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越南風情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17:50 《數字商業時代》
撰文 丁凱 相信大部分人是在杜拉斯的《情人》中認識越南的——頭戴男式禮帽的法國少女,依在黑色房車邊的中國男人——想象中那個該是個綺麗萎靡的法殖城市,充斥著光影斑斕的景象和人物。 來到越南,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這里要比電影里展示的更為現實和更具震撼力。這里土地肥沃,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四季無嚴寒和酷暑,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在西貢,摩托車像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樣,永不停息。走過統一宮、圣母大教堂、西貢大郵局,走過戰爭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歷史的一幕幕會從你眼前依然凝重但更鮮活地流淌。 在古漢語中,“越”代表持斧奔襲,這個字右半部的發音為“Viet”,似乎是宿命中注定了越南與戰爭的關聯。從主動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到法、日、美的殖民統治與入侵留下的文化印記,今天的越南擁有多元交融的社會文化、色彩繽紛的城市建筑和怡然自得的百姓民生。 全球化的商業分工正在改變著“有容”的越南,這種改變的力量似乎執意要把所有的城市變成一個模樣。在越南北部的下龍灣,漁民弄舟捕撈魚蟹,不遠處的陸地上,煤炭開采還在繼續,這里時常讓人產生時間停滯的錯覺,遠處的群山似乎有一光年遠。這里被稱為“海上桂林”,老船工看也不看我們,徑自說,這才是越南。 在多元文化雜陳的格局中,中國古代文化的渲染成為越南文化的基石。今年,越南同樣是豬年,他們的十二屬相與中國近似,只是用“貓”代替了“兔”。河內的文廟供奉孔子,興建于公元1070年,這是中國境外最古老、最宏偉的孔廟。 公元1225年以后,儒家、道家思想在越南日益強勢,公元1400年后,儒家思想和文化成為越南選擇官員的必考科目。今天,在家人陪伴下來孔廟燒香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冀望受到孔子的圣明蔭澤,考上理想的大學。 在胡志明市河岸兩側的街道,都是高大的茴香樹、榕樹,也有法國人留下的梧桐。但看不到親吻的情侶。沿河散步的男女一前一后地走。 建于1877年的圣母大教堂,則是胡志明市最顯著的地標,這座哥特式建筑又被稱作“紅教堂”,建筑外型與佛羅倫薩圣母大教堂幾無二致,承載著法國殖民時期的記憶。 法國殖民時期給河內和胡志明市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光彩奕奕的建筑,其中不僅包括索菲特大都會飯店、市政劇院和市政廳大樓,也包括遍布街巷的飯店、商店、咖啡館和酒吧。 在越南的城市里,眩目的色彩安靜地競相綻放,一如越南交織相容的多元文化。這個國家的“國色”是黃,與中國古代帝王對黃色的看法不同,越南人認為黃色代表安寧和柔和。 在胡志明市縱橫交錯的悠長巷道,色彩濃烈、大膽的民居隨處可見。這些輔以法式木格窗欞的絢麗的水泥墻包裹著越南人的日常起居,在擁擠的都市生活中,屋主在墻內打理著恬然的生活。雖然陽光的眷顧未必長久,但瑰麗的色彩卻能娛己娛人。 城市的血脈運行在狹長的小巷里,越南的血脈延續在綿延超過4000公里的湄公河。對于在湄公河上行船的男女老幼來講,時間遠不如湄公河更加永恒,這條河跟黃河擁有一樣的色彩和面孔。 帶著拿破侖帽的老艄公,在水邊船頭等待了多時,游人對于他,更像是湄公河向前流淌時岸邊的石子。頻發的戰亂,讓越南人一方面見慣了膚色各異的外來客,一方面在潛意識中對這些“老外”保持著天然的警惕。 但今天,外國人的到訪對越南人有著不同的意義,越南在城市周邊開辟大量的工業園、產業園,其中的相當部分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在這個陽光不很明媚的下午,我們的攝影記者面對這位老艄公按下快門,幾秒鐘后,他突然對我們伸出食指和中指,希望獲得報酬。 越南人在不同的境遇里經營著不同的生活。在太陽下叫賣太陽鏡和手機彩殼的小販,看來跟中國旅游區兜售紀念品的商人沒什么兩樣。在他隨身背負的貨攤上,沒有一只墨鏡標注著“Made in China”。 他用一種近乎堅持的態度向我們兜售,我們終于用1.5美元買下了一副塑料架的黑色太陽鏡,這是他要價的一半,拿過太陽鏡后,我們發現上面標著“Ray-Ban”,以及“Made in U.S.A.”。 即便仍然相對貧窮,但越南人并不喜歡中國制造,這位小販身后不遠的地方,街邊都是窗明幾凈的電子產品專賣店,上面是清一色的SONY、LG、SANYO等品牌標志。除去越南文字,你看不出這條商業街與任何一座中國的城市有什么區別。 當中國經濟開始崛起時,中國百姓還騎在自行車上。商業分工在全球不同國家的開展,卻給這些國家帶來幾乎相同的振興之路。越南的街上,摩托車川流不息,人們以比自行車更快的速度向前駛去,除了尾氣,他們無所畏懼。 浸淫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越南,形容熠熠生輝。 主題鏈接: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