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員 鄧 地
“心存感激”
1986年春節,湖南中部漣源縣茅塘鄉,30歲的梁穩根正在張貼自己寫的一副春聯。上聯是“創建一流企業”,下聯是“造就一流人才”。對仗談不上工整,口氣卻是頗為宏大,與他面前這間從村委會租來的破舊廠房有些不搭調。后來,一位前來拜年的領導看到這對聯,加了一句橫批——“作出一流貢獻”。梁穩根和他的伙伴們覺得不錯。于是,這“三個一流”的口號就成了這幾位雖屢敗屢戰但志存高遠的年輕人創業理想的綜述。幾年以后,廠子也干脆換了個名字,就叫“三一”。
“回過頭看那時候我們都挺幼稚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當年23歲的三一創業者之一唐修國笑談,“其實我們辦個小廠子最初的目的,就是想體驗一下企業經營管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將來好去讀個管理學的研究生什么的。我覺得媒體不必把現在好像還有些成就的企業家都描述成一副‘天生干大事’的形象!
可是,在中國過去30年充滿奇跡的歷史河流中,創業者們的命運軌跡往往會戲劇性地偏離他們自己當初的預期。唐修國直到今天也沒去上研究生。而他們那間小工廠在進入第23個年頭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家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在全球各地創造了2萬多個就業機會,控股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市值最大、最賺錢的公眾公司(三一重工),同時也成為全世界同行中成長最迅速的企業之一。
走近三一集團位于長沙市星沙開發區的總部,撲面而來的是門口令人震撼的四個大字——“心存感激”。“你要談企業社會責任,這四個字就是三一擔當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比患瘓F副總裁何真臨說,“這不難理解。中國近代以來多少出身貧寒的農家子弟,多少心比天高的青年知識分子,希望通過創辦實業,富強國家,改變自己乃至民族的命運。但不是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機會把這樣的夢想變成現實。而三一從一株弱不禁風的小草長成今日參天大樹,三一人沒有理由不心存感激!
何真臨是退休之后加盟三一的,之前曾有豐富的國企和仕途的履歷,他自己說“當年我是經濟改革的一個參與者和見證者,今天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詮釋者”。在他看來,企業社會責任更應該詮釋為一個高蹈的哲學與文化的命題,而不是局限于“在商言商”式的經濟理性。“中國士大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情懷,儒、釋、道所共同倡導的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思想底蘊,可以說是今天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源頭。這與西方企業的社會責任觀是有差別的。就哲學智慧而言,甚至可以說是更深一層的。”何真臨以他難得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說,“我把中國式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歸納為立功、立德、立言三個層面。而每一個層面,三一都有自己的心得與目標!
立功
何真臨所說的“立功”大致與阿奇•卡羅爾(Archie B. Carroll)所說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范疇相似,主要指企業合法創造財富的使命!白鳛榻洕M織,經濟責任是企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泛泛而談,這個層面的討論也許寡淡無味。但是如果放置于中國經濟過往30年天翻地覆的宏大背景中,回顧一下三一這樣的草根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創富過程,其所帶給中國社會的價值也應該是超越物質財富本身的。