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相關閱讀】
【評論】
民生關閉興業“錢大掌柜”資金轉入渠道 銀行系競爭不亞于互聯網寶寶
文/記者林曉麗
“寶寶”大戰
興業銀行近期推出的寶寶類產品掌柜錢包,因其收益率高、而且轉入轉出金額上限也首屈一指,引發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不過,消費者吳先生日前向記者報料稱,前不久用民生銀行的借記卡購買了興業銀行的“掌柜錢包”,只是購買了6000多元,但是沒多久就收到興業銀行的通知,稱不能再用民生銀行的卡購買了。
雖然銀行系寶寶一直保持著較高收益,但根據一季度數據顯示,發展初期的銀行系“寶寶”尚難與電商系分庭抗敵,僅百度[微博]、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就占有七成左右的“寶寶”份額。未來,銀行系寶類產品能否趕超互聯網寶寶呢?
關閉渠道是為排查風險?
昨日,吳先生向記者出示了興業銀行的相關信息:“尊敬的客戶,我行接到銀聯支付的通知,民生銀行暫停了該渠道的資金轉入。在此期間,客戶無法使用民生銀行卡在錢大掌柜轉入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原有資金仍可正常轉回民生銀行卡。”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記者致電興業銀行短信上留下的查詢電話,工作人員稱,近期民生銀行自行關閉了該渠道,與興業銀行無關。據介紹,除了民生銀行,其他銀行的轉入正常。
隨后,記者致電民生銀行的客服,而客服人員開始對此事并不知情。
不過,有接近民生銀行的相關人士表示,近期民生銀行進行風險排查,一些代購代付的賬號存在問題。目前民生銀行繼續對沒有問題的商家和機構開放,但是有些不確定的就關閉了,未來或會開放。該人士稱,此次關閉的包括了興業銀行的資金轉入渠道。
業內:實為防止存款和客戶流失
“其實這就是競爭手段。”有互聯網支付的相關人士指出,目前銀行競爭白熱化,銀行機構不僅要面對資金流入到互聯網企業,同樣還要繼續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資金和客戶不要流失到他行。“民生銀行也有自己的寶類產品,當然不希望存款流失到興業銀行。”該人士直言。
記者觀察到,興業銀行3月份推出“錢大掌柜”,聯網銀行在購買“掌柜錢包”時不設轉入限制,轉出金額上限為3000萬,這也是目前業內最高贖回上限。值得一提的是,“掌柜錢包”還依托“錢大掌柜”所連接的眾多銀銀平臺合作及第三方支付公司,支持工行、建行、農行、招行、中信等近百家銀行卡購買,覆蓋面更廣,對投資者來說也更加方便。
而在此之前,民生銀行已基于微信平臺推出直銷銀行,而且也是對非民生卡用戶開放。但是,對比兩者的收益,興業銀行推出掌柜錢包后,其7天年化收益率一直排在首位。如昨日,民生銀行“如意寶”7日年化收益率已破5,但是興業銀行的“掌柜錢包”近期一直保持在5.5%左右運行。兩者的優勢不言而喻。
問題一:銀行系資金流出門檻增多
而對于這種情況,吳先生嘆道,企業之間的競爭,影響的卻是消費者。“我自己的銀行卡不多,就兩張,而這么一限制,如果要購買興業較高收益的產品,就必須去重新開卡。”吳先生說。
此前銀行機構紛紛提高資金流出門檻,圍攻余額寶寶類互聯網金融產品。而民生銀行關閉興業銀行“寶寶”的資金渠道,似乎意味著這股戰火蔓延至銀行類寶寶產品。
前述互聯網支付相關人士就表示,隨著競爭加劇,特別是銀行存款持續縮水的影響,銀行機構限制資金流出他行的動作將會更加頻繁。據央行[微博]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存款大幅縮水,人民幣存款減少6546億元,同比多減5545億元。
問題二:互聯網地位難破
源于其便捷的第三方支付用戶基數大
為反擊互聯網金融產品,銀行系寶寶類產品也陸續推出。據不完全不統計,目前由超過10家銀行機構推出了各種寶寶類產品。
最近發布的基金一季報揭秘的“屌絲”資金在不同“寶寶”間的分布顯示,無論是規模還是增幅,發展初期的銀行系“寶寶”尚難與電商系分庭抗敵,僅百度、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就壟斷了七成左右的“寶寶”份額。
據統計,目前對接各類互聯網“寶寶”的貨幣基金中,有42只產品披露了一季報,這42只產品的總規模已突破萬億,為1.02萬億份,而上述三大巨頭對接的貨幣基金規模就超過7300億元,僅支付寶[微博]活躍買賣賬戶就有近3億。
而銀行系“寶寶”中,平安銀行去年12月最早推出余額理財服務平安盈,與平安盈對接的平安大華日增利去年底成立,一季度規模從1.67億份增至5.85億份,漲幅為2.5倍。今年2月,民生銀行成為第二家推出“寶寶”的銀行,與之對接的民生加銀現金寶一季度規模從6.53億份增至13.32億份。
問題三:銀行系用戶體驗提升難 監管嚴
實際上,自銀行系“寶寶”誕生以來,其收益率普遍高于互聯網“寶寶”。截至5月11日,僅有民生銀行“如意寶”7日年化收益率下降到4.977%,其他包括興業銀行“掌柜錢包”、平安銀行“平安盈”和中國銀行“活期寶”等銀行系“寶寶們”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5.5%左右運行。
某銀行電子銀行部負責人坦言,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便捷程度確實是大部分銀行所不及的。如果限制多了,將更加影響其資金規模的增大。此前一直購買余額寶產品的消費者陳小姐也向記者抱怨,銀行的寶寶類產品體驗遠遠不及互聯網的。陳小姐告訴記者,前天晚上想購買某股份制銀行的寶寶產品,但是折騰了一個小時,各種認證太麻煩了,折騰半天白給了個人信息,啥都沒買成。“這么差的體驗,銀行怎么跟互聯網競爭呢?”
而理財產品體驗更差,還不如寶寶,不僅支取不便,收益也不如寶寶,關鍵還有5萬元的認購門檻。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指出,如果要想趕超,銀行一方面要保持高收益,另一方面自身的服務能力要改善,一定要在安全和便捷之間找到平衡點。“要知道,投資者購買寶類產品,并非單純看收益的,用戶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消息人士透露,監管層日前就銀行理財事業部制改革的相關管理辦法征求意見,不過理財產品降低門檻則暫時擱淺。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