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京召開,成為定調2022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重要風向標。此次會議回應了“停貸斷供”、村鎮銀行風險、平臺經濟等熱點問題。外界普遍評價,會議淡化了對經濟目標的追求、注重穩就業穩物價、對房地產政策的表態偏積極,大體延續了6月底以來一系列高層會議或講話的基調。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著力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
根據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為中國經濟設定的目標:2022年中國GDP增長5.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
然而,3月以后,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經濟運行均遭受不同程度波及影響。2022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速2.5%,低于年初預期,一季度、二季度分別為4.8%、0.4%。5月以來,國務院“穩經濟33條”及各地一攬子措施等持續發力,經濟呈回暖態勢。6月工業生產、消費、出口等經濟指標雖然出現積極變化,但社會消費低迷、房地產投資動能減弱的現象未得到根本性緩解。中國依然主要靠政府大規模基建、制造業投資以及出口超預期發力驅動經濟增長。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向《財經》記者分析,此次會議要求在統籌疫情防控、穩物價、穩就業等多重經濟和社會目標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經濟運行向好,預計中國下半年GDP增速大概在5%-6%之間,2022年全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4%以上。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在面對疫情持續傳播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二季度依然保持經濟總量的正增長,實屬不易。在進一步完善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下半年經濟有望實現5.5%左右的增長,全年增長4%左右。
預期GDP目標已難完成,4%-5%是最好結果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要綜合看、系統看、長遠看,特別是要從政治上看、算政治賬。會議同時強調,鞏固經濟回升向好趨勢,著力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力爭實現最好結果。會議要求,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爭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向《財經》記者分析,相較于4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此次年中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述改為“力爭實現最好結果”等,預計下半年經濟增速有望回升至5%左右。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教授袁鋼明對《財經》記者表示, “合理區間”是否意味著4%-5%的增速,抑或是其他,這次會議沒有給出具體數字。合理區間雖然比較模糊,但是更加符合當前經濟減速不利變化的實際情況。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也對《財經》記者表示,會議通稿沒有直接提到是否降低GDP增長目標,也沒有明確下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陸挺認為,中國不會全力以赴來實現“5.5%左右”的年增長目標,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可能均是同比增長4%,而全年增長3.3%。
實際上,高層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表述已經處于調整中。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武漢考察時提出“爭取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達到較好水平”。7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全球企業家特別對話會時指出,“穩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還有相當大發揮效能的空間。我們將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針對性,既精準有力又合理適度,不會為了過高增長目標而出臺超大規模刺激措施、超發貨幣、預支未來。堅持實事求是、盡力而為,爭取全年經濟發展達到較好水平”。
上半年,超預期突發因素不斷。俄烏沖突爆發,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通脹和糧食能源危機風險增大。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加快收縮貨幣政策,引發跨國資本從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撤離,溢出性沖擊效應顯現。在中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部分城市經濟暫停,更是對服務業與工業生產造成較大沖擊。二季度,中國第一產業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同比增長0.9%,第三產業則是-0.4%。
7月2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對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3.2%,美國增長2.3%,英國增長3.2%,俄羅斯增長-6%,印度增長7.4%,東盟五國增長5.3%,中國經濟增長3.3%。世界銀行6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沖突和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正在導致8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放緩,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約5.7%,今年將急劇下滑至2.9%。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等許多專家看來,中國今年實現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袁鋼明表示,2022年很難達到5.5%增速,因為下半年不可能達到8.5%的增速。全年可能實現4.5%的增長——這意味著下半年經濟增長6.5%,這已經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局面。同時,康勇指出,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擁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大省的GDP合計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多,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這些經濟大省可以勇挑大梁、更多發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并努力實現最優的經濟發展結果。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GDP增長應該保持理性態度,沒必要一定去追求哪個數字。應該根據內外部形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實現相對穩健的增長。比如解決就業問題,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方面下功夫。另外內地還可以發揮改革效應,對一些行業政策做適當調整。中國的工具箱比美國更加豐富,不需要對經濟增長過于憂慮,而是保持對經濟增長質量的關注。
