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老鼠倉,說好保本變巨虧,買基金被坑請到【基金曝光臺】!信用卡無故遭盜刷,銀行存款變保險,理財被騙請猛戳【金融曝光臺】!
監管姓監
魏革軍
監管姓監,聽起來有點弦外之音,似乎暗指監管偏離了本源。這種理解并不完整,強調這一點更多的是把防風險作為監管的重中之重,向社會傳遞強化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決心。
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經過多年變革,逐步形成了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監管的格局,“一行三會一局”各司其職,推動了金融的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但這種監管格局并非完美無缺,最近幾年出現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金融資產過度擴張以及各種龐氏融資騙局等,暴露了現行監管制度的薄弱環節。無論銀行監管,還是證券監管、保險監管,不同程度存在著對過度融資、自我循環擴張等現象的監管不足。從市場配資融資、保險資金非理性運用,到銀行理財和同業業務的擴張,都折射出監管的“短板”。強調監管姓監,顯然有助于矯正監管偏差。
從“一行三會”披露的信息看,強調監管姓監,蘊含這樣幾層含義:一是重塑監管理念,更加注重風險監管、審慎監管和穿透監管,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二是提升監管能力,對套利和博弈敢于監管、敢于擔當、敢于亮劍;三是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圍繞公司治理、金融產品和金融資金運用等領域,防范和處置潛在風險;四是堅持本源導向,一切改革、創新和開放,都要圍繞回歸本源、專注主業展開,服務和服從于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事實上,管理部門探索有效監管的步伐從未停息。國際金融危機后,各監管部門普遍進行了審慎監管的探索,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監管手段更加豐富。但審慎監管特別是宏觀審慎監管的理念還沒有真正確立,“父愛或母愛式”監管思維導致部分金融子行業片面追求規模擴張,以致出現行業泡沫;片面追求金融創新,積聚行業風險;監管易受各方利益博弈的影響,導致約束軟化。監管理念的錯位也使得監管機構混淆監管重點,對于原本應負擔的監管職能不夠重視,在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根本職能上反而乏力。
最近幾年,金融管理部門逐漸認識到這一問題,人民銀行升級了宏觀審慎評估框架體系,銀監會加強了銀行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監管,證監會加強了資本市場治理和“野蠻人”監管,保監會加強了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多個部委聯合對互聯網金融活動進行專項整治,這些都促進了金融市場的規范有序運行,抑制了金融風險。
監管姓監要求更加突出審慎監管和穿透監管,這使得監管指向更為明確: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進行治理,推動金融各業回歸本業;堅持風險導向,特別是加強對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的監管;堅持服務導向,堅決抑制資金“脫實向虛”現象,既要防止金融機構做通道、做過橋、加鏈條、放杠桿,防止資金在金融機構內部空轉,提高資金成本;又要對未將資金投入生產經營,熱衷于資本運作“賺快錢”等活動進行監管。
當然,把握監管平衡并不容易,即使在發達經濟體也是難題。這也是國際上金融監管每隔幾年就要調整和重塑的重要原因。對于像中國這樣“新興加轉軌”的經濟體而言,金融監管更需兼顧監管與發展的平衡。嚴格監管并非限制發展,而是要防止自我循環式的膨脹與擴張,防止金融結構的扭曲,防止金融各業的異化和迷失。強調有效監管,也不是恢復行政管制,而是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監管的有效性,促進金融業發展的包容性和多樣性,更好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蔡越坤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