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上次來中國到現在,這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5個月中,全球經濟出現了衰退。”但利偉誠相信,中國市場可以幫助陶氏擺脫經濟周期對市場的影響,“我們堅信中國的重要性。亞太客戶的不斷成長和發展,也讓我們決定把亞太研發創新中心放在中國。”
過去30年里,利偉誠更多的時間工作在亞太地區,升任公司CEO后,他更是把中國市場提升到陶氏最高戰略層面,多次來到中國宣布追加投資。今天,中國已經是陶氏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場。
更關鍵的是,今天中國已不僅僅是陶氏的產品銷售重地,更成為陶氏全球最重要的研發創新中心、生產中心和服務中心之一,按照利偉誠的話說,中國正成為支持陶氏全球化的最重要動力源泉。
過去的30年
你可能是身在北京、上海這樣大都市的白領,也可能是居住在偏鄉僻壤的農民,但在某一刻,你已經與這家叫陶氏化學的跨國公司產生了關系:或許是身穿用陶氏彈性纖維制成的牛仔褲忙碌著打印文件,打印油墨里含有陶氏含氧溶劑;或許是在炎炎烈日的農田里殺滅害蟲,殺蟲劑里含有陶氏醇類產品⋯⋯過去30年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就這樣不知不覺中成為陶氏的間接客戶。
陶氏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可以上溯至1930年代。此后40多年,陶氏與中國一直是單純的產品貿易關系。1960年代通過一系列的跨國并購,陶氏已經成為一家國際性企業,“文革”結束后中國開始的改革開放進程,讓陶氏逐步改變其中國市場戰略。為了探路,1979年陶氏在廣州設立在華的第一個業務辦事處,隨后兩年又分別設立了北京和上海辦事處。1983年,陶氏開始在中國市場進行技術轉讓。直到1989年,陶氏才在寧波建起了第一家合資聚氨酯工廠,開始在中國本土生產產品。
“這一階段,陶氏在華主要的業務是把在歐美成功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帶到中國,服務于跨國公司在華的分支機構。”陶氏亞太、中東及非中地區全球副總裁麥鍵銘說。
鄧小平“南巡”后,中國大力推進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陶氏隨即從1995年開始加大了在華投資,在廣州、寧波、武漢、南通等地建設工廠。1998年陶氏化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逐步推動陶氏在華成為一家真正的“本土化國際公司”。這一階段,陶氏在華投資建設生產基地的同時,重點致力于發展本土客戶,挖掘本地人才。
本世紀初,由于全球化工行業競爭加劇以及上游石油天然氣價格飛漲,陶氏輝煌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基礎化學品業務受到極大沖擊,傳統的歐美市場也開始萎縮。為解決原材料瓶頸,陶氏大規模向中東、亞洲等原材料廉價地區轉移基礎化學業務,而中國成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戰略區域。
2004年,陶氏在上海設立大中華區總部。事實也證明,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對于提振陶氏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2005年,該公司在大中華區共計實現銷售收入22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5%,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陶氏全球第三大市場。
利偉誠一直重視新興市場,在他的推動下,2005年、2006年陶氏在中國落子如飛,先后新建、收購了多個與石化業務相關的企業,目標就是要完善在華產業鏈,整體提升其在中國化工品市場的份額。“陶氏的中國戰略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麥鍵銘告訴《商務周刊》,在新的階段,陶氏開始致力于發展在中國的本地研發創新能力,投資建立創新研發中心,力求利用本土資源和本地人才實現真正的本地化運營。
2005年8月,陶氏開始投資建設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陶氏中心。“投資該中心的主要目標,是希望中國成為陶氏未來發明創新的誕生地。”麥鍵銘說,“目前,陶氏正在中國建設全方位的能力。”
從整體看,陶氏已經為在中國的后一個30年設定了清晰的目標。早在2005年,利偉誠就宣稱,到2030年,中國將超過德國和美國成為陶氏全球的最大市場。
轉型“棋局”里的中國“棋子”