1萬億“保交樓”?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回應了爛尾樓斷供風險與村鎮銀行存款等熱點問題。上半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開發投資同比下降5.4%,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2%、銷售額下降28.9%。此次會議強調,要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羅志恒評價,房地產政策較4月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放松。7月以來,多地爛尾樓業主聯名發布“強制停貸通知書”,要求樓盤復工并按期交付,否則將集體停止償還貸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原因是房企違規挪用預售資金,進行“高周轉”運作,而當房地產調控收緊,部分房企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樓盤爛尾。受此沖擊,30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在6月下旬恢復至正常水平之后,7月再度大幅下滑。
袁鋼明評價,此次會議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保交樓”。銀行放松貸款、降低首付率,或是給房產商進行疏解,并不意味著放縱炒房。現在中國有很多靈活做法,比如一些地方嘗試降低首付率或是放松限購,但央行并沒有叫停分行,實際上是默許地方以靈活辦法緩解金融過緊的局面。倘若目前房價能夠維持現狀不變,避免出現購房者集體逃離的局面,或是最好的處理結果。從長遠看,維持的時間越長,過高的房價和老百姓支付能力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危險與壓力就會越來越小。但在具體處理中,一定要進行個案處理,凡是得到政策或貸款緩解支持的企業,對相關的負責人需要進行經濟、行政或是刑事處罰,不能鼓勵“大而不倒”。
滕泰指出,下半年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是局部金融風險要引起高度重視,不得不防。此次會議也強調,要保持金融市場總體穩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鎮銀行風險,嚴厲打擊金融犯罪。羅志恒指出,村鎮銀行風險將影響區域金融穩定,增大地方政府救助壓力。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21年末,全國村鎮銀行共有1651家。2021年四季度人民銀行評級的高風險村鎮銀行有103家,占全部高風險機構的32.6%,占村鎮銀行總數的6.2%。
當下,村鎮銀行風險正在穩步處置。7月11日,河南銀保監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公告稱,對禹州新民生等四家村鎮銀行賬外業務客戶本金分類分批開展先行墊付。7月15日開始,5萬元(含)以下的客戶本金已陸續到賬;7月25日起,將對單家機構單人合并金額10萬元(含)以下的客戶本金進行墊付。
7月28日,銀保監會召開全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表示要穩步推進銀行業保險業改革化險工作。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深入推進農信社改革。推動中小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支持政策措施落地實施。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樓”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配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平臺經濟“綠燈”帶動就業,通脹無虞、消費未明
就業與通脹關乎民生。會議強調,要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要發揮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營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要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對平臺經濟實施常態化監管,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
羅志恒認為,在當前青年失業率上升、需求不足、預期較弱的背景下,推出“綠燈”投資案例有助于以“引導”促發展,穩定平臺經營預期,發揮好平臺經濟創造就業、促進消費作用,為經濟發展增強內生動力。
今年以來,青年人失業問題與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備受關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7%。受疫情沖擊,二季度,上海、吉林城鎮調查失業率為12.5%和7.6%,明顯高于全國水平。6月,全國16歲—24歲、25歲—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9.3%、4.5%,年輕人失業現象尤為突出。
在7月15日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渠道也受到了阻礙。加之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又創歷史新高,加劇了青年人就業壓力。此外,6月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失業率降至5.3%,低于整體失業率水平。同時,農民工群體多從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行業,以個體戶和靈活就業的居多,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
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規模;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達到一定數量且符合相關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在安排紓困資金、提供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時予以傾斜;設置好“紅燈”、“綠燈”,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帶動更多就業等。隨后,上海、重慶、山東、湖北、甘肅、浙江、遼寧等省市均出臺落實舉措。
羅志恒指出,就業問題與宏觀經濟密切相關。下半年,宏觀經濟有望實現V型反彈,尤其是基建投資有助于直接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政府還可采取財政手段拓展崗位供給,例如對提供見習崗位的企業給予一定財政返還或減免失業保險。此外,他發現一些企業還沒有招到合適的人,出現結構性匹配問題,政府可搭建就業市場的供需對接平臺,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更多機會。另據招商證券預測,參考2020年和2021年經驗,全年實現4%左右的經濟增速可以完成今年的就業目標。
