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金融生態
魏革軍
一段時期以來,時而發生這樣的案例:一些地方對企業到期不能兌付或歸還的高額債務,輕視債權人或投資人意愿而作出行政性的債務處置安排。這種情況再次引起人們對區域金融生態的擔憂。
好的金融生態是銀企關系的基石,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國引入金融生態概念已有十幾年歷史,其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金融生態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金融法制化、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
金融生態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反映。經濟下行、企業高杠桿率、信貸邊際效應遞減以及執法不嚴等,都會導致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面對債務困境,是采用抽逃資金、非法處置資產和抵押品、信用違約等手段逃廢債務,還是尋求市場化債務重組方法;是站在公正、法治立場上處置,還是從維護地方利益角度“卸擔子”“甩包袱”?答案不言自明。
在現代市場條件下,每一個市場主體,無論是全國性的還是地方性的、金融的還是非金融的、國企還是民企、居民還是非居民,都是市場中的平等主體,享有公平的權益。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處理其關系時不應超越法律和契約而硬性安排,應致力于為所有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的環境,依法保護所有債權人、債務人的合法權利,加大失信懲戒力度,不斷完善違約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讓彼此基于法律和市場找到化解風險的平衡點。
我國企業杠桿率高,企業債務問題并非完全是企業的責任,有許多客觀因素。由于政府與市場關系沒有理順、企業改革不到位、融資結構性問題突出,企業運行政策環境和金融環境還不完善,致使企業債務問題與金融生態問題相互關聯和纏繞。這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需要實施更加包容的戰略,從存量和增量、治標和治本等多方面綜合施策。
在國有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改革歷史中,我國曾采用剝離不良資產、債轉股等手段重塑銀企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有許多深刻的教訓。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和信息透明度增強的環境下,借助逃廢債、行政性債轉股等處置金融債務,會加劇結構性矛盾、加劇道德風險和非理性博弈,延誤改革時機。行政干預以及違約,只會惡化當地金融生態環境,損害企業和區域發展的長遠利益,并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對企業出現的債務風險不必驚慌失措。總體看,我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企業杠桿率仍處于可控區間、銀行資產負債表是健康的、政策工具豐富,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手段化解各種可能的風險。我國已引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通過逆周期調控和引導可以發揮其結構調整作用,通過建立與供給側改革相適應的風險監測機制,可以創造更加適宜的金融政策環境。我國銀行和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逐步確立,有條件自主處理好彼此關系,通過市場化債務安排、有保有壓,避免造成異常波動。我國在運用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應允許設立更多的區域性資產管理公司,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和渠道,緩解信貸資產質量下降壓力。
維護良好的金融生態應加快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融資中的結構性矛盾。特別是,應著力提升股票市場融資能力、發展多元股權市場,以改變脆弱的企業融資結構;同時,深化國企的結構性改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和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