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力量
記者:徽文化能夠取得如此燦爛繁榮的局面,其原因在哪些方面?
欒:明清時代的徽州文化光輝燦爛。幾乎在各個文化領域中,諸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學、徽派樸學、徽州刻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畫、徽州三雕、徽州建筑、徽州園
林、新安醫學,以及自然科學、數學、徽劇、徽菜等等,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它們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是當時主流文化的一個代表。
徽州文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以當時徽州經濟的繁榮昌盛為基礎的。沒有經濟的繁榮,就不可能有文化的昌盛。而徽商對明清徽州經濟發展的貢獻最為巨大,說徽商的成功鑄就了徽州文化的輝煌,并不過分。
徽商不僅通過發展經濟促進文化繁榮,而且由于經商取得了豐厚的利潤,對很多文化事業直接投入大量財力,這也是徽州文化繁榮昌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徽商的成功鑄就了徽州文化的輝煌,彰顯了經濟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礎這個真理。
《中國商人》:徽商經濟的發展對促進當時的社會變遷起了哪些作用?
欒成顯:眾所周知,徽州宗族勢力極為強大,最重宗法,是保留傳統最多的一個地方。歷史淵源久遠的佃仆制在徽州一直延至明清時代。在那里,程朱理學被視為正統,備受推崇,家喻戶曉。然而,就在這樣一個以正統聞名、最為傳統的地方,由于明中葉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明代《歙志》編者將明中葉以來的社會變化,比作一年之四季,說明變化之明顯。弘治之時,“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婦人紡績,男子桑蓬”,一派典型的自然經濟景象。正德末、嘉靖初,“出賈既多,土田不重”,“東家已富,西家自貧”,商業開始發展,自然經濟受到打擊,兩極分化出現。嘉靖末、隆慶間,“末富居多,本富盡少,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產自無恒,貿易紛紛”,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兩極分化已經嚴重。
直到萬歷前三十年,“富者百人而一,貧者十人而九”,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財富更加集中,大商人資本出現,并且握有了統治的力量。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整個社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甚至出現了動蕩不安的跡象。在今天看來,貧富分化的嚴重其實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動蕩不安的出現無疑顯示了社會變遷的前兆。
正是由于明中葉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巨變,才使數千年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傳統社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現代社會轉變的最初曙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變遷,這是一個明證。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