除了保就業,穩物價也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的議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CPI同比上漲1.7%。分月看,CPI同比溫和上行,6月份同比漲幅擴大至2.5%。糧食與能源價格的上漲尤為突出。此前,在7月12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應對好兩難多難問題,既穩增長,又防通脹、注意防輸入性通脹。
在滕泰看來,下半年,中國通脹風險總體可控。受豬周期影響,9月、10月等個別月份的CPI可能達到甚至突破3%,但到年底,受翹尾因素影響將會有所回落,全年CPI控制在3%以內沒有問題。目前,核心CPI還處在相對較低的運行區間,PPI也在穩步下行,因此,通脹不會成為全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但在海外尤其是歐美高通脹的背景下,決策部門對國內食品物價的上漲以及輸入性通脹,還是保持了高度警惕,下半年的工作部署把保持物價穩定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
令市場意外的是,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通稿內容中并沒有明確提及消費。星圖金融研究院的報告分析,這是因為,在疫情未得到完全控制的背景下,消費回暖態勢易被新發疫情打斷,使得消費下半年究竟貢獻幾何也出現較大不確定性。
滕泰認為,受制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居民儲蓄傾向增加和消費傾向降低,消費恢復不宜盲目樂觀。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在65%左右,如果消費不能出現比較強勁復蘇,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也不宜高估。制約下半年消費與經濟復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服務業,其在GDP的占比目前在54%左右,總量是制造業的兩倍,如果服務業不能全面恢復,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也要保持相對謹慎。
貨幣不松不行?后續財政措施如何挺進
下半年宏觀政策還有多大空間?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財政貨幣政策要有效彌補社會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專項債務限額。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
羅志恒分析,貨幣政策,一是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8000億元信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推動基建項目加快落地,緩解下半年財政政策發力基建缺“子彈”的問題。截至7月28日,國開行、農發行均成立基礎設施基金并完成首批資本金投放。二是使用更多結構性工具,疏通“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在袁鋼明看來,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至關重要。袁鋼明認為,今年二季度宏觀經濟的下滑,深層次的原因不止是疫情對大城市經濟的沖擊,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收緊造成的緊縮效應。長三角的經濟總量約占中國GDP的10%多一些,還不至于對全國GDP造成如此大的沖擊。
回顧近兩年的貨幣政策,袁鋼明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經濟急速下滑,為救市,2022年4月至6月,M2同比增速維持在11.1%。但由于擔心通貨膨脹或金融風險,2021年貨幣當局收緊貨幣,M2增速4月后幾個月下降到8%多一點的水平。
袁鋼明指出,傳統理論認為,在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時候,貨幣增長速度要隨之下降,但在特殊時期貨幣需要進一步擴張。今年2月、3月貨幣略有收緊,這是造成4月經濟嚴重下滑的原因之一。得益于4月當局及時放松貨幣,將5月M2增速提到10.5%、6月提到11.1%、7月提到11.4%,該措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別看這一點點小數點后的變化,就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認為央行是捏著汗,提心吊膽把它放松的。”袁鋼明說。
袁鋼明分析,中國貨幣政策較為保守,也有避免外界將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金融風險以及經濟下滑結果歸咎于貨幣政策之嫌。但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放松貨幣、防止嚴重下滑。“大水漫灌”不應是一頂帽子。
滕泰則指出,出于穩物價等目標,下半年貨幣寬松力度和實際利率下行的程度可能有限。但從理論上看,在當前全社會平均利潤率逐步下滑的背景下,考慮到物價總體可控,引導實際利率適當下行和寬松流動性仍然有比較大的空間。
財政政策依然會成為下半年宏觀調侃的重要工具。今年上半年,留底退稅與減稅降費不斷發力,共有18455億元退稅款退付到納稅人賬戶,有助于緩解許多企業流動性的燃眉之急。上半年,全國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規模約3.4萬億元,占已下達3.45萬億元專項債額度的比重接近99%,重大工程項目當前也在加速推進。
羅志恒指出,下半年財政政策,一是加快專項債使用,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二是用好用足專項債限額。2021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余額約為16.7萬億元,當年限額18.2萬億元,意味著地方政府有約1.5萬億元存量專項債額度。同時,2021年末各地專項債的限額與余額之差的地域分布不太均衡,發達地區空間大、欠發達地區空間相對小,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福建、浙江六省市剩余限額合計達到6199.6億元,占地方政府全部剩余額度的41.3%。用好限額能夠適當緩解部分地區財政壓力以及推動基建的能力。三是配合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債穩基建。
需注意的是,在消費恢復遲緩、出口不確定性增大的背景下,基建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點。然而,上半年,受土地收入下降影響,全國財政赤字達2萬多億元。全國財政收入下降約10%,而政府支出上漲近6%,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較為困難。此前市場普遍猜測,此次會議是否會將2023年專項債的發行額度挪至今年下半年,但會議通稿內容中未有表示。在《財經》采訪的一位專家看來,
可通過貨幣金融體系對財政提供一定支持,助力財政第二輪擴大專項債額度。
同時,滕泰指出,在消費恢復適度,出口增速有所回落的情況下,有效投資的作用仍然十分突出。但目前看,靠大規模傳統基建拉動經濟增長的歷史階段已經過去,所謂的“有效投資”關鍵是找到適合未來經濟增長的動能,創造新供給與新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風能、光伏等投資十分具有空間。
責任編輯:余坤航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