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坤
2022年,是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元年。
這一年,銀行理財遭遇了兩輪超預期產品“破凈”(指累計單位凈值跌至1元以下,下同)。3月,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大面積凈值回撤,理財公司上陣自購穩定市場信心;11月,債市波動再次引發“贖回—拋售”的負反饋,促使理財公司重新構建資產組合和思考業務模式。
伴隨凈值波動常態化,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邁入新的階段。業內人士表示,理財公司亟須總結和積累凈值管理經驗,從提升投研能力、優化產品運作策略、人才隊伍與市場化機制建設等方面“破題”,持之以恒做好投資者教育,加強投資全周期陪護。
真凈值之考
銀行理財邁入真凈值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2年,銀行理財業務實現了量的增長。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理財產品新發行1.52萬只,累計募集規模47.92萬億元,參與發行的包括253家銀行機構和25家理財子公司。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深化。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72萬億元,占比超過95%,同比增長16.06%。其中,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規模為1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1.21%,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65.66%,成為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2年,銀行理財經歷了兩次重大挑戰。
今年3月,受A股波動影響,理財市場凈值大跌,出現“破凈”。贖回壓力之下,光大理財、南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分別運用約2億元、5億元、6.5億元、10億元、5億元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產品,提振投資者信心。
11月以來,受債市大幅調整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撤較大。截至11月17日,全市場有34367只銀行理財產品(含銀行發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其中,“破凈”產品達1971只,占比為5.74%。
面對本輪市場“急跌”,工銀理財、平安理財等近10家理財公司致信投資者稱,應理性應對凈值波動,并建議在調整中挖掘優質資產的長期投資價值。
真凈值之問
銀行理財市場一向被視為資金“避風港”,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為何出現大幅度凈值回撤的情況?
今年3月股債市場大幅下跌,理財產品破凈數量最高超過3000只。時任招商銀行常務副行長、董秘王良就該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解釋稱,其主要原因與當時資本市場大幅下調直接相關。
與3月銀行理財“破凈潮”相比,11月銀行理財凈值波動主要受債市波及。理財產品“破凈”引發客戶集中贖回,進而使得產品管理人賣出債券資產,并進一步影響凈值,形成“贖回—拋售”的負反饋。
回顧今年銀行理財的兩次“破凈潮”“贖回潮”,普益標準研究員孫圣欽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持續出現“破凈”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政策預期變化;二是流動性收斂;三是短期交易踩踏現象。
光大證券銀行分析師王一峰表示,未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得更為復雜,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凈值波動幅度加大甚至破凈或成為“新常態”,須持續深化投資者教育。
真凈值之思
大考之下,理財機構投研能力和凈值化運作能力被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銀行理財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交銀理財董事長張宏良直言,為追求收益達到偏高的業績基準,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投資杠桿、久期安排往往呈現出“死多頭”的特征,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的考量被大幅弱化。
如何應對資本市場波動,是理財公司首先應思考的問題。民生理財總裁張昌林表示,應降低短期產品收益預期,從而實質性降低短期產品的風險敞口。
市場波動性加大也考驗著銀行理財的投研能力。“理財公司要強化投研能力,實現規模與能力的再匹配。進一步豐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手段和建立全天候大類資產配置能力;積極向監管申請相關投資牌照,通過衍生品對沖市場風險。”南銀理財市場研究部總經理王強松表示。
長期來看,銀行理財須進一步優化產品運作策略、產品的風險收益定位,提升流動性管理水平。王強松表示,理財公司要明確各類型產品定位,基于不同期限、運作模式的產品,設計差異化的產品管理策略,對產品的資產配置久期、杠桿、流動性進行差異化管理,匹配產品定位客群的波動偏好。
責任編輯:呂成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