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銀行理財數據出爐!存續規模下降超2萬億...理財機構該如何應對?
近日,據普益標準最新統計情況顯示,2022年4季度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大幅下降,從3季度的28.96萬億下降至4季度的26.65萬億,環比降幅達7.96%,降幅規模超2萬億。
由于此前債市的激烈震蕩,不少投資者無力面對產品凈值連續下跌,無奈之下只能打出贖回牌。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存續規模回落情況下,卻有近10%的機構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實現了理財規模的逆勢增長。
在市場產品凈值“隨行就市”的今天,銀行理財機構將如何適應,又該如何引導投資者呢?
理財市場短期波動影響大,
個人理財存續規模大幅下跌
據統計,截至2022年4季度,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約為26.65萬億,與2022年3季度相比,存續規模下降超2萬億,并回落至2022年1季度水平。
存續規模為何會出現下降?對此,普益標準稱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市場波動導致贖回增加,11月以來市場利率上行,債券價格下跌,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凈值回撤乃至發生“破凈”現象,個人投資者恐慌情緒加劇,并大幅贖回開放式理財產品;二是12月封閉式產品到期規模增加,對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統計信息顯示,2022年4季度,全國性理財公司(含全國性銀行及其理財子)理財存續規模環比下降超1.8萬億,是導致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的最重要因素;與此同時,城商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含理財子)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5000億,下降幅度相對有限。
更需關注的是,由于個人理財規模在整體存續規模中占比接近90%,因此整體數據下降也主要源于這部分的大幅回落。統計表明,相比2022年3季度,4季度個人理財存續規模下降了約1.9萬億,而機構與同業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約0.4萬億,后者不足前者的四分之一。
結合四季度以來的理財市場狀況,不難發現,此次統計所反映的數據值相對“正常”。
據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底層資產中包含大量債券,有統計表明,截至2022年6月末,理財產品配置債券類資產比重為67.84%。因此受11月中旬債市震蕩加劇影響,銀行理財被大范圍波及。有理財產品甚至因為贖回者眾多,不得不采取延遲贖回的方式,此事還一度登上熱搜引發了網友廣泛關注。
針對上述情況,多家銀行理財子曾發文詳細解答投資者疑惑,并以此來安撫投資者情緒。但從目前反饋的數據來看,相當比例的投資者仍選擇了及時出手減少損失。
另外,根據普益標準統計,2022年4季度,固定收益類理財存續規模約11.1萬億,相比3季度的13.4萬億下降近2.3萬億;與此同時,具有避險屬性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逆勢上升14.38%至5.99萬億,相比3季度增加7500億。
該統計指標的變化再次佐證了市場情緒沖擊對投資者決策的影響。由于固定收益類理財資產配置正是以債券等為主,該類型整體下滑嚴重,眾多投資者便以此轉向流動性和安全性更高的現金管理類理財或銀行存款。普益標準推測,這或許也是導致4季度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
近10%機構實現理財規模逆勢增長,
增長規模合計超1000億
在理財存續規模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機構卻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普益標準統計顯示,存續規模回落之下,仍有近10%的機構實現了理財規模的逆勢增長,增長規模超1000億。
分析發現,這些機構之所以出現理財存續規模的逆勢上升,主要源于其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并以此積極優化產品結構。
為吸引更多投資者入場,這部分理財機構圍繞其需求,加大現金管理類等產品的布局,該類型產品規模增長約2700億,環比增長更高達33.58%;此外,這部分機構還對固收類、混合類等產品規模進行了大幅收縮,其中固收類產品規模下降約1400億,環比下降6.7%,混合類產品規模下降約200億,環比降幅達23.68%。
此外,受權益市場信心增強影響,這部分機構對股權類資產的偏好上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權益類產品的規模變化較為穩定。
而從客戶類別來看,機構也相應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其中針對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1446.95億,而針對機構和同業的理財產品規模下降402.56億。
分析人士認為,在市場起伏較大、投資者心態不確定性較強的局面下,部分銀行理財機構能積極改善自身經營框架,在產品模式改良和客戶類型應對上均實現了跨步調整,努力協調和平復了市場的沖擊,避免損失的同時帶來了規模的有效提升,這將為其未來發展打下一定基礎。
產品凈值“隨行就市”下,
理財機構怎樣練好“內功”
在“資管新規”落地并實施后,理財產品全面打破剛兌的格局已經形成,市場波動無法避免,產品的凈值波動也無法回避。但由于機構宣傳和固有心理的影響,不少投資者在遭遇產品“凈值”打破后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應對邏輯。伴隨而來的是恐慌情緒向市場縱深蔓延,形成了“踩踏”現象。
從長期看,銀行理財機構或需伴隨市場驅動主動進行調整。
資管業向來注重規模,銀行理財也如此,可以說得規模者“得天下”。不少機構都將規模指標作為體現綜合水平的重要衡量,而眾多投資者也以此為準進行篩選。
對此,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李奇霖就曾表示,要杜絕“唯規模論”的發展傾向。
在“資管新規”過渡結束后,銀行理財公司正處于規模壓力的陣痛之中。應如何調整追逐規模增長的思路,將更多精力回歸“賣方盡責”的本質上?李奇霖建議,要鼓勵理財子公司差異化競爭,通過差異化的、有特色的產品設計及扎實的投資業績來吸引客戶,用有競爭力的市場化表現反哺規模擴張,并加快推進理財子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
而在投資者教育和引導方面,專欄作家李利明也指出:要讓客戶對于風險及收益有更全面的認識,避免其在后續面對波動時大規模贖回產品。理財機構要嘗試主動溝通,預見市場波動苗頭時就要向投資者解釋,比如市場可能出現某種波動,這一波動將如何影響到理財產品的收益,這一影響的程度有多大、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面對這種波動投資者的理性決策或者理財子公司的建議是什么等,而不是等投資者出現較多贖回時再發出《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注:文內圖表來源——普益標準)
責任編輯:宋源珺
作者
金融研究院
金融研究院
熱文排行
- 藍石資管一場訴訟虧數億,返費模式被詬病下,債券私募會走向何方?
- 十地銀保監局“1號罰單”給了誰?農行重慶分行被罰760萬金額最大,寧波銀保監局罰單劍指寧波銀行
- 七家銀行率先業績預喜,招行資產首破10萬億大關!年報3月啟陸續披露
- 湖北銀行招股書與年報數據矛盾:資產規模相差超11個億,招股書不良率均高于年報
- 建行生活App“遲遲未到”的話費:充值27天未到賬,話費供應商服務熱線難接通|315金融曝光臺
- 第五批支付牌照續展結果出爐!僅12家支付機構通過續展,2家被央行中止
- 涉“七宗罪”!余杭農商行被罰250萬,董事長等多名高管曾被監管處罰
- 2022銀行IPO遇“寒流”:僅一家銀行登陸A股市場,中小行上市之路緣何頻頻受挫?
- 利用職務便利受賄、合謀私設千萬“小金庫”!營口銀行多位高管被判刑
- 老齡化加速,未來該如何養老?這場高端論壇上的大咖這么說...
聯系我們
- 郵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電 話: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東路新浪總部大廈
400-052-0066 歡迎批評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