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洲品牌崛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0:34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是世界上品牌快速成長的最后一塊處女地!敝袊臓I銷專家李光斗如此預言。 不過,現實遠沒有如此樂觀:在世界各地,“中國制造”的標記雖然隨處可見,但中國的品牌卻寥若晨星。 北京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在2006年生產的商品平均價值,只有全球平均商品價值的1/6。 中國的商品,到底缺了什么? ——尋找失去的中國商業價值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林深 今年3月底,中國飲料市場一場突如其來的“娃哈哈”品牌爭奪戰,無意間拉開了人們對品牌的新一輪爭論和關注。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獲悉,目前,國際巨頭達能集團已經啟動法律程序,欲向合作方娃哈哈集團討回唯一合法使用“娃哈哈”品牌的公道,而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后也堅決將“娃哈哈”榮譽維持到底。 已經有人對“娃哈哈”商標開出了不低于10億元的無形資產估值。分析人士認為,姑且不論孰對孰錯,對于國內知名品牌的爭奪近年來可謂屢見不鮮,“寶馬”、“第一樓”、“五合國際”等各行各業內知名品牌不斷遭遇侵權訴訟挑戰,對品牌背后的價值爭奪心態昭然若揭。 然而,時至今日,品牌在中國的發展和認知仍然存在較大落差,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在2006年生產的商品平均價值,只有全球平均商品價值的六分之一,用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的話來說,“這就代表中國每生產一件商品,從價值上看是買一送五! 中國商品的附加值流失,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商品所涵蓋的品牌價值。 中國商品緣何“買一送五” 長期研究中國經濟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向記者列舉了部分數據:去年中國的GDP總量約為2.6萬億美元,這一價值相當于全球總量45.8萬億美元的5.6%,這是價值上的數據;而中國去年究竟生產了多少數量的產品呢? 曹和平介紹,中國去年生產了全球51%的水泥,33%的鋼材,合計約占全球42%的建筑業材料份額;生產了全球38%的服裝,其中紡織品份額為35%左右;鼠標等電腦配件僅蘇州一地,產量就占全球63%份額;鞋襪、打火機等輕工產品,在浙江早已是全球產量之冠;家電等電子產品保守估計在35%以上,為全球之首…… 在如此大的產品生產份額中,中國企業又獲得了多少價值呢?曹和平認為,以5.6%份額除以最保守的35%占比,得出中國商品價值僅為全球平均價值的六分之一。究其原因,曹和平坦言,“當前,全球產業化的制造業基地正在向中國加速轉移,而在國內,大部分企業還處在樂于‘簡單加工產品’的階段,缺乏創新,這正是中國商業價值處于低位的原因。 “電視機中的牡丹、白菊、西湖,汽車中的切諾基,酒類中的孔府、酒鬼等這些稍微老一點的自主品牌都不見了,而新興的品牌還有待市場和時間的考驗!辈芎推秸J為,“在經濟發展最好的上海,一個自主品牌都沒有,突出地顯示了中國品牌發展的現實狀況。 零品牌價值案例 據北京大學聯泰供應鏈研發中心(下稱聯泰研發中心)在2006年的研究顯示,2003年,中國東莞市和其他幾個南方市、縣使用貼牌方式(OEM)生產了三大主要男用品牌襯衫40%的世界市場份額。一件襯衫的出口價格是50多元人民幣,約合7-8美元。 但這些品牌襯衫,在美國的零售價格是每件70—120美元。中國企業生產了該件產品100%的物質形態,在最終價值的實現上卻不到9%。換句話說,占據了40%的世界市場份額,在價值實現上不到世界份額的3.6%。 2005年,聯泰研發中心在蘇州調查時,獲知某個廠家生產了全世界63%的鼠標,一個鼠標的出口價格在25到30元人民幣,在美國的銷售價格是28美元左右。差距幾乎和服裝業產品無幾。 中國產品在歐洲的情況也不樂觀。據《環球時報》報道,一雙標有“中國制造”、售價為299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1元人民幣)的女式皮鞋,鞋店老板、皮鞋進口商支付給中國生產商的價格只有70克朗左右。而中國生產商稱,這種鞋每雙的利潤只有5、6元人民幣 。 尋找中國“定價”能力 伴隨改革開放多年來制造業的長足發展,服務業的滯后,形成第一、第二產業偏重,第三產業偏輕的布局,在品牌意識上的缺位正在減弱中國商品的“定價”能力。 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認為,品牌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對于大量中國企業在未來的研發建設,國家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甚至資金支持,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商業品牌價值追趕上發達國家。 國家發改委綜合改革司司長孔涇源也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大力發展中國企業、商品的品牌適逢其時。事實上,品牌是生產出來的物質在技術形態上的融解,是生產企業的一種名片,其本質背后是一種對誠信體制的追求。 已經舉辦了首屆亞洲品牌500強的亞洲品牌盛典組委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王建功,正在緊張地忙碌著第二屆亞洲品牌500強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比首屆更有規模,組委會組成了專業陣容最為龐大的有公信力的專家測評體系。 