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走近馬斯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7:20 《管理學家》
李紅利 聞華 1908年4月1日,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出生在美國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童年的馬斯洛是孤獨、寂寞的。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去街區的圖書館閱覽書籍。當時的社會,反猶太情緒非常濃烈,馬斯洛經常遭到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欺凌,父母感情的不和,又使整個家庭氣氛變得緊張,這時圖書館就成了他的避難所。他幾乎沉溺于書籍的海洋之中,醉心于閱讀的良好習慣從此養成,并且堅持了一生。這種環境下的馬斯洛,與父母的關系比較疏遠,他的父親忙于生計而無暇顧及他,母親則總沖著他大嚷大叫。如果說他對父親是一種“淡漠”,那么對母親就是“憎恨”,直到他母親去世,馬斯洛也沒有參加葬禮。很難想象這樣一個沒有快樂童年的人,最終卻在研究健康人格上成就卓越。用馬斯洛自己的話說,“我常常感到驚異,我的理想主義傾向,我對倫理的關注,我對人道主義、善良、愛、友誼和所有其他美好事物的強調是從哪里來的?我確知它們并不是母愛的直接結果。但是,我的生活哲學,創立理論的整個取向,以及所有的研究,卻都可以從憎惡和反感她所喜歡的每件事情中找到根源。”(霍夫曼:《馬斯洛傳:人的權利的沉思》,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后文未注明出處的引文,均出自該書) 歌德曾經說過:“一個人在年輕時積累了許多銀幣和銅幣,年歲愈大,這些錢幣的價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輕時的財產在面前塊塊都變成了純金。”而馬斯洛早在童年就已經開始了知識積累。他在讀男子高中時不但保持了閱讀的習慣,而且開始思考,并向往著為一種美好的信念而奮斗。這一對未來美好的設想最終在他后來形成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得到了實現。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馬斯洛遇到了將要與他攜手一生的人,他的表妹—貝莎·古德曼。 在馬斯洛的學習生涯中,他的學習成績從來不是最優秀的,但知識面卻非常廣泛。他沒有將自己局限在某一狹窄的范圍內,而是吸收一切有益的東西。1927年9月,他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學習,在這里除了主修法律外,他還涉獵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當知識積累和思考達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思想就會逐步形成。這時,威廉·薩姆納(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的《社會風俗》一書給予他重要影響,他決定要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識創造一個更完美的世界。在紐約市立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就讀時,馬斯洛先是對哲學產生了興趣,后來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宗師華生的影響下,確定了為之奮斗一生的職業—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能夠更實際地解決人類問題。隨后他轉學到威斯康辛大學,為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家而努力。 馬斯洛在心理學方面研究的起點是同猿猴打交道,如果研究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那么與白鼠等其他動物相比,猿猴無疑與人更接近。為此,馬斯洛對猿猴情有獨鐘,在數月觀察猿猴的基礎上,他探索猿猴群體中的延時反映、試錯行為、社會行為、性行為及支配行為等內容并發表了論文。他認為,靈長目動物的性行為與他們的支配行為是強烈相關的,這種情況還可以推論到人類。 然而研究成果獲得的喜悅,卻并不能替代生活中的窘境。當時美國正處于大蕭條的深淵,再加上猶太籍的背景,使剛剛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馬斯洛面臨著失業的危機,面對這種困境,馬斯洛的一些導師勸他改掉“亞伯”那個猶太味的名字,對此他斷然拒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馬斯洛被迫重新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學習,以期獲得雙學位。但他倔強的性格使他很難從事這門自己不喜歡的學科,最終退學。 天無絕人之路,上帝在給馬斯洛關閉一扇門的同時,又為他開啟了一扇窗。