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7年03月08日15:41 新浪綜合

  “一號文件”的有機農業契機

  相對常規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需要更多資金,補貼之困成為企業心病。

  文/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王子衿 實習生 里雨曦

  “綠

  色、生態、有機農業”再次被重點關注。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在業內看來,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一直是農業發展的風向標,2017年的“一號文件”則釋放了綠色、生態、有機農業發力的重大信號。

  “一號文件”風向標

  早在2016年,“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等關鍵要求。

  2017年“一號文件”更是從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推動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等方面對農業發展進行了部署,這也被視為發展有機農業的又一重大利好。

  農業是國民“衣食之本,生命之源”。近年來,最低保護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自2003年至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已經實現連年增長,但其發展卻陷入了怪圈。

  一方面,進口糧食數量激增,國內糧食產量也不斷提高,基本農產品滯銷等新聞屢見報端;另一方面,由于租金等成本上漲,種糧收入微薄,勞動力出現流失、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糧荒”。農業結構不合理現象明顯。

  對此,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劉少偉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由于國外農業規模化生產比較普遍,相比國內成本較低,導致進口糧食增加。國內經營相對分散、成本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產糧食”賣不出去的狀況。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司長吳曉此前也在有關會議上指出:隨著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依靠拼資源、拼投入的粗放農業發展道路已經難以為繼,部分農產品階段性產大于需與結構性短缺并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難以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農產品競爭力難以滿足國際競爭的要求,這就倒逼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常規農業發展壓力重重,被視為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機農業盡管萬眾矚目,其現狀也亂象迭出。比如認證混亂、價格虛高、種植條件不達標、消費者認知不清等時有顯現。同時,受制于現有國內土壤、水質等條件,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成本普遍偏高。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向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農業發展也就成為必然。

  翻閱近年的“一號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繼2012年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后,2013年起更是將“農業現代化”明確寫入標題中,可以看到國家對于通過改革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心。

  而在行業專家看來,2017年“一號文件”是“集大成者”,對于有機農業的發展而言更多是起到指明發展方向的作用。

  劉少偉告訴本刊記者,2017年“一號文件”內容包含了土地改革、規模化經營、有機農業等多方面的內容,基本涵蓋了當前農業發展各個方面的問題,相較以往更加系統。“盡管目前實踐起來可能有些困難,但至少為農業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號文件’提出了解決農業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意味著農業的大方向即將改變。”一直從事現代農業研究的石嫣表示,和單純追求增產不同,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如何提高各種要素的投入,保證增產的同時,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的社會價值。

  補貼之困

  近年來,雖然國家在“三農”各方面制定了多種補貼政策,但相對常規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需要投入更多資金,補貼之困也成為縈繞在企業心頭的心病。

  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在解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時表示,國家未來將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藥引子”,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擔保機制、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措施。

  本刊記者在梳理近年來國家農業補貼政策時發現,盡管補貼力度很大,但主要以常規農業為主,如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且補貼多按照耕地面積或人口數進行分配,專門針對有機農業的補貼相對較少。

  對此,沱沱工社董事長董敏認為,目前幾乎沒有有機農業的專項補貼,部分有機農業可以申報常規農業的一般補貼,但是有機農業在的認證、土壤改良、防護、培育所耗費的成本一定大大高出一般農業的。

  四川云頂山世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彬也向本刊記者表示,地方政府鼓勵單一種植,這讓需要綜合性發展的有機農業缺乏對接補貼的渠道。同時,補貼的不夠透明也讓真正扎根在有機農業的企業感到茫然。

  由于當前國內自然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土壤改造等項目,相比常規農業花費更多。同時,由于不能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農產品產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首農電商CEO李志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有機農業本身承擔著一定的自然與社會責任,包括改良土壤、水源等自然環境,客觀上解決了農村大量勞動力問題,對精準扶貧有一定貢獻。但這些完全靠經營者自覺承擔無法具有可持續性,國家應該給予有機農業一定的專項補貼。

  隨著農村機械化規模擴大、農業現代化程度提高等,近年來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正從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產業化方向轉變。

  此外,常規農業收入相對較低,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逐漸增多,農村勞動力出現不足及老齡化的趨勢。而農業產業化可以在利用現有人力資源的同時更好地發展農業。

  對此,董敏認為,農業人口眾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實際上國內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是不足的。未來可以通過土地流轉,使得大型機械化能生產出符合標準的農產品,從業者也可以投身到勞動力密集但附加值高的生態農業中去。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責任編輯:陳楚潺

  除了干貨,就是走私貨!——掃描二維碼關注新浪雜志官方微信,專注深度報道。

雜志精選

熱門推薦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