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周期收購
回顧2001年,證券市場步入長達5年多的漫漫“熊”途,靠天吃飯的證券行業苦不堪言,而此時的王東明則開始了“蓄謀已久”的反周期收購。
所謂的反周期收購,是指在市場低迷的時候吸納股權,在市場高企的時候擴張股權。在股市轉牛、公司股價和市值都連創新高時,中信證券又開始連續融資。
之后一段時間內,中信證券開始了令業界咋舌的收購行動。2004年底,中信證券控股萬通證券;2004年9月,中信證券收購廣發證券失利,但王東明步步為營的收購行動并沒有終止。
2005年8月,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出資16.2億元持有新公司60%的股權;2006年,中信證券通過收購金通證券而形成的全資子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正式成立。
王東明借助一系列的收購行動,使中信證券一舉確立了其行業龍頭地位,營業部數量從當初的45家增加到165家,總資產從2003年底的118.1億元增加到2007年底的1897億元。
其間,中信證券也不忘在市場高企時擴張股權。2006年,公司成功完成定向增發5億股A股,籌資46.40億元,凈資產突破100億元,成為國內資本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2007年8月,又二次增發3.34億股,募集資金總量約為250億元,增發價格為每股74.91元,在當時創下了增發價及融資額兩項紀錄。
2007年9月12日,中信證券的反周期收購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峰,經過四輪收購最終實現了對華夏基金100%的控股。華夏基金在合并前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1800億元,管理著16只證券投資基金、1只亞洲債券基金及多個全國社保基金委托組合和企業年金委托組合,并獲得國內首批QDII業務資格,合并后的新華夏基金由王東明擔任董事長,掌控資產規模超2000億新華夏基金。
正是通過對反周期理論的反復運用,采取“低買”和“高賣”的策略,中信證券的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07年末,中信證券的總資產為1896.54億元,公司凈資產達到540.23億元,中信證券自2003年上市以來,市值成倍增長,由2003年末的193.81億元增長到2007年末的2959.51億元,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券商和全球第四大券商。作為反收購大師,王東明在次貸危機中看到商機,伺機將反周期收購如法炮制在海外金融機構上,加大海外業務的拓展力度。但事實情況卻一波三折,在國際化方面,中信證券發展的并非一帆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