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新浪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財經會客廳,我們今天談論的話題非常有意思,叫做財經傳媒變局。確實在2009年的財經傳媒界發生很多事,有人跳槽,有人辭職,有人要創業,有人要改版了。今天我們演播室請來了兩位傳媒界大佬,坐在右邊的是《經濟觀察報》的劉堅老師。劉老師你好。 牛文文劉堅聊財經傳媒變局 媒體來源:新浪財經
劉堅:大家好!
主持人:坐在我這邊的是《創業家》雜志社長牛文文。
牛文文:大家好!
人事變化背后是整個傳媒產業大繁榮
主持人:09年的財經界非常熱鬧,發生很多事情,最近一件大家非常的關注,就是《財經》雜志的吳傳暉辭任雜志法定代表,以“尋找其他事業契機”,繼《財經》總經理吳傳暉及經營團隊60多人辭職后,其采編隊伍將于月底遞交辭呈,在完成1月9日出版的雜志后集體離開。二位老師聽說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是什么?
牛文文:我也是在新浪看到的新浪消息。
劉堅:有所耳聞。
主持人:二位覺得吳傳暉還有他自己的團隊60多人之所以離開在業界聲譽很好的雜志是什么原因?
牛文文:財經媒體,尤其是紙界媒體有很多變化。你剛才說變局,變化很大。表象看是一些比較主流的財經商業媒體的總編、社長離開原來的平臺,重新創辦一些事業或者是加盟一些事業,但是背后有更深的原因。
主持人:您覺得更深的原因是指什么?
牛文文:以我自己來舉例,我是去年8月份辭職創辦《創業家》,大家開玩笑說我打了第一槍,我帶了一個頭,大家跟著來創業。其實不是這樣的。
為什么《財經》雜志,《中國企業家》雜志,《IT經理世界》、《京華時報》,這么多媒體社長總編有創業的沖動。我自己感覺有三重原因:我認為一個是我們國家文化改革的春風吹到了財經商業紙媒,文化改革核心就是要構筑軟實力,人事變動是最小最小的事,大家今天要特別關注世界媒體大會在中國舉辦。過去說中國有全事業令人羨慕的經濟,但是沒有令全世界羨慕的財經媒體,或者說我們財經媒體沒有全球影響力,或者是影響力不夠。從今年以來,國家、企業、媒體都意識到財經商業媒體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在全中國的軟實力的地位應該加強。第一個背景,國家在主動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主動推動中國的媒體跟其他的社會力量結合,用非常新的機制來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我覺得是全民意識和國家意識,如果沒有這個背景,我覺得很多東西沒法談。
假如沒有國家鼓勵文化體制改革,不可能有這么多的人投資媒體,大家知道媒體需要投資的,投資過去都沒有這么多人投資,現在大家都可以,國家允許來投資。
另外一個,如果過去媒體只有是國家幾個大的中央報業集團,只有那么幾家的話,你不可能找到其他的地方去創辦新的雜志,或者是新的媒體。我們國家在媒體管理這個出版管理上也有所改革,有所改良。要沒有國家政策在出版領域的充分推進,資金進不來,出版的許可,大家不可能有這么多平臺,過去也有變動,那是調動,從這個公司調到那個媒體,從經濟日報調到人民日報,這個是調動。《經濟觀察報》他們是創辦,《創業家》雜志也是,你們從工商時報出來,創辦,你們也辭職了吧?
劉堅:對。
牛文文:創辦了以前沒有的報紙,而且他們也有投資,這是一個大背景,你覺得呢?
劉堅:我覺得你剛才和主持人一開始的時候,用詞就特別有意思。剛才主持人說叫跳槽,加盟、離職,過去叫什么?過去叫調動,也是一種變動,但顯然這種變動跟剛才說的跳槽、離職、加盟有細微的差異。
背后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什么叫調動,從一個官辦的媒體到另一個官辦的媒體,很多不是個人主觀愿望為基礎的,除了個人主觀愿望還有組織行為,我們以前強調都是組織的人,要聽組織安排,不是主動的一種選擇。這些用詞背后有非常深刻的其他的東西在里面。我覺得大的背景還是從計劃到更加市場的一個方式的變動。
如果沒有這個大的變動,可能就沒有剛才我說的微觀的由調動到跳槽、加盟、創業這樣的一種變化。我覺得可能是這個因素起主導作用。
牛文文:我非常贊同。去年我離職的時候,新浪的標題是叫牛文文辭職創業。一些朋友說什么叫創業,媒體領域還可以創辦嗎?那就是以前不可想象的,媒體以前都是國家開辦一個,開辦一個。由媒體人自己主動的意愿,創造一個東西,創業的沖動,再加上社會資本和國家政策的開放,共同促成的。人的創業沖動,加上投資,加上國家的政策的變化,市場的發育,這個才可能叫創業,要不只能叫調動。辭職、跳槽、加盟,這些詞已經有的,原來那個詞已經有一些公司了,這些都是從勞動者的角度看的,調動也罷,跳槽也罷,勞動者的概念,到創業就是從勞動者到創業者的跨越,這個是很大的。勞動者可以換工作,創業者是從無到有,不再是人家搭一個平臺你來,你創造一個公司,創造一個媒體,你來解決社會就業,增加社會影響力。
劉堅:還有一層意思蠻重要的。依然是創業,起碼我們承認了是一個業,是一個產業。過去事業單位,不是一個產業。
牛文文:對。
劉堅:既然是產業,有一些基本規則和規律,這個變化是很可喜的。中國制造在世界上已經很強大了,我們的貿易、出口都很強大。但是我們過去的體制是不是能夠支撐中國價值觀,能夠支持中國聲音,像中國制造那么強大,如果我們利用好這個產業,不是以產業的方式來經營這個文化產業的話,可能就很難做到使中國聲音跟中國制造那么強大。
牛文文:人事變化是最表層的現象。背后是整個傳媒產業的大繁榮,是中國軟實力的需要,配合中國經濟崛起,改革開放30年對文化軟實力的釋放,沒有這個背景,個人是不能允許,必須是大潮的推動,國家需要,個人需要,我們這些人不過是為中國制造,中國經濟給他一個軟實力的推手。
美國一手是可口可樂,一手是好萊塢,再加上時代財富。韓國如果沒有韓流,韓劇,不可能在全世界成主流。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這些東西。恰恰好在建國60年之后,文化體制改革加快了推進步伐。非政策性和新聞性都要變成企業,既然做成企業就是創業。就像他說的,企業是每一個公民都可以創辦的。我覺得很大的因素。
我還想再說一點,這個事還有一個比較大的趨勢。咱們剛才說的這種軟實力的需求,我覺得軟實力我前幾年就覺得是大事。另外一個很大的趨勢,你注意到沒有?現在這些我們離職創業的人都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人。
主持人:對,背后是什么原因驅動的呢?
牛文文:40歲以上,別人不可以說,我就是這個年紀的人,離開去創辦新媒體的人是資深一點的,年紀大一點的媒體人。等于說原來我們認為媒體到了70后、80后的時代了,現在的情況你發現是那些資歷比較老一點,年紀比較老一點的老一代的媒體人,50、60人走在創業前線。原來《IT經理世界》、《經濟觀察報》等。原來這些江湖已經穩定了,就是幾大報。從去年開始這個格局在變化,既然都這樣穩定了,怎么還有人敢興辦新的媒體呢?這個市場如此競爭激烈,恰恰是在創辦過第一輪這幾家媒體的老同志又開始放下過去的事業,又創辦不確定的事業去了,這個背后是什么呢?按理講是年輕人創辦新的品牌,像互聯網都是年輕一代創,年紀大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