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管理 > 2009年鐵礦石談判 > 正文
談判
可以肯定的是,胡士泰搜集的很多信息給力拓在與中方的談判桌上有了底氣。
中國是2003年參與鐵礦石價格談判的,主要由寶鋼集團為談判代表。這一談判機制創立于1981年,當時世界三大鐵礦石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和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每年年底與日本新日鐵、歐盟鋼廠協會為代表的鐵礦石需求方進行談判,決定下一年度雙方交易的鐵礦價格,這一協議價格不受當年市場走勢影響。各大洲也有一個不成文的協定——“首發價格”。以亞洲為例,如果中國方面與三大鐵礦石的任何一家達成協議,那么亞洲的鋼廠、三大鐵礦石商均全部按此價格簽訂協議。
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超1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鋼國。隨著產量放大,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也節節攀升。由于國內鐵礦石的產量和質量無法跟上,中國從2001年起開始大量進口鐵礦石。這一年,巴西淡水河谷通過收購成為世界第一大礦業公司,力拓收購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坐上第二把交椅。
對中國市場的深度掌握,給三大礦山集團帶來巨大的戰略利益。在2002年以前,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在中國鋼鐵業還算不上是響亮的名字。但從2002年開始,三大礦山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士造訪中國的次數漸多。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于中國對鐵礦石需求量開始上升,力拓位于澳大利亞的礦山開始增加產量。這家曾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代表企業,開始被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將股票的信用評級定位為“購入”。到2008年,在中國需求支持下,力拓的鐵礦石業務超過銅業務,成為其第一大利潤來源。在澳大利亞,中國需求不僅拯救了力拓、必和必拓這樣的老牌礦商,還催長了一批新興礦商,FMG是典型代表。自成立以來,FMG九成以上的鐵礦石運往中國。
而成為全球鐵礦石最大需求國之后的中國,從未能夠獲得在鐵礦石交易中的“定價權”,以寶鋼為代表的中國需求方談判代表,多年來“屢敗屢戰”。鋼廠有“內鬼”的傳聞就甚囂塵上,這些人似乎總站在暗處,和整個行業為敵。
現在看來,胡士泰就是“內鬼”的聯系人之一。而許多鋼鐵業內部專業人士也紛紛轉投三大礦山集團的懷抱。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冶金工業部被撤銷。這一部門曾長期承擔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和改革的歷史使命,鋼鐵業的頂級專家大多匯集于此。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教授許中波回憶說,冶金部解散時,力拓等礦業公司開始在中國重金聘請重量級人馬。原冶金部煉鐵處的一位處長就在這時被聘請到力拓擔任高級技術人員,年薪30萬。而那時大多數同級別業內人士年薪只有3萬多。
除了力拓,從1998年開始,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也紛紛在中國展開一場高級人才暗戰。一位在鋼鐵業浸淫半生的業內人士說,三大礦山集團的很多中高層市場銷售人員、技術人員等,都具有國內鋼廠5年以上的從業經歷。許中波說,他的幾位同學在博士畢業后,就進入了必和必拓、力拓等公司。
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擴散和蔓延,我國鋼鐵產業受到嚴重沖擊,出現了產需陡然下滑、價格急劇下跌、企業經營困難、全行業虧損的局面,鋼鐵產業穩定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4.4億噸,多支付了1800億元,行業利潤卻只有800億元。
2009年,中鋼協第一次取代寶鋼成為談判代表,秘書長單尚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鐵礦石價格至少要降40%以上,達到2007年價格水平”。但中鋼協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任何一個談判底線居然都在供方掌控之下。強硬態度并不能決定談判結果,雙方未能在6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達成協議,鐵礦石談判被迫進入“加時賽”。而日本和韓國主要鋼鐵公司已達成了降價28%至33%的供應合同。
中鋼協的堅持來自冰冷的數字,如果接受日澳達成的降幅,下半年我國鋼鐵業很可能再次陷入全行業虧損。而充足的鐵礦石庫存能讓中國鋼企自食其力一段時間。
“間諜門”發生后,鐵礦石談判的關系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外界猜測,一直想在中國增大供應量的淡水河谷有可能成為中方以量換價的突破口。但截至發稿時,淡水河谷仍然拒絕接受中國的鐵礦石降價要求。淡水河谷今年6月接受了對日本鋼企降價28%的年度鐵礦石供應合同,是7年來的首次降價。而中方要求的降價幅度是45%。目前鐵礦石在公開市場的價格已經上漲了38%,這加大了中國談判的難度。
內訌
當中鋼協在談判桌上苦苦與三大礦山集團斗智斗勇時,市場上開始出現不和諧聲音,一些中小鋼鐵企業聲稱已不愿在中鋼協的陣營內等待結果,并私下與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達成協議。這樣一盤散沙的局面使得中鋼協陷入一種相當尷尬和孤立的境地,其主導談判和代表中國鋼鐵企業的能力也似乎受到質疑。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鐵礦石市場一直存在兩個相互分割的市場,即以國有大型鋼鐵公司所力主的長協礦以及現貨礦,F貨價會隨著市場的波動隨時發生變化,而長協價則是基于全球三大礦山集團與鋼鐵廠之間商定的長期協議價格,遠遠低于現貨價格,倒掛的情況極少出現。于是,擁有長協礦的鋼鐵公司以及貿易商自然有了合理的價格倒賣空間,就好像進了只賺不賠的賭場。
根據現有的交易體制,鐵礦石是一個特殊的商品,只有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才有可能享受到進口鐵礦石的長期協議價格。目前我國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共有112家,其中鋼鐵生產企業70家,鐵礦石貿易商42家,多數為國有大型鋼鐵企業。按照中鋼協的統計,中國目前有大小鋼廠6799家,貿易商有15萬家,除了十多家大鋼廠外,這些企業都是鐵礦石現貨市場的主要買方,國內不斷擴充的產能、有限的購買渠道與貿易投機的沖動讓他們極容易接受現貨市場上的價格。
根據我國鐵礦石進口代理制實施方案的規定,為沒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企業代理進口的,轉賣企業只能收取3%至5%的代理費,不允許隨意賺取差價。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缺乏足夠的監管,關于代理費的規定卻成了一紙空文。去年長協礦價格在每噸七八百元左右,但中小鋼廠最終從貿易商手里買進的價格高達每噸1400元。
有人認為,中方鐵礦石談判失利并非僅僅因為力拓案。雖然胡士泰等人的違法行為毋庸置疑,但是鐵礦石談判之所以屢戰屢敗,深層原因是鐵礦石進口權的部分壟斷讓大型鋼企和中小鋼企各懷“鬼胎”,這才讓談判桌上的外方有了可乘之機。從某種程度上說,鐵礦石談判,其實也是中國大鋼廠與小鋼廠之間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