1935年,馬斯洛時來運轉,他的博士論文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博士的認可。桑代克提供了一份優厚的博士后獎學金,請馬斯洛協助他進行“人性和社會秩序”的研究。問題是馬斯洛我行我素的毛病發作了,他對桑代克的項目毫無興趣。到哥倫比亞大學僅僅幾個星期,馬斯洛就給他的恩人桑代克提交了一份直言不諱的備忘錄,批評導師的課題沒有意義。按他自己后來的說法,這份備忘錄是“煩躁而自負”的。更嚴重的是,還沒有經過桑代克的同意,馬斯洛就一頭扎進了“人類性行為和支配行為”的研究。這一研究,恰恰是他研究猿猴行為的繼續。他自陳說:“我認為對性的研究是了解人類的捷徑。如果我能發現一種方法,哪怕只能百分之一的改善性生活,我就能改善整個人種。”在30年代,性研究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領域。馬斯洛沒有得到任何許可,就進行性問題的訪談,而且約請的全是女性。這一下捅了馬蜂窩。馬斯洛自己回憶道:“由于事先沒有告知桑代克,我已經開始在他的辦公室約見女性做訪談,結果鬧得滿城風雨。”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做法不會有好結果。然而,桑代克對待馬斯洛的方法,可以給我們每個人上一堂課。 桑代克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在美國心理學界坐上了頭把交椅。按理,在失業的威脅下,有這樣一個機會,誰還會敢于表現出對老板意圖的背離!而貌似羞澀的馬斯洛,卻公然把老板的項目置之不顧,另搞一套!而且所搞的,恰恰是被當時主流學界所不齒的“性研究”。沒有這種勇氣的人,恐怕是難以成為大師的。如果我們中的某個人,能夠得到這樣的名人青睞,恐怕巴結還來不及。至少筆者自己就沒有這種勇氣。換一個通常的老板,即使不那么出名,遇上這樣的手下,就算不勃然大怒,客客氣氣請他卷鋪蓋走路也十分正常,況且馬斯洛等于給桑代克惹了麻煩。但桑代克的大師風范,正是顯示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雖然他并不喜歡馬斯洛從事這項研究,卻表現出一種長者風范和大家氣魄。他告訴馬斯洛,對他的智商測驗是195分。然后,他坦率地對馬斯洛說:“我勸你別再研究性行為了,但是,你有你的判斷。如果我也不相信你的智商,還有誰能相信?所以,我想還是應該由你來獨立思考。這樣,對你,對我,對這個世界,都將是最合適的。”而且,桑代克還向馬斯洛表示,如果他找不到合適的永久性職位,他愿意資助他一輩子。之后,桑代克把他的辦公室和書桌都交給馬斯洛。從此開始,馬斯洛的天賦終于找到了合適噴發的火山口。 1937年,馬斯洛在紐約市立布魯克林大學獲得了一個助教職位,在這段任教時間里,生活和研究都是非常快樂的,他的風趣、熱情和對學生的鼓勵,為他贏得了高度贊譽,他還善于革新教學方式,邀請學生來家里討論心理學問題。在布魯克林總是會有不少學生向他尋求心理咨詢,他也總能應付自如。這些非正式的治療工作對馬斯洛的理論體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在于使他更加堅定地認為我們有某些內在的需求值得發掘。 馬斯洛從威斯康辛回到紐約的這段時間,對他影響深遠,當時由于德國希特勒上臺后的排猶和獨裁,大批學者從中歐移民到美國,云集紐約。在這里,馬斯洛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他敞開門戶,向每個人學習。多個學科、不同學派的撞擊,令人眼花繚亂的學術見解交鋒,為馬斯洛日后心理學觀點的形成起到了積淀作用。 1938年是關鍵的一年,馬斯洛的心理學新觀點在這一年產生。這主要源于兩方面的推動。一方面是對黑腳印第安人的考察,另一方面則是馬斯洛第一個孩子安的出生。這年夏天,在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的鼓勵下,馬斯洛前往黑腳印第安人的保留地進行實地考察,通過這次考察,他不但擺脫了種族偏見,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印第安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合作、和睦、同甘共苦的精神。他發現黑腳印第安人具備的人格特征在他所在的白人社會是同樣存在的,他開始思索人性中“基本的”人格結構是什么。動機理論的萌芽由此形成。而家庭中女兒安(Ann)的誕生,給他提供了一個具體觀察人類動機的范例。這個剛剛出生的小家伙從小就能強烈地表達她的需求。通過對安的觀察,馬斯洛開始懷疑行為主義的觀點,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環境塑造的產物,通過進行一定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就可以培養出想象中的人物。而新生兒與生俱來的一些需求是行為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常見的問題用當時的經典理論解釋不通,馬斯洛決定要探索出一種新的方法。 在美國放棄了孤立主義參加二戰后,馬斯洛也決定放棄性行為研究而轉向全球性問題研究,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和平做出貢獻,開始集中精力進行人類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研究。