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化步伐不停
中信證券的行業龍頭地位,并沒有讓王東明滿足,帶領中信證券成為國內領頭羊后,王東明將目光投到了全球。他曾表示,目前最大的壓力是盡快實現國際化,否則中信永遠不能在國際資本市場排上號。
縮小與國際大投行的差距,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化項目的運作,被視為國際化的第一步。在中信集團內部,2002年已成立中信資本,開展香港乃至國際投資銀行業務,但業務開展緩慢。2004年,中信提出成立中信證券(香港)公司的計劃,但是進展也并不順。
國際化戰略首先遭遇的就是政策障礙。在不斷的努力和游說下,監管層最終放行。2005年下半年,中
信證券(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通過增資,中信證券以累計3億港元收購上述中信資本旗下3家子公司,同時向中信資本市場控股有限公司發行7750萬股,占發行后股本的20%。
中信在香港的業務開始展開。中國銀行在香港發行H股項目中,中信證券(香港)公司就擔任副主承銷商。根據中信的計劃,近期中信證券香港公司主要集中于H股以及A+H的發行,對于一些國際化發行的客戶也將配合國際投行提供全球性服務,同時獲取國際化發行的經驗。這被認為是效仿中金和中銀國際的發展模式。
有業內人士表示,現階段,中信證券除應該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優秀的華爾街人才外,把設于香港的中信證券國際運營好,是最好的選擇。2008年6月初,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已完成對中信證券國際的全資收購和部分增資。
目前,中信國際擁有雇員約250人,旗下擁有中信證券融資(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和中信證券期貨(香港)有限公司3家全資子公司。2006年,中信證券國際承擔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H股發行的副主承銷商。2007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國際擔任中信銀行H股發行的聯席保薦人兼聯席牽頭經辦人。2008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國際擔任中國鐵建H股發行的聯席保薦人兼聯席牽頭經辦人,進一步積累了海外大項目的經驗。
2007年,次貸危機使得歐美金融機構市值普遍嚴重縮水,中信證券正看好了這個機會,意圖繼續運用反周期策略,并把握人民幣升值的大好時機,加大海外業務拓展的力度。
2007年10月下旬,中信證券與貝爾斯登的交易逐漸浮出水面。但到了2008年3月,貝爾斯登遭遇擠兌風波,在美國監管當局安排下,被摩根大通全面收購。
事實上,正是一系列復雜的審批流程,客觀上避免了中信證券身陷貝爾斯登“陷阱”。中信證券可以說非常幸運。但相比于過去1個月才頻頻出手華爾街的日本金融機構,對于金融形勢和風險的判斷上,中信證券還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8月9日,中信證券公布的2008年半年報如此寫道:
“受總體政策環境和國際市場動蕩等因素限制,國際市場開拓難度較大。公司目前的國際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
即使遭遇挫折,國際化依然是中信未來劍指的方向。也是在上述半年報中披露,公司下一步要盡快做大做強中信證券國際,充分利用這一海外業務平臺,將公司主要業務延伸到海外,力爭在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衍生產品、并購等業務方面有新突破。
有眾多企業栽在國際化上。經過貝爾斯登后,中信證券國際化會更加謹慎和穩健,相信在適當時機,王東明依舊不會放棄這個做大中信證券的未完成的一步,即便風險處處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