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赫然 本刊記者/ 孫冉
像榮毅仁和王光英,是比較特殊的,在那個時代做一面旗幟。
而做了不同選擇的其他商業家族,則各自留下了不同軌跡。
董氏家族之沉浮
與榮毅仁的決定不同,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父親董浩云在1949年攜家眷離開上海,舉家遷往香港。這在當時,是很多有資產者的共同選擇。
早在此前八年,董浩云便在香港開始鋪展他的產業,重組并注冊了中國航運信托公司。命途多舛的企業后雖然在戰亂中經歷了日本的沒收、美國的扣壓,董浩云還是抓住香港經濟上行的大勢,在60年代已經奠定了自己“世界級船王”的地位。
隨后,董氏家族產業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1973年在香港掛牌上市,整個70年代發展如日中天。
好景不長,1982年,世界航運業陷入低潮,董家產業陷入財務困境,欠下的債務高達230多億港幣。當時有人曾經說:董建華所欠的款項,與奧地利一國的國債一樣多。
同年4月15日,董浩云心臟病突發去世。董氏家族產業走到生死存亡的關健時刻。
眼看父親幾十年心血創下的海上王國行將要在自己手中毀于一旦,彼時的董建華四處奔走求救,動用了父親在日本、臺灣政界、商界建立的良好關系,卻一直無果。不僅臺灣銀行拒絕了他的貸款,日本方面也拒絕推延交貨時間,這對于資金短缺、船舶過剩的董家企業無異于雪上加霜。
就在此時,匯豐銀行伸出了援手,向董建華提供了1億美元的備用信貸。一家大陸銀行為其分擔了5000萬美元,這家銀行就是中國銀行。
這是董家自1949年離開大陸后,第一次和中國政府建立聯系,從此,董氏集團的興盛和大陸再也分不開了。
1986年3月14日,董建華獲得了著名香港富豪霍英東的1.2億美元注資。這次注資至關重要,兩個月后董建華宣布公司重組計劃,并隨后乘風破浪,于1990年償清了所有債務,開始贏利。
霍英東是著名的“紅色資本家”之一,由于他與中國大陸的特殊關系,這一次注資引起了各界的極大關注。關于這次神秘注資,傳說很多,最盛行的一種說法認為所注資金并非霍氏所有,而是來自大陸方面。
《霍英東全傳》的作者冷夏曾經六七次反復問他,他才勉強談到“其實情況是中方注資”,“我們只是中間人,不是主動的⋯⋯”
至于背后的原因,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從此之后,董氏集團開始擴展大陸業務,并最終于1989年完成宇宙號的上海首航,闊別40年后重回內地。
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和市長朱基都到場祝賀,江、董二人交談愉快,這是董第一次與大陸高層領導人“親密接觸”,這或許為董之后當選特首埋下了伏筆。
1992年,“東方海外”在上海開設了它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辦事處。隨后,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額迅速上升,截至1995年6月底,“東方海外”在中國大陸的總投資達到5.33億美元。
在和中國大陸進行多方位的經濟合作同時,董建華也開始了其政治生涯。
“火柴大王”劉鴻生
舊中國著名的“實業大王”劉鴻生的產業也隨著近代中國變動的政局而飄搖不定。
他曾說:“中國之所以受氣,是因為沒有工業,沒有科學,因此就想利用口袋中的現鈔做點事”。于是他相繼開創了一系列的民族企業。
20世紀20年代初,劉鴻生以自己的經濟實力,開始經營火柴、水泥、紡織、碼頭等與民生攸關的實業,業績顯著。
1934年,他兼并了長江沿岸7家中小火柴廠,成立了大中華火柴公司。不久,“大中華”的資本激增至365萬元,年產火柴15萬箱,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火柴公司,劉鴻生也被人們冠以“中國火柴大王”稱號。并以此開始了“劉氏托拉斯”的夢想。
“劉氏托拉斯”也和同時代的民族企業一樣,在政治的變動中風雨飄搖。
20世紀30年代,劉因同意出任人人視為畏途的招商局輪船公司總經理,得罪了一批官商。與此同時,他自己的“劉鴻記賬房”也陷入欠債危機,當劉向曾經許諾的宋子文求助時,卻只得到了宋的嘲笑。
抗戰開始后,住在上海租界的劉鴻生不僅擔當起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副會長,動員子女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愛國后援工作,在受到蔣介石家庭宴請后,更是擔當起了向“大后方”提供物資援助的重任。
劉鴻生積極部署在港、渝、川東創辦火柴廠、毛紡織廠、火柴原料廠,冒著虎口奪食的危險,派四子劉念智將浦東章華毛紡織廠的機器費勁千辛萬苦從上海運出,輾轉緬甸仰光運抵陪都重慶。
然而在隨后籌款開工時,劉鴻生卻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困難,導致他大呼上當:“我這個昔日上海的大老板,如今倒成了他們的小伙計啦!”
1949年4月,他遠走香港,后來在周恩來的感召下,毅然返回大陸。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劉鴻生拿出其價值兩千多萬元的劉氏企業申請公私合營。
同年10月1日,劉鴻生平靜地離開人世。他告誡后人:“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幾萬元,拿多了對你們沒有好處。其余的全部捐獻給國家,這是我對中國共產黨一點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后的囑咐。”
劉鴻生死得早,沒遇到后來的運動,可稱他的幸運。與他同期的商人盧作孚,在“三反”期間,就被他的養子揭發為在公私合營期間,收買公方代表。而所謂“收買”,不過是吃了一頓飯。
在“三反”運動中,這個被毛澤東稱為中國民族工業“四個不能忘”之一的人最終自殺,當時新華社內參報道時,在盧的自殺消息上,加了“畏罪”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