王建功認為,歷史上,亞洲并不缺世界性品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最低的死海,這都是自然的品牌;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和古巴比倫,這是文化的品牌;創造了世界三大宗教,那是精神的品牌;萬里長城、故宮和泰姬陵,那是建筑奇跡的品牌…… “然而,21世紀是世界經濟的世紀,是亞洲經濟的世紀,需要的是商品品牌。目前,亞洲經濟的發展速度,令全世界為之矚目,雖然積累了一些財富,然而,亞洲人心里最清楚,這些財富大多是我們辛勤‘打工’得來的。亞洲人不缺少勤勞、智慧的品質,亞洲最缺少支撐經濟發展的商品品牌! 據了解,去年亞洲品牌500強中,前十位幾乎全部是日本、韓國耳熟能詳的品牌,如豐田、松下、三星等,入圍前十名的唯一中國品牌是“海爾”。 王建功認為,“中國商品品牌的落后,歸根到底是思想意識的不先進。亞洲有很多企業管理者還缺少品牌意識,所以才有盲目生產、重復建設、急功近利、知識侵權,甚至假冒偽劣。所以,亞洲的企業在全世界的企業中是屬于成長比較慢的一類。這都是企業管理者缺乏品牌意識的表現! 當前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所謂的“世界車間”。 中國作為“世界加工中心”,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但是中國的企業和居民從中得到了什么樣的好處?貿易上的“高進低出”的現狀,意味著中國的這個加工中心是賠本的,是“窮國補貼富國”。一個主要原因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商品的定價權。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國際市場定價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決定了國際經貿關系的分配格局。也就是說,定價權的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而實現定價的一個途徑就是品牌的快速建設發展。 “企業、商品的品牌建設,不僅僅是對品牌的創立、維護,而更多需要的是在企業運營的全過程中,營銷體系、物流體系、售后體系以及金融保證等體制上的配套完善。”曹和平表示。 LG、三星、現代……越來越多的韓國品牌正在躋身世界品牌之列。 韓國經驗: 大力扶持品牌企業 20年前,中國和韓國的信息產業發展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20年后的今天,韓國信息產業在某些領域已大大領先于中國。韓國政府促進IT產業發展的實踐,尤其是大力輔助品牌企業的發展,值得中國借鑒。 韓國IT產業形成了以幾家大公司為龍頭的完整的“技術創新鏈條”和“產業鏈條”,部分電子信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處于領先地位,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韓國電子信息產品產值從1990年的127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212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2%。 在韓國IT產業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成長起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也正是這些大企業的成長,有力地支撐了韓國IT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國際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韓國IT產業得以飛速發展,是政府多年培育和發展IT大公司的結果。1997年韓國遭遇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制造業等傳統行業處于低迷狀態。為了加快經濟的復蘇,提高產業的競爭能力,韓國政府加大了對IT產業的推動和投入。政府在法律政策、投資補貼、稅收貸款、市場引導等方面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韓國IT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經驗證明,相比于傳統意義上的產業政策手段,以推進信息化建設為產業的發展提供市場空間,能盡可能地避免對產業和企業運作的直接干預,通過創造最終需求來培育產業的發展能力,從而激發產業和企業自身的快速、持續成長,對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果更為顯著。 為適應向信息社會邁進的形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開始推進電信服務市場私有化改革,持續推動IT產業的市場競爭和私人投資;1990、1994和1995年在電信市場引入競爭導致IT產業結構性變革;1998年開始實施管理電信產業的一系列法律生效,并于1999年和2000年兩次修改,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刺激了電信服務市場的競爭,促使電信服務提供商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幅增長。 韓國政府對IT企業進行了大量包括資金、政策在內的市場扶持,這種扶持持續多年,直到其本土企業已經可以和國外競爭對手完全抗衡的時候,韓國才向國外企業完全開放市場。但韓國這種扶持不是簡單的封鎖,它仍然向國外開放部分市場,只要這種開放對韓國本土企業發展有利。從韓國IT產業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一種現實主義市場經濟。 品牌4人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林深 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保民: “中國品牌走向沒落”的恐慌大可不必 品牌是一種勞動成果的體現,是一個企業或商品的商譽、商標,是再勞動基礎上形成的無形資產。