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養殖、豬肉生產與消費大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生豬出欄6.85億頭,豬肉產量5299萬噸。在整個肉類消費結構當中,豬肉消費比例超過60%。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在新的產業政策和環保趨嚴形勢下,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革。落后產能的淘汰、大量中小散戶的持續永久性退出、行業集中度和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等,都是本輪“豬周期”呈現出的新特點。
中國特色“豬周期”
“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的是“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其循環軌跡一般表現如下圖所示。由于豬肉市場價格是當前供求關系的反映,而供求關系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變化并不能超前反映出來,養殖戶只能根據當期市場價格安排來年的養殖量。正常情況下,本期的養殖規模決定了下一期的供應規模。鑒于豬肉這種畜產品生產周期長、無法中途變更的特性,多數養殖戶對售價和來年收益的預期以及計劃調整,始終比市場進程“慢半拍”,因而經常陷于“豬周期”的無限循環當中。
圖為豬周期循環示意
“豬周期”的形成因素
在由飼料、種豬、商品豬和豬肉產品構成的生豬產業鏈中,商品豬價格波動最為明顯。導致這方面的原因一是養豬行業集中度低,“千家萬戶養豬”的歷史由來已久,市場信息不對稱,生產具有盲目性;二是養殖行業壁壘很低,且散養戶比例大,出入市場的自由度和彈性大,非常容易追漲殺跌,投機性強,導致生豬價格跌宕起伏;三是養殖戶在供需博弈中往往處于劣勢,沒有定價權;四是受生豬生長周期性影響,散養戶多以當年市場價格安排下一年的生產,產量趕不上市場變動的節奏;五是疾病加劇產業波動,導致供應減少,大大推動豬肉價格上漲;六是信息監測預警機制不完善,由于生產分散、單位眾多、難以普查、抽檢又存在誤差等問題,統計數據本身誤差大。
我國近年來“豬周期”的新變化
2006年至今,國內養豬業共經歷了三輪“豬周期”,分別是2006—2010年、2010—2015年,以及2015至今。前兩輪形成原因主要受疾病影響,先是 2007年夏季全國爆發高致病性藍耳病,后是2010年夏豬瘟、藍耳病多發,2011年初口蹄疫和仔豬腹瀉多發。可見重大疫病對生豬養殖具有災難性打擊,直接導致供應量急速減少,供小于求,進而催生豬價上漲,上漲持續一段時間則引發養殖戶大量補欄導致產能過剩,供大于求豬價下跌。2015年以來的“豬周期”最大特點是基于環保因素,限養禁養區產能的永久性退出,帶來母豬存欄長期筑底,豬價居高不下。 而當前生豬養殖業去產能,使養殖結構和行業格局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首先,環保嚴要求成為常態,糞污無害化處理達標排放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中小散戶被迫在這輪行業整合中退出養豬歷史舞臺;其次,眾多飼料企業延伸到養殖端,開始大規模養豬,大型農牧龍頭企業更是四處跑馬圈地,積極布局養殖終端,其未來規劃都是“數千萬頭”;最后,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和優勢,區域性品牌企業、家庭農場、種養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受到提倡和政策扶持。在強調食品安全和追求品質豬肉的消費潮流中,這種“福利養豬”無疑將大受歡迎。總之,規模化趨勢成為當今生豬及整個養殖業發展的戰略取向。
圖為2006年至今全國豬肉均價走勢(單位:元/公斤)
豬肉價格在CPI中的地位和權重
豬肉價格的形成機制
豬肉價格由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共同決定。供給取決于生豬出欄量、屠宰量以及豬肉進口量等。需求取決于居民消費結構、飲食習慣和收入等。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系的變化導致豬肉價格漲跌,而價格漲跌又反作用于豬肉供求關系。目前我國豬肉年消費量在5500萬噸左右,近幾年消費總量變化不大。因此,從供需雙方的矛盾來看,影響豬肉價格的主要因素還是取決于供給方。
豬肉價格牽動肉類、禽蛋和糧食、飼料價格
