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陳志武:制度建設--社會可持久發展的根本(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0日 08:00 新浪財經 | |
王利芬:您剛來所講,主要說了司法和新聞媒體在今天這樣一個形成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前提條件下它們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建立呢? 陳志武:相對來說,新聞媒體與前二十年比,其制度建設要走得好一些,程度要比司法改革快多了。 王利芬:您指的程度是什么? 陳志武:制度建設。指的是媒體有什么不同聲音時,并沒有以前那么多的打壓。 王利芬:這是制度建設嗎? 陳志武:制度建設包括兩方面,一種是有形的,指成文的書面上的東西,一種是無形的,無形的制度建設比有形的更重要。比如說,以往的學生了解經濟都是通過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來實現的,而這門課程中教會我們兩個概念,一個是剝削,一個是資本家的殘酷,這讓許多老百姓對今天的市場化經濟有了一個不太好的看法,看到有錢人就想到“剝削”。這說明有形的市場制度建設是一回事,支持市場發展的“無形”觀念性制度建設則為另一回事。如果沒有后者的話,市場發展的阻力會越來越大。在中國越來越市場化的今天,市場經濟學知識的普及卻還那么少、還停在三四十年以前的“剝削” 經濟學上,這實際上給中國的未來發展埋下了炸彈,這種不穩定因素非常危險。如果老百姓對基本經濟學概念只是這樣的話,他們一看到市場財富的分配不平均,就會有問題。所以我說無形的制度建設包括整個社會對于每一種有形制度的理解、接受、認同程度,這些太重要了,否則容易產生社會震蕩。 王利芬:您是說中國社會比較認同新聞媒體所做的一些事情? 陳志武:人們對開放新聞媒體的認同度還是有的。現在中國新聞法還沒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法沒出來也不一定是什么壞事,因為反而可能給新聞界、法律界一些創新的空間。 王利芬:哪種意義上說呢? 陳志武:這要看是什么樣的新聞法,如果是約束性的新聞法反而不好。兩年前我收集了兩百多個涉及有關媒體訴訟的案例,其實通過研究這些案例,與新聞有關的訴訟中,從2001年到現在,法官判媒體侵權的頻率越來越低,這表明整個社會對媒體自由的心理接受程度越來越大,理解程度也越來越深。這里面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判決媒體敗訴時法官給媒體的處罰在逐年加重,我從中感到的是人們對不負責任濫用新聞自由,對不負責的人也越來越反感。我說的媒體無形的制度建設就是指這些方面,指的是社會對新聞自由的認同的深化。 王利芬:在司法這方面,無形的制度建設呢? 陳志武:這些年通過的法律很多很多,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與我們現在通過的法律數量相比。但相比之下,其無形的法治建設卻不那么令人滿意。 王利芬:怎么判斷不那么好呢? 陳志武:就是人們的法治意識在許多方面還不是很強,其中政治方面的原因以及文化傳統方面原因都有。 王利芬:那么美國在司法這方面有形的制度和無形的制度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 陳志武:搞法學研究的話說,最好的法治是一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去感覺法律的存在但照樣不違法,法律要是與社會大多數人的習慣做法或基本價值觀相違背時,那種法律也實現不了,其執行成本也會太大,使法律的尊嚴受損。比如,在美國社會中,商業交易合同每天千千萬萬,但是如果你做一個調查看每天簽署的每100個合約中最后需要到法院里去解決的有多少,你會發現那遠遠低于1%。這說明人們的無形的觀念對有形的法制的理解是比較深入的。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有效地運轉起來,不會覺得為了法治執行而帶給社會的成本太高。 王利芬:您看中國司法界有那些還需加強的呢? 陳志武:如果與有關國營與民營的討論聯系在一起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