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兩名臺灣旅客走進越南首都河內的舊城區,映入眼廉的是路旁小攤招攬客人的廣告,上面用簡體中文寫著斗大的“牛肉面,人民幣15元”。幾天后,這兩人來到越南西北部熱門旅游地點沙霸(Sapa),向商家詢問干果的價格時,店內的老婦人二話不說,直接用人民幣報價。
這個真實的故事,在相當程度上呈現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周邊國家逐漸擴展的國際角色。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兩名研究員去年10月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人民幣已成為多數東亞國家的匯率“參考貨幣”,“人民幣區”(RMB bloc)已在東亞成形。傳統上,東亞國家貨幣匯率與美元有較高的連動性,不過該報告指出,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間,東亞10國和地區中的韓國、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國的貨幣,與人民幣的連動程度已經超越美元。在上述期間內,如果美元匯率波動1%,東亞10國貨幣的匯率平均同向波動0.38%;但如果是人民幣波動1%,10國匯率平均同向波動0.53%。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人民幣的境外使用日益普及,中國大陸民眾赴東盟國家旅游增多,在許多場合都能用人民幣消費;人民幣已成為緬甸北部主要的交易貨幣,柬埔寨和越南也廣泛使用人民幣。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也感受到人民幣的熱度。去年6月,日圓與人民幣直接兌換正式啟動,不再以美元為中介,減少匯兌成本,也有助雙邊貿易進一步擴展。
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去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額達人民幣2.94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1.3%;雖然占貿易總量的比重仍低,但仍反映出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的需求持續增加。安邦研究團隊預期,從人民幣影響國際市場來看,全球最有可能首先出現“人民幣區”的區域,就是與中國在地緣和貿易關系上日趨緊密的東南亞地區,而中國臺灣也會是其中的一員,形成一個“東盟+臺灣”的“人民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