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但銀行業普惠金融數據亮眼,這與數字科技的助力密不可分。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余額29.91萬億元,同比增長20.8%;普惠金融小微貸款余額21.96萬億元,同比增長23.8%,全國脫貧人口貸款余額9794億元,同比增長14.5%,上半年增加653億元。
2021年12月底央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要以公平為準則、以普惠為目標,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優化金融產品供給,不斷拓展金融服務觸達半徑和輻射范圍,彌合地域間、群體間、機構間的數字鴻溝,讓金融科技發展成果更廣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各家金融機構都在發力。以國有大行為例,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會上,六大行均提出了數字技術對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性。多家銀行還專門設立招聘專場,吸納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
近日,在“科創中國”第五屆中國數字普惠金融大會舉辦期間,第一財經采訪了多位行業專家以及金融機構人士,在他們看來,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沒有標準范式,需要因行施策,但歸根到底,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解決方案。此外,一切創新和科技須在金融監管之下進行。
數字普惠打通小微金融“堵點”
“金融機構做小微金融為什么難?第一個難是,金融機構要搞清楚究竟誰需要錢。第二個難是,如何鑒別哪些是好客戶。第三個難是,貸出去的錢要怎么管。”銀保監會黨校原副校長、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正局級監事陳偉鋼對第一財經表示。在他看來,數字普惠對于解決這些痛點起到了關鍵作用。
數字普惠金融是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產物。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連續印發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金融機構利用科技手段、信息資源,增強能貸會貸的服務能力,要求銀行綜合運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發展普惠金融。同時,各金融機構加大普惠金融領域數字技術應用等,發力于突破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障礙。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對第一財經表示,數字金融很大程度上能夠滿足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關鍵環節是要形成基于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或者數字化程序,要形成有針對性的金融解決方案或金融產品。目前,絕大多數的數字化金融產品能夠實現全天候、全覆蓋,能夠瞬時化、碎片化、個性化、多樣化,做到誠信信貸,還做到金融+,也就是說除了金融還能提供附加服務,最后還能低成本。
“依托于數字技術的金融服務,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小微企業的難點痛點,但要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關鍵是要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睏钤倨綄τ浾弑硎?,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要有數字化的金融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資產產品、負債工具以及直接、間接融資工具。同時要體現出個性化,推出針對不同客戶的不同認知、不同經歷、不同金額、不同風險和不同價格的金融產品。
就區域性中小銀行如何做好普惠金融,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對記者表示,一是扎起自己的籬笆,選好資源稟賦生態;二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三是風控中臺對于中小銀行顯得更加重要。同時,高峰認為,對于金融科技的一些前沿技術,不能盲目崇拜,全智能化并不是終極目標。做普惠金融不能完全相信機器帶來的結果,還要加上人工的判斷。人工智能或者金融科技等前沿技術,都是賦能金融發展的手段,但不是唯一。金融科技還存在倫理道德問題。
陳偉鋼強調,發展數字金融,金融創新、金融監管、金融科技這三樣缺一不可。“金融的生命在創新,金融的生存在監管。如果脫離了金融監管,很多機構就會假借金融創新的名義,做出很多名目繁多的產品,比如,多層嵌套,把簡單事情搞復雜,讓老百姓看不懂,監管的作用就是讓創新合法、合規、合情、合理。此外,金融發展靠科技,不論是金融創新還是金融監管都離不開科技手段?!彼f。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盡管目前數字普惠金融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還存在很多挑戰。外部挑戰在于,數據是普惠金融的基本要素,但要素市場本身還在建設當中,相關規則并不清晰,數據交換的市場還沒有建立,定價以及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法律約束剛剛才有,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征信管理條例這些和數據要素基礎設施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剛剛開始。
而從內部來說,數字普惠最大的挑戰來自金融機構自身的認知問題?!皵底制栈萁鹑谑菍鹘y金融徹底改造升級的過程,就像從自行車到汽車,不僅要花錢,還要學駕照,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企業文化、金融機構戰略、數字計劃的調整等,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痹鴦偙硎尽?/p>
因行施策發展數字普惠
對于普惠金融這樣一個世界難題,中國銀行業通過數字化手段正在積極實踐。通過科技賦能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成本,提高銀行整體收益,讓普惠金融不單是政策任務,而成為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的模式。
工商銀行為了推動數字工行建設專門成立了平臺金融發展中心。工商銀行網絡金融部平臺金融發展中心副總經理李覃介紹稱,目前中心正在做的兩大主要產品一是工銀“興農通”App,是工行為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助力數字鄉村建設,面向“三農”客群打造的專屬“金融+”數字服務平臺。目前服務已覆蓋全國1700多個縣域。二是針對平臺金融推出了聚富通開放銀行產品,通過整合全行金融產品與服務,為政務類、產業類、消費類、鄉村振興類平臺提供具有場景化部署、集成化服務、定制化開發、全程化風控能力的綜合金融服務,助力平臺及平臺上的眾多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三農及普惠互聯網金融管理中心副總經理羅愛華對第一財經表示,普惠金融服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品,二是服務。以農行為例,在產品方面,農行設立了“農銀e貸”線上信貸服務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普惠金融產品。比如,針對小微客戶的“微捷貸”、針對三農客戶的“惠農e貸”、針對供應鏈客戶的“鏈捷貸”等。在服務方面,農行堅持統一線上經營主渠道,通過個人掌銀和企業金融服務平臺兩個主渠道面客,以此來降低普惠客戶跨渠道遷移的學習成本,同時還可以把用戶的線上經營和風險防控統籌起來。
羅愛華稱,普惠金融服務既要統一,也要注重滿足不同普惠客群的專屬定制化需要?,F在農行基于面客主渠道,已經實現了專屬版本和專區的定制展示、精準推送。比如個人掌銀端,面向三農縣域客戶推出了鄉村版,突出“簡潔、專屬、優惠”的設計定位,8月份月活客戶已突破一千萬戶;企業網銀端,面向小微客戶推出了代發工資專版,面向三農客戶推出了“三資專版”等,有效滿足了特定客群的普惠金融訴求。
郵儲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耿黎介紹了該行的“5D”體系,即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服務、數字化風控、數字化運營和數字化產品這五大體系。她表示,在智能風控方面,風控模型正在從人防向“人防+技防”轉變,郵儲銀行構建了“客戶畫像+模型規則+風控策略+自動預警”的風控體系,結合客戶經營情況、所處行業、所在區域,開展了豐富的模型演練,設定業務規則及策略,進行客戶畫像,提供相應的非現場預警。
耿黎對第一財經表示,郵儲銀行探索搭建產業模型。站在普惠金融角度,目前的狀況是產業鏈上的大企業并不缺錢,真正缺錢的是產業鏈上下游兩端的小微企業。要怎么把金融活水傳遞到產業鏈末端的毛細血管,讓小微企業在產業鏈上能夠更好生存,產業鏈金融能做的文章非常多。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認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沒有標準范式,需要因行施策,不同類型銀行自身業務和資源稟賦側重點不同。大型商業銀行憑借雄厚資金實力和科技能力,立足于滿足綜合化、多元化、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主動通過自建金融科技生態圈,迅速提高普惠金融覆蓋面。地方中小銀行可以充分發揮地緣、心緣、人緣優勢,服務本地客戶,但是需要通過大行科技輸出賦能,以及開展跟科技公司的合作等方式,來彌補科技基礎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依托第三方應用場景獲客,打造普惠金融的精品銀行。
責任編輯:宋源珺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