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推上海經濟供給側改革
張 新
編者按:當前,我國經濟領域供給側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各地政府紛紛結合自身實際,找準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做好供給側改革這篇大文章。在這項系統工程中,人民銀行和各家金融機構主動作為,充分發揮金融引領作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為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克難作出了積極貢獻。本專題特約請人民銀行部分分支機構負責人,介紹本地區金融支持區域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和經驗。
近年來,上海緊緊圍繞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緊密結合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兩項國家戰略,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增長新動力加快培育,制度性交易成本顯著降低,服務業支持作用進一步增強,全要素生產率逐步提高,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改善。在此過程中,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總行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入貫徹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要求,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金融形勢,圍繞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兩項中心工作主動發力。一方面大力推動抓簡政放權,充分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狠抓強化事中和事后監管,探索建立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新框架,在破解制約上海經濟轉型升級的供給側、結構性和體制性金融問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金融制度創新帶動供給側改革
規范政府和企業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但實際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往往會被各種危機打斷,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循環往復。問題的關鍵在于缺乏一個既能減少行政干預,又能有效監管的可操作框架。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核心就是搭建了一個以簡政放權、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建立一套適應新金融制度的事中事后管理系統,理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能,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一個真正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環境。
一是搭建了以簡政放權、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金融改革新框架。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和上海市會同各金融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了“金改51條”“金改40條”及25項落地實施細則,確立了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總體框架。這個框架的核心就是簡政放權和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取消一系列行政審批,即使保留的行政審批也大幅簡化了程序。比如,人民銀行對跨境人民幣業務推出了全新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不搞事前行政審批;大幅放開境內外主體參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取消境內主體進入同業拆借市場的行政審批。
二是創建了適應簡政放權新金融制度的事中事后監管新體系——自由貿易賬戶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建立了“一線審慎監管、二線有限滲透”的“電子圍網式”事中事后管理環境,對跨境資金流動進行逐企業、逐筆、全口徑、7×24小時的實時大數據監測。自由貿易賬戶提供了包括跨境融資、跨境并購、跨境理財、跨境發債等在內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下的本外幣一體化金融服務,支持“黃金國際板”和上海清算所推出的自貿區航運指數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對手清算業務等。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以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為依托,在上海率先全面對接最新國際高階貿易投資規則,同時進一步拓展了自由貿易賬戶的功能,為企業跨境融資提供了方便、穩定、低成本的管道。截至2016年8月末,各類主體共開立自由貿易賬戶5.8萬個,累計辦理各類本外幣跨境結算折合人民幣7.7萬億元,涉及10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近2.4萬家境內外企業。企業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的本外幣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6331億元,人民幣平均利率為3.93%,大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等八項核心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即率先建立宏觀審慎的資金跨境流動的管理制度,推動有管理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創建利率市場秩序自律組織,率先在全國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加快人民幣資產市場的開放,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加強自貿區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依托自由貿易賬戶系統,建立“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的監測分析和管理體系;加強自貿區信息的共享,研究構建“三位一體”的金融風險監測與管理系統;探索實施金融綜合監管,提升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比如,自貿區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議價門檻降、一攬子定價”的實在收益,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后,自貿區主要銀行的外幣業務議價門檻從300萬美元下調至50萬美元,部分銀行議價門檻降至10萬美元甚至5萬美元。據銀行測算,試點實施初期,自貿區內50萬~300萬美元的小額存款客戶數、存款余額分別約占40%和25%,主要是中小企業客戶,這一群體在試點中受益明顯,議價能力提高。同時,小額外幣存款上限的打開,也為金融機構探索存貸款一攬子報價、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提供了更大空間。
在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聯動效應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個要素基本建成。2015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了1463萬億元。證券市場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二,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四,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現貨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金融機構總數達到了1478家,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正式開業,上海保險交易所等一批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相繼落戶,金融業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業增加值2402億元,同比增長17.1%,占GDP的比重達18.5%,比2013年上升5.4個百分點,金融業的支柱作用日益突出。
以科技金融融合發展引領供給側改革