肉、禽、蛋緊系國計民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 “菜籃子”的主打品種,其價格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波動的重要因素。豬肉在我國肉類消費結構當中占比高達60%以上。而豬肉與牛羊肉、雞肉、雞蛋之間存在替代關系。豬肉價格的變動會影響消費者對牛羊肉、雞肉的選擇,從而影響牛羊肉、雞肉、雞蛋價格的變化。田文勇等專家2016年對我國豬肉價格與牛羊雞肉價格動態關聯的實證分析表明:豬肉、牛肉、羊肉、雞肉價格周期性波動頻繁,價格波動幅度不斷增大,波動周期持續時間逐漸變長,市場不穩定性逐漸增強,產業風險逐漸增大;豬肉價格與牛肉、羊肉、雞肉價格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豬肉價格波動主要受其自身影響較大,其次依次為雞肉、羊肉、牛肉價格。也就是說,除自身供求關系的影響外,其他肉蛋品的替代性消費也會影響豬肉價格的漲跌。
玉米、豆粕作為生豬飼料的主要原料,其價格變化與生豬飼養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豬肉價格過高,說明當期生豬供給量不足,豬價也處于相應高位,有利于玉米、豆粕價格走強。后期生豬大量補欄,飼料需求增加,原料價格也會相應提升。反之,如果豬肉價格過低,說明當期生豬供給量充足,生豬飼養量大,飼料需求增加促進原料價格上漲;豬價過低又會導致拋售淘汰存欄減少,進而導致飼料需求下降,原料上漲乏力。
豬肉價格與CPI的聯動效應
“豬肉領銜CPI”似乎成為中國城鄉居民消費指數的一大特色。我國CPI構成共含有8類商品,其中食品類商品占比最大,權重為32.79%。豬肉在食品中占比為9.26%,占CPI比重的3.03%。作為CPI中權重最大的商品之一,豬肉必然對CPI產生重要影響,但這并非是其影響CPI的唯一路徑,豬肉價格變動還會影響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間接傳導至CPI:一是由于豬肉在我國居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相比于CPI,居民對豬肉的敏感性更高,豬肉價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改變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二是因為雞肉、雞蛋均對豬肉有替代效應,當豬肉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后,消費者就會選擇雞肉、雞蛋等其他動物蛋白類食物來替代豬肉,需求的增加將推動雞肉、雞蛋等其他動物蛋白類食物的價格上漲,促使CPI進一步上揚。三是由于豬肉是我國居民動物類蛋白的主要來源,其價格變動一定程度上還會改變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甚至會影響居民日常支出結構,這種機制同樣會對其他商品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進而作用于CPI。
圖為豬肉與CPI當月同比相關性
運用生豬期貨合理應對“豬周期”
我國生豬產業和豬肉消費一直經歷“過山車”的惡性循環與頻繁波動。當前發展生豬生產仍然面臨巨大壓力,如飼養成本上升、環保壓力加碼、散養戶永久性退出、規模戶發展制約太多,以及疫病環境復雜、防控體系不健全等。對此有關專家表示,要進一步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供應,關鍵在于全面提升生豬生產調控能力,切實落實各項扶持政策,盡快釋放政策紅利。 其中,適時推出生豬期貨無疑是適應市場變化,規避現貨風險 ,推動生豬產業穩定運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選項。我國作為世界上生豬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推出生豬期貨對于緊系人民群眾“菜籃子”的國計民生,對于養殖業全產業鏈的科學、規范發展,對于廣大農林牧漁企業和養殖戶意義重大。期貨行業有責任、有義務利用生豬期貨服務好實體產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CME瘦肉豬期貨合約特點
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瘦肉豬期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在CME上市交易的畜牧產品中,瘦肉豬期貨合約成交量排在第二位,活牛期貨合約排在第一位。芝華數據顯示,2015年CME瘦肉豬期貨交易額2547億美元,生豬現貨貿易額162億美元,期貨交易額是現貨的近16倍。CME瘦肉豬期貨合約具有以下特點:
1.合約規模較大。首先,CME瘦肉豬期貨合約規模為40,000磅,約等于18,144公斤。美國生豬出欄體重平均約260磅,約合118公斤,也就是說,CME瘦肉豬期貨合約規模基本上是154到155頭生豬的重量。因為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相當高,并且養殖方式大多采用合同制,所以生豬養殖標準化程度很高,這是開展生豬期貨的重要基礎。其次,CME瘦肉豬期貨合約定價單位為美分/磅,最小價格波動為0.00025美元(以目前6.522的匯率折合人民幣為0.0015元),相當于10美元/磅。
2.CME瘦肉豬期貨合約月份為2月、4月、5月、6月、8月、10月、12月,原因是這些月份美國生豬現貨貿易量較大,交割相對更加集中。
