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鞍鋼是怎樣煉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5:13 《中國商業評論》雜志

  從1994年底瀕臨倒閉,到2005年全球鋼鐵企業綜合實力排名第8,鞍鋼上演了奇跡。

  一種對大公司生存的深刻理解,一種二次創業的精神,左右了鞍鋼及其鞍鋼團隊。

  文/ 秦鳴 首鋼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義無反顧的二次創業精神,往往產生于一無所有的小公司或者那些頻臨死亡的大公司。

  1994年,鞍鋼經歷了慘重的“死亡”。技術裝備落后,產品積壓、銷售困難、資金緊缺,鞍鋼被迫停了兩座高爐,沒停的高爐也放慢冶煉速度。公司靠向全體黨員們借資7000萬元買煤才勉強避免陷入停產的絕境,職工工資被拖欠兩個月,800多萬噸鋼養50多萬人。當時有人斷言,白給50個億也救不活鞍鋼。

  1994年歲末的一天,在

鞍鋼科技館召開的干部會議上,一個氣質儒雅的中年人,坐在了主席臺上。對于鞍鋼人來說,這張臉和劉玠這個名字都是陌生的。從中組部的領導宣讀了任職命令的那一刻起,鞍鋼的命運和劉玠的名字就連在了一起。

  劉玠孑然一身來到東北。此前,時任武鋼第一副總經理的他放棄了到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當院長的機會,毅然選擇了擔當這個50多萬成員的大家庭的當家人。

  在劉玠看來,鞍鋼陷入困境的癥結在于“兩老”(設備工藝老,產品質量老)、“四難”(機制轉換難,債務解除難,冗員解決難,社會負擔難)問題,這也正是國有企業亟待解決的通病。

  “等死”與“找死”

  1995年前后流行一種說法:企業不技術改造是等死,而技術改造是找死。

  對鞍鋼而言,此時面臨的正是在“等死”與“找死”間抉擇。此時的鞍鋼,代表落后工藝的平爐鋼占鋼產量的62.97%,占全國平爐鋼產量約40%,連鑄比僅為24.88%。當時鞍鋼最大的成材廠,軋機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的,產量不算小,但品種和質量都滿足不了用戶的要求,價格比國內相同軋鋼廠每噸要低300~500元,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僅占6%。這樣的裝備生產的產品,計劃經濟時不用愁,因為有國家包銷,但到了市場經濟就不行了,沒有人愿意要,銷售非常困難,庫存大量增加。

  劉玠心里很清楚:當時鞍鋼兩個鋼廠一年虧四五億元,能否迅速淘汰平爐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維,平爐改轉爐只能易地重建,這需要斥資51個億,而且10年才能收回成本。以鞍鋼當時的境況,不要說拿不出這么多錢,就連能否生存到10年以后都很難說。劉玠沒有等死,“平爐改轉爐”的技改項目成為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當時,全國正掀起一股學邯鋼的熱潮。一次,劉玠去邯鋼參觀,主人介紹的是降低成本的經驗。起初劉玠并不太在意,但走到轉爐前時,他忽然不走了,問這問那,眼睛幽幽閃亮,就像發現金礦一樣。他跟邯鋼要來了轉爐的各種技術指標,拿自己的平爐指標一項一項地做比較。就在那天夜里,劉玠人還在邯鄲,就毅然做出平爐改轉爐的決定!

  劉玠發現:邯鋼使用15噸小轉爐煉鋼,也能做到成本低、不燒重油,這對劉玠的啟發簡直難以名狀!一般來說,平爐高度18米,轉爐則要30多米,所以改轉爐,廠房就得重建。但邯鋼的小轉爐,完全可以放進鞍鋼18米的廠房去,這樣原來的廠房、鋼水包等設備就都能用得上!

  劉玠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又是鞍鋼總經理,所以,科學家與企業家的雙重身份使他比任何人都對這個超常規的改造有信心。一回到廠里,劉玠就把設計院、煉鋼廠的主管都叫來開會,研討在平爐廠房建轉爐的思路并開始大膽實施。

  平爐改轉爐在一、二煉鋼廠原地實施,原有的廠房、吊車、鐵水罐、鋼錠模及風水電等設施都得到充分利用,只有工程的PLC控制和電動傳動系統這樣的關鍵技術設備從德國西門子公司引進。氧槍、鍋爐、煙氣凈化等重要參數全部實行計算機控制,同時采用了二次除塵、濺渣補爐、脫硫扒渣、LF精煉爐等大量的新工藝。從1997年10月28日開始,鞍鋼改一座轉爐、停一座平爐,技改過程中不停產,也不減產,用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和5.2億元的投資,將原有12座平爐全部淘汰,建設成6座現代化轉爐,比異地再建節省40多億元。

  轉爐鋼每噸成本比平爐鋼節約100元,原來一個煉鋼廠虧2個億,改造后能賺1個億,全部轉爐改造完成后每年降低成本11億元。平爐的迅速淘汰成為鞍鋼改造的轉折點。

  技改之初,劉玠深感高科技人才的匱乏,而這正是企業保持長久生命力的保障。所以在技術改造的過程中,劉玠開始有意識地從工程當中去選拔、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讓知識分子“有為”、“有位”,實行科研項目效益工資制,科研骨干的工資達到鞍鋼最高等級。同時,實行“競爭上崗,末位淘汰”機制,使專業技術人員“中間抬高,兩頭出局”,即大部分位于中間階段的員工水平不斷提高,而位于前面的員工將得到特殊的嘉獎,位于末位的員工將被要求進行培訓學習。通過這種激勵機制使人才處于合理的位置。

  點評:緊扼要害,超常規地變革

  如果企業不能準確抓住自己的關鍵問題,就會走許多彎路而始終走不出困境。鞍鋼認準了困擾企業的“兩老”、“四難”問題,且把技術設備的陳舊列為首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集中全部力精力快速將陳舊裝備全部更新,抓住了為走出困境的要害。

  如果采用常規的方法,鞍鋼根本沒有可能快速地將陳舊裝備全部更新,但鞍鋼用超常規的舉措把別人不敢想的事情變為現實。在平爐改轉爐項目中,鞍鋼突破傳統思維,創造性地在平爐廠房里建轉爐,而且不停產、不減產,由此形成鞍鋼技術改造新模式,并成功地應用于以后的所有技術改造項目。

  一位善于捕捉時機、發現機會的企業家對鞍鋼的改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全國眾多鋼鐵企業到邯鋼參觀、學習時,惟有劉玠獨具慧眼,發現了平爐改轉爐的機會。偶然中寓含必然,因為鞍鋼資金極度匱乏,技術改造又迫在眉睫,劉玠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少花錢多辦事。所以,企業家之所以能夠不斷地發現外在的機會,首先源于他有一個內在的觀念,超常規的二次創業觀念。

 [1] [2] [3] [4] [下一頁]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