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選好銀行:由新浪網主辦的“2015(第三屆)銀行業發展論壇”定于7月9日在北京舉行。作為年度盛會的重頭戲,“第三屆銀行綜合評選”正火熱進行中。歡迎投票!
利率市場化并非意味著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均減少
【洞見】利差承壓下的商業銀行的分化與應對
中小銀行息差不一定降,大銀行將更依賴中間業務
紀淼
2015年3月和5月,央行[微博]兩次下調金融機構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為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今年5月的降息后,隨著存款利率上限被提升至基準利率的1.5倍,周小川行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關今年內將盡快擇機實現利率市場化的表態正在逐步成為現實。與此同時,作為“弱勢群體”的商業銀行利差和盈利正日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貸款利率上限早已放開,市場化程度較高。同時,雖然實體經濟增長對信貸有較強的信貸需求,但受銀行貸款優質客戶競爭加劇、經濟仍處于下行調整階段及地方債務重組展期等因素影響,貸款利率上升幅度有限。
另一方面,在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未來社會總體流動性將呈現總體偏緊態勢,商業銀行存款增速也將出現趨勢性放緩。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以存款作為資金來源,存款立行觀念根深蒂固,而銀行業務轉型需要一定的過程,中間業務發展仍比較緩慢,未來銀行間負債業務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存款利率將上升得更為明顯。
目前,16家上市銀行貸款占生息資產的50%左右,存款占總計息負債的75%左右,主動負債占比較少,利差收入仍是銀行盈利的主要來源,因而利差縮小將影響盈利能力。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商業銀行利差收入會持續下降嗎?
國際經驗:利率市場化后,英法等國利差不降反增
雖然利率市場化后存款利率將上升,而且在競爭壓力下,貸款利率上升幅度可能并不明顯,甚至還會出現一定下降,但從國際經驗來看,市場化后名義利差(Interest Rate Spread,IRS)不一定必然縮小,并在未來中長期保持穩定,凈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NIM)甚至會進一步擴大。
由于銀行對大中型企業議價能力較弱,為彌補利差下降影響,銀行將更多向具有議價能力的小微企業投放貸款,并更多地將信貸資源由低回報的產能過剩行業和風險過大行業(如房地產和地方平臺貸款)轉向更具高回報高效率行業。銀行信貸客戶結構和行業結構的調整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利差下降的不利影響。
由圖1可見,除了陷入長期經濟衰退的日本之外,有的經濟體(如英國、澳大利亞)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名義利差出現短暫的下降,并在之后一定時期得到恢復并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很多經濟體(如法國、韓國、香港)在利率市場化之后,名義利差甚至出現上升。
從全球名義利差變動趨勢來看,利率市場化并沒有導致名義利差的縮小,相反隨著利率的逐步放開,名義利差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在高收入經濟體和中低收入經濟體紛紛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名義利差出現顯著上升,全球平均名義利差分別提高了近200個基點和500多個基點,高收入經濟體和中低收入經濟體都表現出一致的走勢。
如果考慮更為全面的凈息差,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在規定有存款利率上限的Q條例完全取消的1986年二季度之后,美國銀行體系的NIM并未出現明顯下滑,甚至還有所上升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點,直至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通過和金融分業經營限制的正式取消,銀行凈息差才有所下降(見圖2)。
利差承壓下的銀行分化
——中小銀行息差收入不一定會降,大銀行或重點發展中間業務
在利率市場化和利差縮小壓力下,大型銀行與中小銀行凈息差表現出明顯差異,中小機構利差優勢明顯,大型金融機構在中間業務發展方面占據一定優勢。
盡管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在資產規模、技術手段、創新能力、機構網點、市場影響力等方面并不占有優勢,但是,一方面,中小銀行往往是在某一個地區進行深度經營,具有區域經營優勢,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利率市場化之后,中小銀行可以通過進一步向更具有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傾斜投放更多貸款,從而獲得更高的信貸溢價,因而其凈息差水平并不一定會下降。
另一方面,大型銀行服務對象多為大型企業,銀行資金溢價能力相對較低,但綜合服務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較強,因而大型銀行更多地通過產品創新、加快經營轉型等方式抵御利率放開對凈利差帶來的不利影響,而不是更多地投向信貸風險溢價較高的項目,其凈息差在利率市場化之后更有可能下降。由于更多依賴中間業務和非利息收入,大型銀行的凈息差水平也將較中小銀行更低,美國不同資產規模銀行凈息差變化情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銀行中間業務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性。一方面,大型銀行擁有良好的信用、廣泛的客戶基礎,在資產托管和投資銀行等業務上具備優勢;另一方面,中間業務的創新主要依靠人才和信息技術的投入,這些要素具備規模經濟性,因而大型銀行中間業務產品的單位創新成本更低。總體來說,美國大型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水平明顯優于中小銀行,大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資產的比重約為2%,而中小銀行只有1%左右(見圖3)。
今年3月1日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至基準利率的1.3倍后,我國商業銀行利差變化和非息業務收入也與美國的情況類似,可以明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我國商業銀行明顯劃分為以國有銀行為代表并包括少數股份制銀行,以股份制銀行為代表并包括少數城市商業銀行和以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為代表的三個陣營。從16家上市銀行數據來看,全國性大型銀行凈息差通常是最低的,而城商行在大多數時期略高于股份制銀行,這表明不同規模類型銀行客戶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全國性大型銀行主要以大客戶為主,議價能力較低,而城商行和股份制銀行主要以中小客戶為主,可以獲得更高的貸款溢價,凈息差也較高。與之類似,非利息收入占比方面,全國性大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遠遠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說明其中間業務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找準市場定位,中小銀行應與大型銀行開展差異化競爭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業務結構、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等方面都呈現出趨同性。利率開放后,傳統的利差盈利模式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各商業銀行應準確分析自身優勢,認清存在的不足,走差異化發展路線,強化核心競爭力,避免同質化競爭。
中小型銀行(特別是地方法人機構)在資產規模、渠道建設方面與大銀行差距較大,但自身經營機制靈活,且在所在區域具有主場優勢,更加了解轄區特點,有一定客戶基礎。因此中小型銀行應鞏固客戶基礎,特別是具有更高議價能力的廣大小微企業客戶信貸服務,進而穩定核心負債,提高傳統存貸利差盈利能力,在做好傳統信貸業務基礎上,為廣大小微企業提供快捷靈活的金融服務,增強為客戶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做好傳統中間業務服務,鞏固非利息收入水平。同時,由于負債規模較小,作為資金的主要需求方,中小銀行還要做好資金缺口的預測和管理,充分利用資金市場做好流動性管理并減少綜合負債成本。
大型銀行則應進一步調整傳統業務結構,特別是逐步將信貸資金由低效率的大型制造業企業逐步轉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興制造業和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綜合業務和中間業務,利用網點、人員和技術優勢,協調各條線業務關系,積極開發客戶需求的綜合產品,提升中間業務水平和非息業務收入。同時,作為市場資金主要來源方,大型銀行還應更好地發揮市場穩定器和做市商的作用,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通過深度參與同業市場進一步提高凈息差水平。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