創新是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也是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供給結構優化升級。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高度重視科技金融工作,大力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2015年,根據總行關于做好科技金融服務的政策精神,在一系列細致調研的基礎上,形成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35條意見,覆蓋貨幣信貸管理、投貸聯動、直接融資渠道、金融生態環境、支付結算服務、外匯管理服務、自由貿易賬戶服務七大方面,以產品創新、平臺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了金融改革創新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深層次融合。
一是推進科技金融機構體系創新。大力支持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積極推進覆蓋全市的科技銀行服務網絡。目前,上海既有商業銀行設立的科技支行,也有上海農商行、上海華瑞銀行、浦發硅谷銀行等具備科技金融服務特色的地方法人銀行,初步形成覆蓋全市的科技銀行服務網絡。
二是探索符合創新企業特征的利率定價模式。項目的風險與收益不匹配和不確定是造成創新企業利率定價難的主要原因。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率先創新了計息方式,突破了商業銀行僅以利息計算貸款收益的模式,將貸款收益與貸款項目回報或企業成長收益掛鉤,引導轄內商業銀行根據創新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在整個貸款周期實行動態可變的利率水平。2015年3月,選擇首批14家試點機構開展試點,進展順利。上海銀行率先在轄區開展“成長型小企業遠期利息”業務,截至目前,該行對22家企業發放遠期利息貸款,余額1.49億元,該項業務獲2015年度上海金融創新二等獎。
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2015年,上海共有9家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模式創新,共為105戶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的融資余額達10.2億元。其中,交通銀行、浦發硅谷銀行探索在貸款結構安排中試點引入認股權證,實現投貸聯動。工行上海市分行、建行上海市分行等在金融服務中引入大數據技術,在準確把握科技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基礎上,推出了專門服務方案。中行上海市分行針對初創創新企業推出“中銀科技卡”授信產品,通過“打分卡”模式優化科技小微企業評價體系。上海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方面走在前列,已為浦東新區200多家創新企業發放知識產權貸款9億元左右。
四是努力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在人民銀行上海總部、上海市政府和交易商協會簽訂的“三方協議”框架下,優先接收國家重點支持產業中創新優勢型企業發行中期票據;通過綠色通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進行直接債務融資;支持地方科創中心園區的骨干科創企業優先開展債務融資工具和創新產品發行試點;鼓勵創新企業通過資產證券化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融資渠道。結合創新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組織市場各方在現有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區域集優票據等融資工具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型融資產品。
五是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作用。從2014年起,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就探索在“支小再貸款”額度內預留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科技型小微企業,要求相關商業銀行建立項目庫,滿足高新技術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比如,上海農商銀行2015年共獲得上海總部27億元支小再貸款,其中有8.6億元是專項用于科技型小微企業,共對92戶科技小微企業的141筆授信進行了支持。此外,上海總部還推出了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再貼現綠色通道。2015年共辦理再貼現324億元,受益小微企業1300家左右。
以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護航供給側改革
在經濟增速下行的環境下,企業的經營困難導致資金饑渴。長期存在的剛性兌付環境,抑制了金融風險的合理釋放,刺激了過度借貸行為,扭曲了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功能。再加上近幾年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金融杠桿顯著上升,潛在金融風險有所增加。2015年,上海市政府部門負債與GDP之比為19.6%(全國平均水平在36%),居民負債與GDP之比為46.9%(全國平均水平在40%),非金融企業債務與GDP之比為186.1%(全國平均水平為156%)。另外,衡量居民杠桿率的一個比較有參考意義的微觀指標是居民住房貸款的平均貸款成數,根據上海總部的監測結果,2016年第一季度,上海市居民首套住房的平均貸款額占購房總金額的60%左右,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平均貸款額占購房總金額的50%左右。盡管這一比例不算太高,但由于上海房價絕對水平較高,居民的債務負擔的絕對規模并不低,這也是上海居民部門杠桿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住戶部門和非金融企業是上海市防風險和“去杠桿”的主攻方向。
2016年初以來,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從金融供給側出發,有序合理去杠桿,防范潛在風險。
一是率先在全國實施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構,探索構建房地產金融調控長效機制。2016年初,面對上海房地產市場明顯過熱的嚴峻形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及時采取了標本兼治的措施。一方面,配合上海市委、市政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總體部署,從緊實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收緊了住房金融杠桿;另一方面,在總行指導下率先開展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在綜合評估上海房地產市場形勢基礎上,探索構建逆周期調節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調控機制, 促進房地產金融業務穩健運行和上海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由“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基礎數據庫”“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監測體系”“金融機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和“政策工具箱”四部分組成。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實施以來,房貸新政得到切實落實,上海房地產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市場投機預期消散。房貸新政執行效果很好,房貸利率定價趨于理性,房貸首付比例明顯提高,房地產金融秩序明顯好轉。與全國房貸投放維持高位的走勢不同,2016年6~8月份上海房貸新增額連續三個月回落,月度環比分別回落20.4億元、103.2億元和9.9億元。
二是去杠桿與調結構并舉,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2016年以來,上海市金融業在加強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的信貸管理的同時,繼續開展對小微企業和科技創新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提高金融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比如,上海銀行對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采取“壓降授信敞口、不介入新增”的策略,對存量貸款進行分類管理和監測預警;針對大學校園正規金融供給不足的情況,上海銀行開展校園金融服務創新,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開發出免擔保免抵押的信用消費貸款;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結合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客戶分布狀況和業務風險管控現狀,開展項目制管理模式,對具有共性特征的目標客戶集群實行標準化授信管理。
三是清理整頓非法金融活動,化解潛在金融風險。根據國家統一部署,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積極配合上海市有關部門,對通過民間金融組織和一些互聯網金融組織開展的“首付貸”業務進行了清理,有效防止了房地產市場投機杠桿的進一步滋生。同時,針對一些非法集資活動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所抬頭的現象,聯合相關金融管理部門對互聯網金融、民間理財等機構開展了全面的摸排核查,對存在非法活動的組織機構進行清理。■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 張 林)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