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平安的噩夢并未結束,一系列政治打擊正呼嘯而來。2008年10月3日,荷蘭政府宣布,將出資168億歐元收購富通在荷蘭全部銀行、保險業務,并予以國有化;10月5日,巴黎銀行同比利時、盧森堡兩國政府達成協議,收購富通集團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分支機構。
而為了順利推進國有化,比利時政府與荷蘭政府既沒有征求富通股東的意見,也沒有取得富通董事會的正式授權,便一手包辦,逼著富通董事會簽字。而在這個過程中,平安高層遠在中國,最大單一股東的結局僅僅是凄涼地等待。
至2008年10月29日收市,富通在阿姆斯特丹市場上的價格僅為0.83歐元。中國平安238億元的投資,已虧掉95%。
總結中國平安投資富通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信息不對稱,整個投資處于一種“被蒙蔽”的狀態;第二,中國平安急功近利,過于亢奮,對于投資富通決策未作準確評估;第三,在次貸危機的大背景下,沒有對危機所產生的危害作足夠的準備;第四,對當地的政治風險估計不足,事發后也缺乏足夠的應對和掌控能力。
教訓足夠深刻,然而既成損失,卻再也找不回來。
這場混雜了市場突變、勞資糾紛、跨國企業文化沖突、技術之爭的大并購,在斗爭中開始,也在斗爭中結束。
上汽:完敗雙龍
至今,韓國第五大汽車公司雙龍汽車首爾總部,還懸掛著胡茂元題下的“雙贏”牌匾。
身為董事長,胡茂元主政的上海汽車工業集團,于2005年以5900億韓元(約合41億元人民幣)奪得雙龍48.92%股權,而后增持至51.3%。
上汽和雙龍的并購之路一開始便波瀾叢生。簽約前五天,雙龍工會舉行了大罷工。工會氣勢洶洶,要求與上汽簽署一份特別協議,包括允許工會參與董事會決策過程,保障雇傭和設備不被轉移等條款。
雙龍工會隸屬的“金屬工會”,在韓國以激進聞名。早在2003年底,為阻止一家意向并購方進廠調查,竟然有恃無恐地組織起“敢死隊”。然而,考慮到雙龍是上市公司,而且上至中韓政府下至咨詢中介機構,都給予積極信號,一心要做大做強的上汽,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偏向虎山行”。
初入雙龍的上汽考慮不可謂不周到:從國內派出了五名資深高管,請來全球管理咨詢公司翰威特,為雙龍關鍵崗位員工做了極具吸引力的薪酬設計。
為了拉近與韓方的距離,但凡韓籍員工家里辦婚典、喪禮,來自中方的首席副社長張海濤都會盡量參加。在員工家人的靈堂前,都按照當地習俗下跪祭拜,做足姿態。而副社長沈劍平每次飛赴首爾,總忘不了帶上幾幅中國畫贈給韓國同事。
然而,上汽的低姿態似乎并未獲得韓方的認同,盡管此前法國雷諾、美國通用在韓并購時同樣遭遇過工會的強大壓力,但是這與上汽將要面對的困局仍有相當不同——
歐美車廠收購韓國車廠,商業邏輯是將產能乃至部分研發轉移至此;而中國車廠收購韓國車廠,商業邏輯是習得其技術,并將其產能轉移至中國。對于韓國本地汽車產業工人及管理層的利益來說,上汽就是一個時刻準備過河拆橋的外來者,一旦其完成產業升級便會將雙龍拋棄。
很快,韓方的不安全感就落到了實處。
2005年3月16日,上汽向雙龍派出五名高管的第二天,并購項目組即向上汽集團提交了一份草案,計劃將雙龍的主打SUV車和MPV車在造型修改后引入中國生產,使用上汽品牌。
這無疑點燃了韓方工會的抗拒情緒。當年5月,雙龍工會派出七名代表飛抵上海,主要理由有二:雙龍可能面臨核心技術和人才的流失;地方供應商和地區經濟利益受損。在這種情況下,上汽不得不重新論證了產品轉移的計劃。
然而,上汽卻最終選擇了“打蛇打七寸”的方式強勢還擊,他們決定拿雙龍社長蘇鎮琯“開刀”。
在雙龍干了30多年的蘇鎮琯可謂根基深厚,人脈亨通。2005年,蘇鎮琯被剝奪實權,因為他向來反感與上汽合作,上汽猜測,工會的行動受到了他的暗中支持。