以美國NIKE商標為例,憑借其品牌營銷策略,準確地把握市場判斷,產品風行全球。 其實,品牌背后更為重要的是一種誠信理念,這對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目前像海爾等國內品牌企業都將“精品售后”放在首位,例如海爾在前幾年就開始登門維修,并且自帶鞋套、不喝不拿客戶任何東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由此可以看到,品牌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通過整個企業的系統化管理,包括對細節的管理。 中國也有自己的百年老字號企業,例如北京一些很有名的小吃商號等,但以現代的眼光看,這還談不上品牌,因為現代企業需要良好的企業組織制度,從而用制度保證企業成為知名企業。老字號更多的是對一些特定群體而言,而知名品牌是在公開的范圍內具有很高的認可度;老字號是傳統的,而知名品牌需要與時俱進。 如今,中國的企業在很多領域中生產的商品無疑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過剩的階段,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企業走出去,然而在品牌方面的意識欠缺,一方面使得商品的附加值無法實現;另一方面,低價格銷售策略也使得中國商品在海外屢屢碰壁 。 很多人喜歡NIKE系列的運動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穿起來感覺舒服;另一個是因為NIKE品牌的標記是一個轉折的彎鉤形狀,寓意人生往下可能只在一瞬間,但往上則需要很艱辛的路程。 這說明 NIKE 公司擁有運營品牌策略的文化和一整套對于商品附加值的開發理念,這是中國企業急需轉型的方向。 前段時間強生收購大寶,引發市場熱烈討論,有人說國有品牌都被國際收購了,事實并非如此。作為充分競爭的化妝品行業,一個品牌的持有與出售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賣與不賣是企業主的個人行為,對“中國品牌走向沒落”的恐慌擔憂大可不必。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應該不畏懼與國際品牌進行競爭,20年前海爾只是一個小工廠,在它面前,松下、索尼早就重壓在肩,而后來海爾迎來自己的發展空間,這說明品牌是需要充分競爭的。 作為政府等管理部門,未來也將大力扶持國內企業品牌建設與發展,首先是對企業品牌、商品品牌設計研發的支持,包括各種政策類扶持;其次是資金方面的支持。例如開辟二板市場,讓一些亟待發展的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資本市場的融資等。 綜合來看,中國企業品牌發展落后韓國等發達國家約30-40年,中、日、韓三國在亞洲的發展優勢不盡相同,中國迎頭趕上既需要加快建設,也需要擺正心態。 ABAS(亞洲品牌測評體系)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王亞星: ABAS還原亞洲品牌價值 進入品牌競爭時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管理活動,而品牌價值評估則是品牌管理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直接決定了企業品牌管理的質量,從而決定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水平。正因為如此,運用一定的評估技術對品牌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測度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亞洲品牌500強的評選主要從四大維度對全亞洲范圍內的強勢企業進行全面性的測評打分。四個維度包括企業在市場上的綜合表現、在未來的發展潛力、產品的質量水平、以及經營效益等財務指標。世界財富500強評價體系的財務指標只是作為整個評價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非全部。同時,世界品牌500強評價體系的三項指標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也有所體現。 在四個維度中,ABAS測評體系又包括十項細分指標:品牌年齡、國際化程度、營銷組合、品牌知名度、資產總額增長率、創新能力、售后服務、質量水平、營業收入、凈利潤。這四大維度、十項具體指標的加權使本次亞洲品牌的評選更具綜合性和客觀性。 在首屆亞洲品牌500強評選中,日本松下以ABAS綜合評分(總10000分)9989的高分位居榜首。第2至10名分別是:豐田、三星、東芝、本田、索尼、海爾、香港上海匯豐銀行、LG和尼桑。排名第7的海爾是中國大陸惟一進入前10名的企業。500強排行榜的第500名,也就是最后一名是“中國醫藥”,即“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進入門檻的最低分數是3820分。 質量是品牌在市場上的重要話語權,質量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品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久的生存下去。高質量不一定能造就成功的品牌,但成功的品牌一定需要高質量產品來支持。作為衡量品牌的量化指標,我們將企業是否通過ISO9000、ISO14000等全球性認證,以及不同行業內的權威性評比、認證作為品牌考核指標之一。 售后服務水平體現了企業對待產品和顧客的態度,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消費者品牌忠誠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對消費者之間的口碑傳播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售后服務水平的高低可以從服務網點的分布、售后服務的方式、消費者的反饋等方面來考核。 效益水平是一項定量指標,客觀的反映了企業的實力和規模。