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銀行業:馬其諾防線上的角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 15:36 《資本市場》

  作者:仲志遠

  12月11日原本幾乎成了外資銀行蓄勢待發、力求全線突破的臨界點。誰也沒想到,中國銀監會8月中旬的一紙《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悄然出臺,冷不防地讓那些外資銀行打了個冷戰,繃緊了神經再度期待政策的松動。雖然管理條例不過是征求意見稿,但眼見的全面開放此時頓然就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遠景。

  “對那些有意推進人民幣零售業務的外資銀行來說,管理條例幾乎就為它們提高了一道門檻。雖然承諾了全面開放的預期,但附加的條款無疑讓其將要踏進的一只腳縮了回去,或者確切地說是停在了半空中,一時還抽不回去”,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的一位熟悉的朋友對《資本市場》記者如是描繪,不僅貼切,而且傳神。

  顯然,管理條例就在事到臨頭的片刻成了內地中資銀行的護身符,也成了外資銀行暫時無法逾越的馬其諾防線。美國匯豐銀行北京代表處的一名人士默認了記者的調侃。對于那些駐扎內地多年、急于搬出高高的

寫字樓而尋求普通店面的外資銀行來說,這一政策的問世又讓他們持續的觀望再度拉長。

  上限25%:短暫的喘息

  “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內地的策略總的說來不過就兩條,一是投資參股或持股,甚至意圖控股中資銀行;二是期待政府管制完全放開之后組建自己的獨資銀行。此前,他們就已經在內地各處設立了自己的代表處,四處打探國家政策的一舉一動。從1980年代初第一家外資銀行進入內地至今這兩種勢態一直都沒有多大的改變”,一名金融學博士向記者解釋,“但實際上,無論參股、持股還是收購銀行股權,都一直比較活躍”。

  2004年初,歐美各大銀行即已踴躍投資中國幾大國有銀行。據當時的估計,外資的投資總額高達60億美元,而其中投資規模最大的就有美國銀行斥資25億美元購買中國建設銀行9%的股份以及2005年英國匯豐銀行購買交通銀行19.9%的股份等等案例。2005年8月間,中資銀行業界就一直傳聞廣東發展銀行將拍賣自己85%的股權,也被認作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就國有銀行私有化的嘗試。龐大的股權出讓激起了公眾的義憤,后來政府方面出面澄清,廣發銀行不可能讓外資控股。盡管如此,外部投資者仍舊蜂擁而來。不過,廣發銀行的競購戰也許就因為過早地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下而遲遲難以進展。

  實際上,《中外企業合資法》早就明文規定:中資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總和一般不得超過25%,單個外資投資者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兩條成文的鐵律讓膠著在廣東發展銀行收購拉鋸戰線上的各個外部投資者已經僵持了一年多。至今,美國花旗集團、法國興業銀行及其各自糾合的資本集團以及中國內地的平安保險公司就在廣發銀行的股權競奪上陷入了曠日持久的觀望。

  2005年年底,美國花旗集團與法國興業銀行分別以241億元、235億元人民幣競逐廣發銀行85%的股權,花旗集團擬持的股份比例高達40%,在社會各界輿論的抨擊下,廣發銀行希望出售的股權退回到25%的總體份額,花旗集團與法國興業銀行隨后修改各自的收購標書,就單個投資者的最高上限20%再度發出沖刺。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先前的披露,銀監會本身也無法對此作出定奪,只能等待國務院的最終批復。“外資投資者自2004年以來投資并購中資銀行的熱情突然高漲,問題就在于入世承諾的5年保護期行將結束,內地銀行市場也將在附加監管條件的前提下逐步全面開放,收購中資銀行可以將直接使用其國內的網絡與網點,對其資質似乎還沒有什么特別的擔憂,譬如像廣發銀行這樣壞賬累累、連續兩年沒有公布財務審計報告的收購對象,也沒能撲滅它們競購的野心”,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金融學教授對記者說,“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資本雄厚的外部投資者更喜歡參股甚至控股中資銀行,所以它們連連發起的沖擊就開始撼動先前的《中外企業合資法》,銀監會當然對此無權發表意見,只有等國務院的終極裁奪了”。

