展再保險市場。繼續鼓勵保險集團或社會資本投資設立專業再保險公司,加快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提升我國在全球再保險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
全流程加強公司治理監管,健全市場化準入退出機制,切實防范市場主體風險。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保險企業制度,是健全保險市場體系的關鍵環節。下一步,保監會將圍繞“公開”和“透明”督促保險公司完善治理結構,全流程加強治理監管,不留空白和盲區,切實防范市場主體風險。在準入環節,加強對市場準入關鍵要素的審查,強化對主要股東的資質審查,嚴格核查入股資金的來源和流向。在治理環節,以股權管理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公司治理監管,通過穿透式監管,對保險機構股權變動、重大投資和關聯交易等信息披露做出強制性規定;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市場機制約束作用;出臺《保險公司章程指引》,為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提供遵循和依據,從源頭扼制公司治理風險。在退出環節,以建立覆蓋風險識別、預警、化解和處置全過程的規則體系為目標,以推進兼并重組為重點,健全以法律和市場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風險處置機制,完善保險保障基金的風險救助體系,探索新型風險處置工具,構建多層次的市場退出機制,有效化解單個機構風險,切實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作者系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 馬 杰)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