這一指標具體從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兩方面來考察。營業收入反映了企業在本行業中的規模;凈利潤則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但本指標側重在同行業企業橫向比較,以淡化行業差距。因此,效益水平也是本次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 以上各項指標滿分均為10000分,按不同權重加權求和得出綜合評分。 此次進行的品牌排名,品牌的行業主要選取與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電、房產、家居、食品、煙酒、金融等16個行業,個別行業有所延伸。 品牌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 隨著產品同質化現象的日益嚴重,企業間的競爭已逐漸由產品的質量競爭、技術競爭轉向銷售手段競爭、服務競爭和品牌競爭。 一個企業的產品要想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首先在本國市場就須叫響,贏得國內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有長期的品牌戰略。在中國,有些企業家總是秉持一種浮躁心理,希望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企業做大做強。事實上,樹立一個國際品牌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第三,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會利用國際上的市場資源、資金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等。 海爾張瑞敏:“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 海爾,作為亞洲品牌500強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中國品牌。它是從一個“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民族企業,一個屬于中國人的自主品牌,僅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即從強手如林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率先實現了中國企業進軍世界級品牌的夢想—海爾用自身的發展歷程,描述了一個中國品牌在20年間被國際市場認可的神話。 1984年,海爾公司銷售收入只有348萬元,資不抵債147萬元,海爾從幾百個人的街道小工廠開始,現在收入達到了數百億元,是1984年的萬余倍。海爾的成功見證了中國品牌的成長歷程。 “海爾在不到20多年的時間里,能夠比較健康、快速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創新精神。海爾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創新,世界名牌就是我們的目標!焙柺紫瘓绦泄購埲鹈羧缡钦f。 回顧海爾的品牌發展歷程,從1984年到1991年是其第一階段。海爾當時的主打產品是冰箱,海爾希望通過冰箱這個載體,不僅做冰箱,而是做海爾這個品牌,在這個環節中,海爾緊緊抓住質量與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個階段里,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在張瑞敏的帶領下,海爾一共砸了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在許多海爾人看來,那錘子不僅砸在冰箱上,更砸在了海爾人心里。 第二個階段從1992年到1998年,是海爾多元化戰略階段,主要走的是兼并重組的道路,海爾先后以“吃休克魚”為理論根據,兼并了18家虧損企業,這其中海爾主要投入的是企業文化。在這個階段中,海爾走的不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路子,而是要求“東方亮了再亮西方”,將一個行業做深、做透,再去做另一個行業,要體現一個企業規模的競爭力,給用戶提供一系列家電完整的解決方案。 而這之后至今的第三階段,海爾全面進入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希望將自己的競爭力、整合資源的能力擴展到全球各地,從企業的國際化轉變成為一個國際化的企業。 海爾創立國際品牌之路,總的原則是先有市場,后有工廠,先播種,再扎根方能開花結果。海爾在海外市場大多先以縫隙產品進入,在取得當地大連鎖的認可后,就可以得到很多訂單,通過訂單可以實現制作、銷售、設計三位一體,從而從單純產品輸出過渡到品牌輸出。 張瑞敏認為,品牌的建設發展離不開企業文化,海爾的基因是創新,要把創新基因植入到每一個人身上。海爾文化最外層是物質文化,再往里是制度文化,最核心的是價值觀,海爾的價值觀是創新,但如何創新,就要形成一個氛圍,使每個人具有這種文化。 兼并青島紅星電器和安徽黃山電視機廠之后,海爾是用海爾的文化和海爾的管理模式把這兩個企業盤活,進入了哈佛大學的MBA教學案例當中,這是第一家被寫入哈佛大學企業案例的中國企業。 漫畫是海爾企業文化表達的一個方式,企業文化有一些理念比較抽象,有的員工用他自己的理解畫一幅漫畫,在海爾畫了很多,有的理念幾個人來畫,畫得最好的、表達最清楚的拿出來大家共享。 發展一批跨國大企業、大集團,打造一批世界級的品牌,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是振興民族經濟的需要,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海爾的實踐證明,創造世界品牌并非遙不可及。正如海爾曾經和仍然面臨許多強勁對手一樣,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堅持開拓、不斷創新,就一定會實現創造世界名牌的目標。 