  不過,松動的跡象似乎已經出現,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表示,暫時還是堅持此前外資對中資的持股規定。“外部投資者競購中資銀行的股權,已經出現了某些相當蹊蹺的細節,其涉及的還不僅僅是中資銀行控股權的問題,而且牽涉到外部投資者背后的大股東向政府首腦施加相當壓力的局面”,一名業界人士透露。

  “緊咬著25%的股權限制,好像還能夠為中資銀行贏得最后一次喘息的機會”,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的一名人士分析,“實際上,能不能有什么改變就很難說了,——國有銀行那么多年的作風也不是這幾個月就能出現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他補充道。作為一家中小型外資銀行的駐華代表,他覺得《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擬定條款雖然很快就可能付諸于實行,但對一般的外資銀行并無多大的壓力,如果一家外資機構沒有收購的意圖就不會有這樣的奢求,在中資銀行以及內地金融業完全開放之前,股權的收購不但十分敏感,而且耗費精力斡旋,沖關的往往都是那些有實力的資本集團,中小外資機構不過是坐享其成,推波助瀾而已。

  “外部投資者尤其是外資機構在中資銀行的持股的上限不得超過25%,這一限制應該只是暫時的。如果真正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說,這一限制遲早將會打破。就像這次花旗集團下屬的第一聯合資本一旦取代凱雷私人資本原來5%的股份,那么,花旗集團所持的廣發銀行股份即可突破25%的鐵律”,渣打銀行北京分行的一名業界人士斷言,“再說,持有中資銀行股份比例的不合理之處就在于,監管部門必須時時跟蹤那些零碎小股權的動向,必須隨時出手遏制交易者的舉動,費時費力甚至費力不討好。所以,我對這25%股權設限的最終拆除抱有比較樂觀的期待”。與此可資印證的是,在歐盟商會提出的主要建議中,允許外資銀行單獨持有中資銀行超過20%的股權而不影響中資銀行身份的所有權的突破也赫然在目。

  子行:獨立的法人

  外資銀行若要經營人民幣的零售業務就必須將此前的分行轉制為子行,注冊為中國境內的獨立法人銀行后才能獲得人民幣零售業務的牌照。注冊資本金為10億人民幣,下設分行的營運資金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資本充足率也是本外幣合并考核。若開業三年之后連續兩年盈利即可獲得全面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許可——監管條例如此規定,不然的話,外資銀行的日常業務就將受限,只能開展外幣業務以及人民幣的對公業務。

  “對于那些一向習慣于以分行制度在華經營人民幣和外幣的外資銀行來說,朝令夕改的內地政策難免會使之產生類似‘浮萍心態’的觀望態度,加上金融業務管制或嚴厲或疏放的衙門作風,分行也就成了它們臨時住店的常態。監管條例出臺之后,申請人民幣零售業務就必須面臨注冊資本金、資本充足率以及同一的貸款上限等等與中資銀行相同的標準”,一名金融學者向記者評價道。

  截至6月底,71家外資銀行在內地設立了183家分行(下設支行53家),14家外資法人機構下設支行及附屬機構17家,外資銀行的分行及其下設支行占外資金融機構的93%以上。如果想要申請全面人民幣零售業務,那么,在國家政策監管的要求下,外資銀行就必須面臨由分行向子行轉制的現實。

  盡管事先可能已經有所預料,但獨立法人銀行一項還是激起了諸多外資銀行的態度各異的反應。美國花旗銀行的一名人士對記者表示,“注冊為中國境內的外資獨立銀行公司需要花費的成本明顯要高于分行機構。雖然監管條例沒有違背12月11日向外資放開內地居民的人民幣業務,但顯然背離了全面開放的承諾”。不過,并不是絕大多數的外資銀行都覺得此項規定影響到了它們的決策思路,中小銀行更是如此。加拿大豐業銀行北京代表處的人士就曾經表態說,他們的業務暫時不會因為監管條例的變動而作出調整。

  注冊為中國境內的法人銀行似乎遠遠不是外資銀行所面對的最大障礙。匯豐、渣打、東亞、恒生、荷蘭銀行等在內的諸多外資銀行均表示,他們將尊重監管機構的決定,積極考慮注冊為中國境內的獨立法人。不過,他們更多地就注冊資本金的數目、營運資金的要求等等細枝末節表達自己的訴求,譬如10億人民幣的注冊資本金門檻太高,30%的營運資金強制存款限制不盡合理……,歐盟商會就曾經在其2006~2007年度的建議書里提出,“要降低過高的資本要求,廢除30%的營運資金的強制存款規定;要求按照國際標準來計算流動性比率,將分行之間的同業拆借以及超過一個月的資產或負債剔除;要求廢除70:30的存款比率限制”,而且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在合并報表的基礎上計算和監督單個法人實體的審慎性比率”。