在長期積累和思考下,他在35歲時發表了他事業中最有影響的一篇論文《人類動機理論》,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實現”概念。這些理論的提出奠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在他看來,從弗洛伊德開始的心理學研究,總是盯著人類的病態不放,而忽視了人類的健康常態。所以,他立志要把心理學發展方向扳回到健康人性的研究方面。 但是,當馬斯洛開始背離當時的心理學“主旋律”時,不被他人理解的苦惱也隨之而來。在研究越來越深入的同時,馬斯洛的心靈越來越孤單。他的思想不能被那些強調實驗主義的同事們所認同,更缺乏能理解自己的知己。彷徨,孤寂,使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到1946年,年僅38歲的馬斯洛,得了一種誰也說不清的怪病,體力高度衰竭。最后,不得不離職休養,到他兄弟開的馬斯洛制桶公司當一個報酬豐厚的掛名經理,實際上是在加州一個風景優美、寧靜閑散的小山村療養。西海岸的宜人環境,不僅使他逐步恢復了健康,而且使他接觸到了工商界的實際運作(雖然是掛名公司經理,但也實際從事了相應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在伯克利同眾多學界精英的午餐會討論中發展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1951年,馬斯洛被邀請擔任新成立的、幾乎還是一片荒蕪的布蘭代斯大學心理學系的系主任。馬斯洛在早已厭倦授課任務,懷揣對未來自由發展心理學的向往,來到了布蘭代斯。這所用猶太人大法官、著名律師布蘭代斯(就是那位鼓吹泰羅制并首倡科學管理這一名稱的律師。編輯注:本刊2006年第8期對布蘭代斯有詳細介紹)命名的學校,以創新和學術自由為己任。馬斯洛為之心動,到這里承擔起了創建心理學科的使命。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他對學術研究更有濃厚的興趣,1954年他的《動機與人格》完成,這本書使馬斯洛在全國出了名,被公認為是50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動機與人格》之后,馬斯洛把目光轉向了另一個心理學概念——“高峰體驗”,這也是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研究之一。馬斯洛畢生都是個無神論者,但他依然不會放棄任何對研究有益的內容,包括對宗教體驗,為此他閱讀了大量東方宗教思想的背景材料,他認為高峰體驗人人皆有。馬斯洛的高峰體驗被一些同事肯定的同時,另一些人則認為他已經超出科學的范圍,進入了不能證明的宗教領域。 馬斯洛進入布蘭代斯時的面談,有一個饒有意味的小插曲:面試馬斯洛的布蘭代斯歷史學教授曼紐爾,故意編造了幾個心理學家的名字,問馬斯洛是否知道這些人的研究成果。如果馬斯洛回答知道并侃侃而談,那么,不管他名氣多大,布蘭代斯也不會要他。而馬斯洛坦然回答說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些人。從此,馬斯洛同給他挖坑的曼紐爾成了好友。這或許對我們現在的招聘面試能有所啟示。 這一時期,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在管理中得到了驗證,企業界已經意識到對人的激勵應該從金錢轉移到關心員工自身上。以后幾年,馬斯洛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理論,隨著《存在心理學探索》的暢銷,“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高峰體驗”(peak-experience)這些詞已經成為公共術語,晚年的馬斯洛,進一步提出了“超個人心理學”,這一學說著重研究宗教精神和“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成了這一學科的奠基人,這一學說刮起的浪潮,也被人們稱為繼第三思潮之后的第四思潮。 雖然馬斯洛的理論已經在管理實踐中得到認可,但由于受過實驗心理學的訓練,馬斯洛一直渴望自己的理論能夠直接進入管理活動。當安迪·凱決心將“非線性系統”作為一個大實驗室(詳見后敘)來驗證馬斯洛理論的消息傳來,讓他異常興奮。在“非線性系統”考察期間,馬斯洛寫了許多關于最新管理理論著作的讀后感,他不斷思考如何提高員工積極性的方法、集體決策和領導心理學等問題。1965年,他匯集了關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出版了《優心態管理》一書。這本書的核心是“協同作用”,通過“開明的管理”,使公司和員工的利益達到統一。馬斯洛的這本書很快便在北美、日本的企業管理和培訓界中獲得好評,他也被看作企業人性化管理運動的奠基人。 直到1967年心臟病發作,雖然感到時日無多,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對心理學和管理學理論的思考,直到1970年去世時,還留下了許多有待完成的計劃。 “對天賦、能力、潛力等問題的充分開拓和利用,能夠實現自己的愿望,對他們力所能及的事總是盡力去完成。”如果用馬斯洛描述自我實現人的特點來衡量他自己,無疑他便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一位。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