中國是世界品牌的最后一塊處女地 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 李光斗 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的品牌在美國還是地攤貨的水平。1968年的東京奧運會開辟了日本的全球品牌擴張之路,日本的索尼和松下等品牌開始向全世界進攻了。1988年,三星還在給索尼打工,做OEM,做最基礎的加工生產,1998年已經闖進了世界的舞臺。在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排行榜上,韓國品牌三星(SAMSUNG)也已榜上有名。2008年奧運會,當全世界都矚目中國的時候,正是中國企業品牌建設的最佳機會。從1968年到1988年再到2008年,正好過了兩個20年,中國已經到了建設品牌的時候了。 如今,該是中國企業開始實現自己世界品牌夢想的時候了。品牌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品牌崛起是國家崛起,品牌的流行是國家文化流行的標志。中國已經走上了品牌之路。 中國是世界品牌最后一塊處女地。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每一個國家的崛起都與一批著名品牌的成長密切相聯。中國的市場很大,擁有很多有潛質的企業。中國的經濟總量也很大,但是中國還缺乏世界級的品牌。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美國有52個,韓國1個,日本6個,剩下的都是歐洲的,沒有一個是中國的。 我們到世界各地都會發現,無論到那兒都會買到“中國制造”的產品,但中國的名牌在全世界卻很難找到,很多國際名牌都是在中國國內生產、加工的,之后貼上國外名牌的標志,賣到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焦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加入WTO組織、國外企業和資本的不斷涌入,中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在加快。全球化對中國品牌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所謂機遇,是因為中國品牌能夠吸引更多的外資進行建設,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大展身手;所謂挑戰,是因為中國市場成了世界各大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市場上刮起了“外資并購本土品牌或者變相并購本土品牌”的龍卷風。 跨國公司整合中國市場的利器就是品牌。在中國銷量頗大的捷達汽車,其品牌JETTA(捷達),并不歸合資公司所有,而是歸德國大眾汽車所有,跨國公司的深謀遠慮可見一斑。 跨國公司對中國本土品牌的策略歷來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買,買了之后就束之高閣”。 在這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只有不斷投入品牌建設,不斷提高品牌的競爭力,才能在這場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006年度首屆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前10位 排名 brand品牌所屬行業國家/地區ABAS綜合評分(10000) 1PANASONIC松下綜合/Comprehensive日本/JAPAN 9989 2Toyota豐田汽車/Automobile 日本/JAPAN 9980 3SAMSUNG三星綜合/Comprehensive韓國/KOREA 9956 4TOSHIBA東芝綜合/Comprehensive日本/JAPAN 9921 5Honda本田汽車/Automobile日本/JAPAN 9905 6SONY索尼綜合/Comprehensive日本/JAPAN 9878 7Haier海爾家電/Home Appliances中國大陸/CHINA 9832 8HSBC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金融/Finance中國香港/CHINA HONGKONG 9812 9LGLG綜合/Comprehensive韓國/KOREA 9800 10Nissan尼桑汽車/Automobile日本/JAPAN 9789 2006年度《商業周刊》“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名前10位 排名 名牌名稱 價值額 1COCA-COLA可口可樂(價值689.5億美元) 2MICROSOFT微軟(價值650.7億美元) 3IBM美國商用機器(價值650.7億美元) 4GE通用電氣(價值424億美元) 5NOKIA諾基亞(價值350.4億美元) 6INTEL英特爾(價值346.7億美元) 7WALT DISNEY迪斯尼(價值325.9億美元) 8Ford 福特(價值306.9億美元) 9McDONALD’S麥當勞(價值252.9億美元) 10AT&T 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價值228.3億美元) 2006年度《財富》(中文版)“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排名前10位 排名 品牌名稱總得分 1寶馬(BMW)4961 2微軟(Microsoft)4901 3英特爾(Intel)4847 4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4816 5可口可樂(Coca-Cola)4750 6IBM4696 7海爾(Haier)4653 8諾基亞(Nokia)4647 9五糧液4627 10貴州茅臺4595 歡迎訂閱《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國外訂閱代號:W5372,訂閱電話010-65363436,更多訂閱信息請登陸:www.ceweekly.cn。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