2005年11月5日,距任期結束尚有四個月時,蘇鎮琯被罷免,理由是“未能完成當年許諾的盈利目標”。罷免蘇鎮琯之后,上汽又陸續炒掉20多位“蘇派”高管,并先后在財務、采購、營銷、人事等領域派駐上汽方面的管理人員。
然而,上汽的出擊并未立竿見影。
蘇鎮琯被辭后,即向公司索取百萬美元的退休金和離職補償,遭到斷然拒絕。隨后,上汽陸續披露了一系列蘇鎮琯的劣跡,包括:蘇在并購期間按人頭違規收取招聘金、雙龍的不少維修點和零部件廠家同蘇存在利益關系、蘇所主修的工廠費用大大超過預算等。
這無疑將掀起千層浪。蘇鎮琯被董事會辭退后,第一個電話便是打給工會,讓他們組織罷工!
韓國一向以擁有“最強勢的工會”而著稱。工會里設有專職干部,從工人中選舉產生,一旦當選就脫離生產一線。雙龍總共約7100名員工,有5200余人加入工會,分成十幾個相互競爭激烈的派系。在這種結構中,較強硬的派別會淘汰不那么強硬的派別,剩下來的都是最強硬派。
其后幾年,蘇鎮琯又以“未付退休金補償”等罪狀起訴上汽,雙方官司至今糾結未了;雙龍工會與控股方的“戰斗”,也像一部大片一樣,持續而激烈地進行。
上汽的戰略規劃無從施展。整個2008年,產能22萬輛的雙龍只造出了8.1萬臺車。2009年,雙龍集團申請破產。倘若成為事實,上汽41億投資將付之東流。
頗具諷刺的是,在雙龍工廠的車間里,至今還赫然印著這樣一條標語:“掐住上汽的喉嚨,把它趕出去!”
上汽并購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并購戰略失當,過于相信自身的整合能力,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情況缺乏應對之策,而當事情發生后,也缺乏溝通的技巧。根本原因是,在不成熟的并購環境下,他們采取了并購行為。
從平安與上汽的遭遇可以看出,并購前的論證和并購后的整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決策的過程并不太艱難。艱難的是并購后漫長而充滿變數的整合過程。
從中聯重科和北一成功的并購案例中,我們可找到需要的答案。
中聯重科:跨越并購之檻
中聯重科,在業界被視為一只“溫和的獅子”,善于通過并購走一條低成本擴張道路。早在2001年,中聯重科第一單收購就將觸角伸向國外,以196萬美元價格收購了英國保路捷公司80%的股權。
2007年,意大利的CIFA公司落入中聯重科的眼簾。CIFA公司成立于1928年,在世界混凝土行業排名前五。金融危機到來,遭受重創的CIFA母公司Ma-genta不得不變賣資產償還債務。
為什么要并購?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的理由是,并購是中聯重科參與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且CIFA質地優良,并一直保持盈利狀態,還擁有多項核心專利技術,這與以往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通常都是些虧損或累贅企業大為不同。
決定并購前,中聯重科又在各個細節上做了仔細調研,細到對CIFA的員工詳細考察,發現員工大多居住在工廠周圍15公里半徑的區域內。他們認為,這就決定了員工對企業的“黏性”非常強,發達國家中員工難招,而這個問題可以很好解決。
但在與CIFA交流時,詹純新則告誡所有高層,要在適當時候有所“示弱”。
“我就跟意大利人聊中意的不同文化,談到正事時,我避開了‘purchase’(并購)這個觸及人心的敏感字眼,謹慎地選用了‘cooperation’(合作)這個詞。我們知道,每個CIFA員工當時的心情都會很復雜,心理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