  中國人民銀行2005年曾經宣布外資銀行的營運資金存放比例的要求將在當年的12月11日之前廢除,但截至管理條例出臺之前,“外資銀行仍然必須將30%的營運資金存放在央行批準的一家當地銀行里,營運資金的要求雖然已經有所降低,但仍然高于歐洲”,渣打銀行的一名人士覺得,“過高的資本要求使外資銀行背負了額外的成本,與中資銀行競爭時肯定將會處于不利地位;而現在營運資金降低至1億元人民幣,就與中資銀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

  據銀監會的最新統計,71家已經在華開展經營活動的外資銀行中,來自歐洲地區的就有25家,超過了外資銀行規模的三分之一之多;另有24家在中國內地設立了代表處,其中已經有7家歐洲銀行投資參股中資銀行,進行了戰略投資。

  此外,歐盟商會還在其當初的年度建議書中提到,應該“取消人民幣業務經營牌照的等待期,澄清有光申請開設分行的管理條例”。顯然,《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出臺之后,平息了外資銀行的一片喧嘩,“注冊資金10億人民幣,下設分行營運資金不低于1億人民幣即可;資本充足率本外幣合并考慮”,——原先的爭論焦點轉移了方向,銀監會采取的自愿原則,并不是強迫所有的駐華外資銀行一律轉制。外資銀行可自主選擇自己的商業形態。

  “開業三年,連續兩年盈利!@似乎是銀監會設置的最后防線,盡管外資銀行一再覺得這三年的等待期是一項巨大的市場準入障礙,甚至會因此阻礙內地銀行業的發展,但現在反饋的意見似乎表明,松動的跡象暫時還沒有出現,即使背負缺乏透明度的罵名也無法撼動這一條馬其諾防線”,一名業內人士評價。

  條例背后的變數

  “外資銀行一再強調中國銀監會要按國際慣例辦事,中資銀行則習慣以國際慣例的名義收取客戶費用,而且根本就沒有商量的余地。現在的焦點大概就在于人民幣零售業務牌照的問題了,中國政策固然有時時變動的習慣,批復與否也難逃暗箱操作的惡名,外資銀行與資本集團糾結在一起所施加的壓力也傳達到了外交、政治等層面,訪華的各國首腦或商務團體也往往就在上述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希望對決策者有所觸動,讓政策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傾斜”,一名業界觀察人士評價。

  果不其然。9月21日,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訪華期間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要求中國向外國投資者更多地開放金融市場,認為這將吸引更多的有效投資,并為中國日益擴大的居民儲蓄帶來更大的回報,既符合中美兩國的長期利益也將增進兩國的繁榮,而且需要警惕雙方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

  “獲得人民幣零售業務牌照的條件不外乎以下兩個關鍵條件:中國境內獨立法人,開業三年中連續兩年盈利。不過,更多的否定因素還是取決于成文規定之外的標準,這一點會使得申請能否批復無章可循,不確定性也就存在于其中,加上各地的實施辦法甚至評估手段可能還存在差異,牌照的發放難免就會無限延期”,上述人士補充。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顯然還是經過了較為充分的醞釀和考慮,但出臺在大限到來的短短幾個月,顯然讓外資銀行措手不及,原先的期望與現在的結果落差較大,即使外資銀行抱有怨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問題是8月23日銀監會召集數十家外資銀行座談之后,肯定有私下的渠道反饋。當然,無論是草稿修訂還是以后正式實施,外資銀行及其資本集團與監管決策層乃至政府首腦層面的政策博弈仍然在持續地進行,畢竟金融所牽涉的是一國的經濟命脈,無法等閑視之”,一名金融業界的人士就管理條例發表感言,“很顯然,僅僅從管理條例本身來說,不過如此而已,即使突然之間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你也不要驚訝,中國特色的決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

    系列文章:

    銀行業:馬其諾防線上的角逐

    中資銀行變革:提速 再提速

    中國銀監會羅平:跨境監管的國際接軌

    引狼入室后的中資銀行

    中資銀行:本土不敗?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7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