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于7月7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未來銀行之路·轉型與突圍。一場關于“商業銀行突圍之路、未來之路在哪?”的圓桌對話在行業精英中展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杭州銀行行長宋劍斌、哈爾濱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盧衛東、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參與對話。
其中劉曉春談到,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提升,對金融行業來說,同樣需要思考對新的技術怎么認識和理解。早期做信貸的,可以說對企業的生產技術都是了解的,但是當時那個時候企業的生產技術相對比較簡單。目前傳統行業的一部分企業家,對新的行業不太了解,新的投資方向也不太了解,這是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劉曉春:實際上我剛才在講的時候已經講到了這個問題,確實我們很困惑,因為現在的背景和原來的不一樣,剛才黃老師也講到,我們當初銀行支持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評估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第二個方面,原來10年以前的企業基本上是單個企業為主,現在很多都是集團性企業,對集團性企業的風險評估顯然和原來單體的企業是不一樣的。再一個,現在集團性企業又不是單一行業的集團性企業,很多還是綜合行業的集團性企業,怎么來評估整體的風險。再一個,技術提升的問題。對許多新的技術我們怎么帶認識、怎么來理解。早期做信貸的,可以說對企業的生產技術都是了解的,但是當時那個時候企業的生產技術相對比較簡單,連我學經濟的人跑到廠里面大致也能看到、看懂他的機器設備是怎么回事,現在跑道企業里面去,都是鐵殼子、都是封閉式的,你怎么來了解、理解他的技術。再一個,企業上下游之間的關系,它的商業模式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采購、生產、銷售。但是現在上下游企業之間不是簡單的一個買賣關系,可能是相互穿插的,在這個當中的風險評估怎么評估,這都是給我們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我為什么今天要講這個?也是因為這個自己一直很苦惱,面臨著這些新的問題,我們顯然不可能用原來的那種方式,大批量的發放貸款,標準化的發放貸款,而是要去研究這些新的東西,這個當中才能找到現在的機會,這個是一個大的方面。
第二個方面剛才主持人順著黃老師講的江浙一帶經濟的變化,剛才曾老師也講到了,我們產能過剩的去產能,從產業的下游已經往上游轉移了,下游基本上應該講出的差不多了,但是有一個問題,這一批企業家,出的差不多的這些企業家,對新的行業他也不太了解,新的投資方向也不太了解,所以這是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為企業家怎么來找到新的方向。新的產業的準入,或者說進入門檻不像原來勞動密集型企業那么簡單,這個是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比較困難的地方。所以從浙江來講,現在新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的、比較快的,主要在杭州地區。
這個還帶來一個現象是什么?我們以前縣域比較發達的經濟,主要靠的是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在高新技術的情況下,人才的積聚、信息的積聚可能都會在大城市,對縣域經濟可能帶來的效益,至少目前來看可能會有限。我們在這個上面風險管理也好或者尋找我們市場也好,也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地方。
還有一個現象是,我們好多民營企業家也懂得了資產的配置,也開始走出去了,對他們走出去我們怎么來服務,怎么來評估他們走出去當中的風險,這個對我們銀行來講也是一個新的課題,也是剛才問題當中困難的問題,我覺得這也是我們一個困難的問題。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馬天元 SF180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