2003年,利偉誠就任陶氏全球CEO時,公司的全球董事會召開的地點就放在了中國。
“我就是希望我們董事會成員能夠到中國看看,走訪上海、北京、西安等幾個中國的大城市。這里的市場增長十分迅速,注定會成為我們新的利潤增長點。”利偉誠當時解釋到。
對利偉誠來說,中國市場的意義遠不止市場增長這么簡單。上任伊始,對全球化工市場有著深刻理解的利偉誠就開始了陶氏的戰略大轉型,他清楚意識到,遠在東方的高速增長的中國,除了可以為陶氏提供越來越大的市場空間外,還可以在其轉型戰略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過去10多年,包括陶氏在內的全球幾大化工巨頭都面臨基礎化學品業務利潤下滑的趨勢。利偉誠執掌陶氏后,加快了在能源與原材料成本相對低廉的新興市場建立合資企業或者轉移基礎化學品業務的步伐,以保證優質資源更多投向功能化學品業務和應用市場。2004年,陶氏就宣布,如果中國經濟環境理想,將準備在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陶氏很快就履行了諾言,2006年,陶氏宣布對大中華區追加4億美元投資,用于建設新的生產和研發設施,其中包括在張家港生產基地建設新工廠,以及在上海化學工業園區世界規模的甘油制環氧氯丙烷和液態環氧樹脂工廠。
為尋求更低廉穩定的原材料供應,2007年5月,陶氏與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簽訂合作協議,陶氏將投資50億美元在陜西榆林建設世界級的煤化工基地,該項目將使用“清潔煤”技術,將煤炭先轉化成甲醇,用以生產乙烯及丙烯。乙烯和丙烯是生產多種塑料及化工產品的基礎原材料。目前,進行了兩年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已經收尾,可望不久上報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對于這一陶氏在中國的重大投資項目,陶氏顯然希望傾全力推進其成功。
而剛剛投入運行的上海陶氏中心更是利偉誠陶氏轉型“棋局”中一粒重要的“棋子”。他稱,隨著陶氏成功完成對羅門哈斯的收購,陶氏將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公司的轉型,進一步加強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而“上海陶氏中心的成立正是該轉型戰略的切實體現”。
在上海陶氏中心采訪時,記者了解到,該中心在功能設置上就保證了其必須有利于推動陶氏從傳統化學品業務向功能化學品業務的轉型,有利于推動從傳統的產品導向向市場導向轉型。為此,該中心的實驗室集中于下一代的技術創新領域,明確面向電器、汽車、建筑、涂料、彈性體、電子設備、復合材料、個人護理以及其他特種化學品等市場。
市場導向的突出特點是客戶關系緊密以及與客戶的協同合作,為此,陶氏專門在該中心建立了一個客戶創新中心(CIC),力圖打造一種與客戶“共享試驗資源”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客戶智慧以及客戶對終端市場的了解,為客戶提供“定制服務”。
記者看到,陶氏將各種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實物原型,讓來到這里的客戶可以看到、摸到、聽到、聞到甚至品嘗到,陶氏將此稱為“客戶感官體驗”,客戶可以根據感官體驗直接提出他們對于產品改進的建議。
“在客戶創新中心,陶氏的研發人員、市場人員將與客戶密切合作,將市場機會和新穎構想轉化為支撐贏利的解決方案。”麥鍵銘說,“客戶從創新萌芽開始,就可以在這里與陶氏一起進行頭腦風暴和創意碰撞,并直到技術成型和商品化過程。”
他透露,目前上海陶氏中心正在進行200多個貼近市場的技術研發項目,“我們希望借助上海中心,全面提升陶氏在中國的本土能力,在未來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提供源自中國的智力支持和服務支持”。
下一個百年以變革開端
——專訪陶氏化學亞太、中東及非洲地區全球高級副總裁麥健銘
《商務周刊》:幾年前陶氏就開始了大范圍的公司轉型,從業務、組織架構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這些變革目前的進展如何,與以前公司模式相比陶氏發生了哪些深刻變化?
麥健銘:很多人問我,像陶氏這樣有100多年歷史的企業,其真正的優勢在哪里?我想我們的最關鍵的優勢體現在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能夠隨著外部商業環境的變化隨時進行變化。很多人認為變革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對于像陶氏這樣有著非常悠久歷史的大型企業來說,其實變革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