3.CME瘦肉豬期貨交易方式分為電子方式與公開詢價。電子方式為周一9:05—16:00,周二至周四8:00—16:00,周五8:00-13:55;公開詢價時間為周一至周五8:40—13:05;最后交易時間為合約月份的第10個營業日中午12:00。
4.CME瘦肉豬期貨合約采用現金交割模式,解決了實物交割中豬肉不易儲存與運輸的難題。目前CME活牛也采用現金交割。此外韓國與德國瘦肉豬期貨合約均采用現金交割。現金交割可有效避免合約到期前實物交割帶來的風險,節省商品在交割環節中的運輸、倉儲等成本。
5.CME瘦肉豬期貨結算價取決于CME瘦肉豬價格指數(Lean Hog Index)。大商所與農業部信息中心于2017年聯合發布了“瘦肉型白條豬肉價格指數”,為我國瘦肉豬期貨交易上市奠定了基礎。
除美國之外,目前全球上市生豬期貨的還有韓國交易所(KRX)與德國漢諾威交易所(RMX),它們分別推出了亞洲和歐洲的首個生豬期貨合約。
生豬養殖場怎樣運用生豬期貨
生豬養殖場持有現貨多頭頭寸,擔心未來市場價格下跌而導致收益下降,可賣出生豬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若現貨價格下跌,則買入生豬期貨合約進行平倉,雖然現貨價格走低,但在期貨市場仍可盈利。
例如,某生豬養殖場年出欄商品肉豬5萬頭,當時生豬價格14.30元/公斤,如果擔心出欄期豬肉價格下跌,即可采用賣出套期保值策略。養殖場以平均價格13.5元/公斤分期賣出生豬期貨合約;后期豬肉市場價下降,該生豬養殖場將達均重為110公斤左右的150頭生豬一次性賣出,出欄售價為均價僅13元/公斤。與此同時,以12.2元/公斤的價格分期買入期貨合約平倉。雖然生豬現貨每公斤少賺1.3元,但期貨空頭頭寸獲利1.3元/公斤,現貨虧損獲得期貨盈利的對沖。
由此可見,養殖場通過在期貨市場建立一個替代性頭寸,進行賣出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現貨價格下跌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從而保證收益。
生豬屠宰與加工企業怎樣運用生豬期貨
生豬屠宰與加工企業擔心生豬價格上漲,可采取買入套期保值策略鎖定現貨價格。如果未來價格上漲,則賣出生豬期貨進行平倉降低原材料進價成本;如果未來價格下降,雖然期貨市場有虧損,但采購生豬成本降低,仍可對沖期貨市場的虧損。
例如,某肉類加工企業需分期采購生豬5000頭,當時現貨生豬平均價格為14.30元/公斤,擔心肉價未來上漲,以平均成交價15.50元/公斤分期買入套保。后期生豬價格一路上漲至16.30元/公斤,該加工企業以17.20元/公斤的均價分期賣出期貨合約平倉。
由于現貨價格上漲,該加工企業在采購生豬時平均每公斤虧損2元,而期貨空頭頭寸因價格上漲而平均每公斤獲利2元,成功對沖了成本價格風險。
飼料企業怎樣運用生豬期貨
生豬養殖主要成本來自飼料,飼料中玉米與豆粕占比高達70%左右,飼料漲幅在相當程度上牽動著生豬養殖成本與生豬價格的漲跌。飼料企業根據豬周期以及市場行情預估未來生豬價格下跌,當豬肉價格下跌幅度過大,生豬養殖場會減少養豬規模來降低成本,此時飼料需求減少,并導致飼料價格下跌,飼料企業銷售虧損。生豬價格的走勢與生豬期貨合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飼料企業調整生產來應對風險,也可以在彼此價格間出現不合理空間時進行套利。
例如,玉米種植戶與飼料加工企業可以利用生豬期貨來進行跨品種套利,規避飼料價格風險,即在買入(賣出)一定數量的玉米合約的同時,賣出(買入)與玉米合約交割數量相同、月份相同、價值相當的生豬期貨合約。待價差發生變化時,分別平倉了結。若生豬期貨合約價格降幅大于玉米期貨合約,賣出玉米期貨合約,買入生豬期貨合約,生豬期貨合約盈利大于玉米期貨合約虧損,對沖后實現盈利。
正常情況下,生豬與飼料的價格變動應呈正相關。一旦二者之間出現背離,或一方漲跌幅度明顯大于另一方,導致二者之間價差明顯大于或小于合理水平時,如果市場機制運行并未發生重大變化,則二者之間的價差理應逐步恢復正常,此時可買入趨于上漲或持平的品種,同時賣出趨于下跌的品種,待價差回歸即可平倉獲利。
玉米種植戶與飼料加工企業可通過生豬期貨進行套利。如果玉米期貨漲勢大于生豬期貨,即可買入玉米期貨合約,同時賣出與玉米期貨合約交割數量相同、月份相同、價值相當的生豬期貨合約,待價差發生變化時分別平倉了結。如果玉米期貨價格跌勢大于生豬期貨,則賣出玉米期貨合約,買入相應的生豬期貨合約,有望實現玉米期貨盈利額大于生豬期貨虧損額。
生豬年度行情走勢變化概況
生豬期貨上市日期尚未確定。縱觀歷年生豬行情變化,可對合約上市初期走勢有所準備。每年豬價大致從第37周即9月中上旬進入該年度價格“分水嶺”。國慶節、中秋節到來之前,豬價是第三季度(往往也是全年)的價格高點。結合生豬期貨交割品種,即目前規模養殖場普遍飼養的“外三元”商品豬現貨市場價,預期今年豬價或在9月15日前后見頂,價格或在15元/公斤附近。之后逐漸回落,價格在14.5元/公斤左右振蕩。第四季度豬價不及三季度,豬價或將保持在14—14.5元/公斤區間。
圖為2011年至今年度生豬價格走勢比較(單位:元/公斤)
(作者單位:華泰期貨)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