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根留住
文化具有魅力,也有生命力。優秀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經久不衰,值得我們一以貫之,去學習、去繼承。我們現在研究文化問題,大家聽起來感到虛,實際上文化已經融入到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大家可能有疑問,現在是經濟全球化,美國經濟主導,美國打個噴嚏,世界都得感冒,它的經濟出現問題,要全世界為它買單,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是什么問題?應該說也是一種文化問題。有個問題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有一本書叫《貨幣戰爭》,看了以后會感覺到金融背后隱藏著政治斗爭,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的較量。現在美國輸出,輸出的也是文化。
大家講,現在都全球化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沒有用,要不要保留,要不要繼承。我們要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一看,不要以為傳統文化是一些老掉牙、過時的東西,它沒有過時。這些傳統文化恰恰是我們的瑰寶,是無形的資產、豐富的資源。
在談到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文化的重要性時,我們不能不提到托馬斯.弗里德曼著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關于文化的指導,托馬斯指出,全球化是文化沖突與共享。全球化資本輸出了,就沒有了,成為別人的了。一個產品再先進,只要把它賣出去,就成為別人的,而附加在產品當中的文化雖然也一同被賣,但卻可以保存下來,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連自己保存的文化都不顧了,或者都否定了,不繼承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沒有了,就真正無家可歸了。所以,托馬斯就說,全球化不僅僅是往前推,也應該往回拉,保住自己的文化特征,相當關鍵。
融入共享
這樣一個觀點,對我們企業有什么意義?意義就在于,當我們的文化與更強大的文化遭遇時,我們能將其影響力消除,把它化到最小,并把這種文化自然地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之中。講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做市場、搞競爭,實際上施工企業和建設單位、業主相比我們是處于弱勢,建設單位是處于強勢的。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就是建設單位的文化是強大的,我們的文化是弱小的,當這兩種文化相遇的時候,完全是跟著強大的跑了,我們沒有自己的任何東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怎樣才能將強大的文化融入到我們的文化當中,用我們的文化去影響建設單位,去說服建設單位,去改變建設單位,改變得越多,說服的越多,接受的越多,我們的市場就會越大,做成的事情就會越多,這就是文化的能力。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建立優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如果我們被動地服從,那么我們的企業就什么都沒有,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這樣的一個碰撞被我們所利用、所消化,這種行為既豐富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抵制了一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情,這就是文化要在沖撞中實現共享。
全球化就是文化沖撞和共享,企業也是文化沖撞和共享,通過沖撞變成大家共同認可的文化。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專門講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們現在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倡導、繼承、發揚的文化都應該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進行。
形成習慣
企業文化應該怎么抓,具體抓什么?企業文化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形成我們自己的風俗習慣,或者叫行為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的目的,我們要讓文化落地生根。文化落地生根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特點,要為職工所認可,讓文化深深植根于職工之中,這樣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這就是要培養“草根文化”。“草根文化”很樸實,很樸素,也很好理解。草很普遍,草的生命力很強,能夠抵御嚴寒、酷暑。我們老家有一種菜,叫馬齒莧,也叫“死不了”,生命力很強,采下來扔在一邊看它快干了一見水就活。西北戈壁灘上有種草,叫駱駝刺,一堆一堆的,西北的雨量很小,一年也下不了幾次雨,但它在沙漠里能夠生存。這就是草的生命力。我們要建設的“草根文化”,就是要建設一種這樣的文化。不光我們企業在順境當中、發展好的時候起作用,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這種文化更能堅定我們的信心,更能起到“摟后腰”的作用,能讓我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