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十三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 > 正文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應展宇 | |||||||||||||||||||||||||||||||||||||||||||||||||||||||||||||||||||||||||||||||||||||||||||||||||||||||||||||||||||||||||||||||||||||||||||||||||||||||||||||||||||||||||||||||||||||||||||||||||||||||||||||||||||||||||||||||||||||||||||||||||||||||||||||||||||||||||||||||||||||||||||||||||||||||
伴隨著中國政府漸進的金融改革政策以及日益明確的推進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決心,1990年代初以“改革試驗品”身份出現的中國資本市場獲得極為迅猛的發展——截止2007年底,中國已成為一個擁有32.71萬億人民幣總市值、9.31萬億流通市值的股票市場的國家。客觀地看,當前中國經濟金融理論界與實務界眾多人士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是否存在資產價格泡沫,進而重蹈1985-1989年間日本資本市場的覆轍、再現一幕“資產價格泡沫形成與崩潰”產生了極大的關注、爭論和擔憂。從現有的爭論來看,盡管關于中國資產價格泡沫的存在性及其嚴重程度的判斷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下一階段的發展戰略,中國理論界與實務界卻有著頗為相似的認識,即通過加快海外大盤藍籌股或績優股的回歸A股與新發上市,在增加市場供給、夯實市場基礎的背景下,實現市場的平穩運行。這意味著證券供給政策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 一、1990-2007年間的中國資本市場證券供給:一個簡要回顧 (一)1991-2000年:“規模控制+實質審批”下的證券供給 1、股票市場 1991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伊始,由于當時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素以及與“試驗”相伴隨的種種疑慮,中國政府對股票發行上市資格(也可以理解為上市資源)采取了一種帶有濃重計劃經濟色彩的“規模控制+實質審批”模式,即為了確保股票上市進程的平穩和有序進行以及弱化供給沖擊,中央政府事先確定一個年度總規模(通常稱為“額度”),然后按照行政分配原則對規模在不同部門、省市進行分配。 表1 中國內地上市公司(A、B、H股)數量及融資規模:1991-2006年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7),香港證券交易所http://www.hkex.com.hk 在這樣一種政策導向下,借助表1,我們發現由于相關配套實施政策的變化,這一時期的中國股票市場供給又經歷了兩個階段的變化:一是1992-1996年間,地方政府、中央企業主管部門出于將有限的發行額度盡可能多地分配給多家企業的目的,IPO公司數在快速增加的同時公司規模卻明顯偏小——在1993年確定的50億額度(實際執行45.25億)分配中,取得上市資格的公司達到127家,每家平均規模僅0.356億;二是1997-2000年期間,在“總量控制、集中掌握、限報家數”約束下,IPO公司平均規模較之前有了非常明顯的倍數擴大——從實踐來看,1996年的150億額度(原定100億,后追加50億)分配的公司數為207家,而1997年確認的300億額度(使用時期順延到2000年)分配的公司數量為279家。 2、債券市場 借助于表2,我們可以看到從分主體債券發行規模看,國債是1991-2000年間中國債券市場最主要的產品,10年間其累計發行規模達到20512.14億(占全部債券發行額的65.59%),其次則是政策性金融債,發行規模達到7883億(占全部債券的25.2%),第三則是企業債券,規模為2545億(僅占全部債券的8.13%)。 表2 中國國內債券(按發行主體分類)發行狀況:1991-2006年 單位:億人民幣
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7) 由于國債發行主要取決于財政預算,所以其規模的變化與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密切相關——1998年后國債規模的迅速擴大,與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存在著直接聯系;但企業債發行的滯后,則是由于中國內地企業債發行的高門檻(如擔保要求等)和嚴格監管(額度管理與審批,利率管制等等)所致——盡管1993年修改出臺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中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但實踐中的企業債發行主體依舊保持國有企業的主導地位,只有到了上世紀末,才有少數集體(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獲得企業債發行資格。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flash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