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欲則剛 有容乃大
——訪長江商學院戰略與管理學教授曾鳴博士
“大智之人,不眈于行,不逐于力,不恃于技”,在聽曾鳴教授真實而坦誠地談到如何經歷了人生舍與得的選擇時,這種感覺油然而生。他在INSEAD和長江恬淡地生活,對中國企業戰略沉靜地思索,對學術研究執著地進取。熟悉他的人都說,無論言與行,曾鳴身上都透射出一種理性的儒雅之美。
從INSEAD到長江
“我走的路其實非常簡單,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曾鳴對自己早年的人生經歷淡淡道來。出生在江西山村的曾鳴,長在省會南昌,高考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1991年,曾鳴從復旦畢業后,隨當時的出國熱潮到了美國紐約,1993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計量經濟學專業文科碩士學位后,轉到了伊利諾斯大學商學院繼續攻讀。這時他的方向已經轉到戰略學,并師從戰略學的著名導師Jean-Francois Hennart教授,因此“比較痛快地”讀了幾年戰略學。“那時,周圍基本上沒有中國學生,我是這個專業的第二個中國博士生,但我畢業時,中國學生已經占到了百分之十幾。”曾鳴回憶說。
1998年,當曾鳴博士畢業后,做出了一個很多人不理解的決定:放棄了在美國很好的就業機會,也放棄了香港科技大學發來的聘書,選擇位于法國“一個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楓丹白露”的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回憶起這段往事,曾鳴教授發現當年選擇INSEAD和如今自己任教的長江商學院頗有幾分相像:都由幾位在美國從事商學院管理教育的教授回到他們祖國從無到有地創建學院;都有勇于創新的精神;都是年輕的商學院。INSEAD當時吸引曾鳴教授的,是這所學院保留了傳統商學院的教學模式,同時也非常強調研究的創新精神。
當曾鳴在INSEAD任教兩年之后,這所學院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校,曾鳴于是來到了新加坡。事實上,在剛進入INSEAD時,曾鳴已經感到將來自己最終會回到中國:1998年2月,他從INSEAD申請了一筆研究經費,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企業,之后的四年,他一直往返于INSEAD與中國之間。2002年,曾鳴每年因為工作關系,有兩、三個月的時間都在國內,“隨著對中國企業了解越多,就越想了解中國的最新情況”,此時,他回到祖國的心愿也越來越強烈。
曾鳴說:“1998年之后,我回國的次數就開始逐漸頻繁,每年大概有4個月的時間都在國內研究中國企業的發展戰略。2000年開始,我在北大、中歐兼課,教學內容也是高層管理短訓班的戰略課程。在與國內企業家的接觸中,我對國內企業的發展有了比較深刻的感受,我想,如果自己的專長能為中國企業的發展,特別是企業家的培養有所幫助,回國是必然的選擇。”
2002年底的一個下午,剛上完課的曾鳴,接到了當時在北大任教的項兵教授打來的電話,相約一起聊聊天。就在北京一個極為普通的湘菜館中,曾鳴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加盟即將創建的長江商學院——這所以世界級商學院運作模式為藍本、且立足中國本土的年輕商學院,“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倡導嚴謹的研究,提供世界級的管理教育,培養中國未來的商業領袖”的目標都與曾鳴的期待完全吻合。2002年3月開始,曾鳴投入了長江的事業,幫助籌建長江商學院。當年8月,他正式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