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從依他而起到不知所謂 國學概念再檢討(4)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2:50 21世紀經濟報道
3. “國學”一名“將恐不立” 國學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紀頭一二十年,東西方文化沖突劇烈,傳統和現代的整合漫無頭緒,當時第一流的知識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啟超如胡適之,遂倡國學以激發種性的文化自覺,以至于北大、清華我國現代學術的重鎮也起來推動。他們這樣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歷史作用早已昭然于當時和后世。問題是我們今天,歷史已經跨越百年后的21世紀,我們還需要原封不動地維持當初那種義涵的國學嗎? 現代的學科劃分和學術分類是越來越細了,一個人能夠在某個單獨細小的子門類里作出學術貢獻,就已經很不錯了,哪里還能夠明小學而且通四部。不僅不能,甚至也不一定需要,F代科學知識和東西方多元文明的吸取,仍然是青少年進學的第一需要。本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掌握自然必不可少,但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概念,或兩者加起來中國文化的概念,比國學要開闊明朗得多。我們講中國文化的特質,世界各個地方的朋友都喜歡聽愿意看,也看得明白聽得懂。但一講國學,人家就懵懂了。 錢穆先生在他的著名的《國學概論》中,第一篇第一句話就說: “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 我們可以稱做國學大師的錢賓四先生,都說國學這個名詞是一個有時代性的名詞,歷史淵源既無從承繼,將來恐怕也就難以成立。他說得再明白不過,像胡適給國學下的定義一樣明白無誤。 其實不僅錢穆先生,還有一位我本人敬之為20世紀最大的儒者,其為學的本我境界讓梁漱溟、熊十力稍遜一籌的馬一浮,也持有與錢穆相同的看法。馬先生深于玄言義理,講求立身本末,論學不入講舍,儒佛兼通。蔡元培1916年請他到北大任文科學長一職,他謝絕了。但抗戰時期,國家處于危難之中,他不得已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的邀請,先后在江西泰和、廣西宜山開國學講座,闡揚“六藝之學”!短┖鸵松綍Z》一書,就是他兩地講論的結晶。 因所立之名叫“國學講座”,所以講論伊始,馬一浮便先對國學的概念作了詮釋。他說: “國學這個名詞,如今國人已使用慣了,其實不甚恰當。照舊時用國學為名者,即是國立大學之稱。今人以吾國固有的學術名為國學,意思是別于外國學術之謂。此名為依他起,嚴格說來,本不可用。今為隨順時人語,故暫不改立名目。然即依固有學術為解,所含之義亦太覺廣汎籠統,使人聞之,不知所指為何種學術!(《馬一浮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頁9) 馬一浮先生同樣說得再明白不過,即國學在他看來是一籠統不明確的概念,而且此一概念的產生是“依他起”,因此馬先生連續給定了兩個否定語詞,一曰“不甚恰當”,二曰“本不可用”。他的態度是很決絕的。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國學所“依”的那個“他”,是變化著的,“他”變化了,國學這個概念勢必隨之發生變化。馬一浮先生對我國傳統學術的名理以及佛學的義理,有極深湛的造詣,解一詞名一物,都能從學理上疏證得令人信服。 果如馬一浮先生所言,如今國學所依賴的那個“他”,即外國的學術早已發生不知凡幾的變化,中國固有學術和中國傳統文化,也已經在現代詮釋中獲得新的生命。國際間的學術文化的交流互動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獲得幾乎全世界學界人士的認同。錢鐘書先生喜歡的話語是:“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言內之意也是表述的此情此理。那末,我們還有何種必要,將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皇皇學術,以“國學”二字自秘起來或者包裹起來,自劃畛域,以至造成我民族與世界文明的人為裂痕? 總之國學這一概念,是當我國近現代歷史轉型時期應時而生的一個特指名詞,是“一時代的名詞”(錢穆),是“不甚恰當”的名詞(馬一浮)。如今歷史已進入21世紀,我們在揚榷古今、斟酌中西、權衡利弊之后,主張“廣汎籠統”的“國學”應該緩行、少行乃至不行,庶幾不至于有背統趨新之嫌罷。區區之意,尚待明學之君子正之。 不過在結束此長文的時候,我想提出一項建構國家未來學術大廈的建議。這就是學術界和傳統資源研究的從業人員,雖然應該少或竟不用國學這個概念,但我卻建議小學生的課程設置,增加國學一科。名稱就叫做《國學》,內容以“六藝”為主,就是孔門之教,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當然采擇應該精要,注釋宜于簡明,不妨以白文為主。這樣將來終會有一天,所有中國人的知識結構里面,都有我們華夏民族最高端的文本經典為之奠基,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馬一浮豈不云乎:“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本文系《論“國學”應該緩行》的最后一部分。)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